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二胡有幾根弦

二根弦。

二胡有幾根弦1

二根弦。粗的為內弦。細的為外弦。

二胡介紹:

1、二胡在中國有近千年多的歷史。是中國傳統弓弦樂器。即二絃胡琴。顧名思義有二根弦,粗的為內弦。細的為外弦。唐朝亦稱“奚琴”。別名有“南胡”、“嗡子”、“胡琴”、“嵇琴”等。

2、二胡通常定義內絃音名為 D(粗的低音弦),外弦音名為 A(細的高音弦)。這也是常用二胡的基本定弦標準。

關於古今二胡的歷史介紹

二胡唐代傳入中原

源起:唐代由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

流變:20世紀20年代音樂家劉天華先生的大膽革新,讓二胡登上大雅之堂

二胡是我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國氣質和韻味的拉絃樂器。作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二胡在全國各地區的使用達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在民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

胡琴類樂器的鼻祖是奚琴,它是隋唐時期居於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少數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種樂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

唐代奚琴傳入中原,當時稱為嵇琴。唐宋時期的奚琴有彈弦和軋弦並存的演奏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為用馬尾毛製成琴弓來拉奏的胡琴。

“胡”是中原人對遊牧民族的泛稱,同時表明這種樂器源於草原,後來漢族又根據胡琴的兩弦稱之為二胡。

二胡有幾根弦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宋朝大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因徐衍感情太投入,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

在這種場合,拉斷絃是不吉利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根單絃上繼續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

皇帝見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反而重重獎勵了他。

二胡在清中期曾遭禁止。清嘉慶接位後,尊乾隆為太上皇,一時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於是有關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諱。

而二胡上的兩根弦——老弦、子弦亦在犯禁之列。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過程斷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簡直是要遭殺頭的大禍。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二胡被禁止。

20世紀初,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對二胡的演奏開始了從一個把位到三個把位的演奏探索。

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膽創新,他所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

把二胡的音域擴大到四個、五個把位,創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並吸收了西洋絃樂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效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

從此,二胡擺脫了原來僅處於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韻味的獨奏樂器。在劉天華先生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二胡藝術在30年代開始登上高等學校的大雅之堂。

在這以後,出現了華彥鈞(阿炳)等一大批民族民間二胡演奏家,他們的演奏更是為民眾所歡迎。

二胡有幾根弦2

二胡有兩根琴絃,分別是一粗一細,粗的一根被稱作內弦(也叫作老弦),細的一根被稱作外弦(也叫作子弦)。外弦是由單鋼絲組成,內弦是由各類鋼絲為芯。

二胡都是兩根弦,還有三胡和四胡(顧名思義就是三根弦和四根弦)蒙古族傳統樂器四胡說到弦數固定的樂器,隨著音樂風格不斷的變化和發展,樂曲對樂器音域的要求不斷提升,因此在近現代出現了許多增加弦數的絃樂器。

二胡的基本構造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一般用烏木,紅木製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並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釐米,前口直徑(對邊)8.8釐米。

二胡有幾根弦 第2張
  

二胡的兩根弦叫什麼

過去二胡大多用絲絃,由於絲絃具有伸縮性大、壽命短、發音不夠清越細膩等缺點,它已逐漸被鋼弦所淘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鋼絲絃使用日益普遍。

配套的二胡鋼弦應是一粗一細,粗的一根稱作內弦(也叫老弦),細的一根稱作外弦(也叫子弦)。

二胡簡介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

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絃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

這一樂器充分標誌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這會的胡琴多用於宴樂,也就是宮廷酒席,在蒙古族祭祀與軍隊中也很常見。

由於胡琴婉轉柔美,善於抒情,於是很快被各種民間合奏樂吸收。在明清時,胡琴的器樂合奏及演奏風格演變為“絃索”,對明清很多絲竹樂合奏及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

二胡的換把技法

換把的概念簡單的講,就是左手臂以整體性動作在兩個把位之間作準確空間距離的交換。把位感和把位間的距離感,應以最低處的肘部是否到位來作判斷。

無論音程上行(動作向下)的換把,還是音程下行(動作向上)的換把,頸部、肩部、肘節、手腕、虎口、拇指均須充分放鬆;

在手臂自如的帶動下,手腕先行,手指在手腕的彈性作用下配合拇指、虎口的主動跟隨,即速趕上並與手腕、虎口、拇指同時到達另一穩定的手型把位,動作須一次性完成。

指和腕的關係;掌和臂的關係;手臂和琴桿(琴身)的關係均須在動作過程中體現得非常協調、自然、貫通、靈動才好。

換把過程中,在琴絃上作移動或滑動的手指,須提前縮小與弦面夾角的角度,其時間上與手腕先行是同步的,並且不可用按前音(即起點音)的力量作用於弦;

而須根據音樂的需要,順延著弦面作有效的緩、急、虛、實、空的`變化,當到達後音(即目的音)時,無論同指或異指再還原正常按音的力度,虎口同時應以等量的反向力將琴桿把握穩定,至使換把動作的順利完成。

整個換把動作是以大動作依次地帶動小動作,並在音符時值限定的時間內逐步完成的。瞬間完成的換把動作既體現了整體的一致性和貫通性,又體現了局部的協調感和自如感。

需要著重揭示的是:由低音向高音的換把比較容易控制和掌握,因為手和手臂只要放鬆地延著琴絃、琴桿的方向自然地往下掉,是垂落的力,而比較省勁。

相反由高音向低音的換把,要擺脫手及手臂自身的重量,是向上提舉的力,故比較吃勁,這就須增大腕部運動的彈性並提高手指向上的主動性以使動作順利到位。

二胡有幾根弦 第3張
  

簡言之,向高音進行的換把是輕鬆地往下掉,向低音進行的換把是主動並稍加用力地往上彈。

一掉一彈,感受的滋味不一樣,卻縮小了雙向換把的難度差,使各自動作著的手指均能夠一次性順利地到達穩定手型時的確切音位。

再有,在運用不同形式、種類的換把時,除左手動作須符合演奏基本原理外,還需有右手運弓作密切、默契的配合。

須知,應用於音樂的換把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演奏者持有音樂感的藝術理念,在反覆聽辨的過程中,用感覺去控制、調節雙手契合關係上的不足,要在精微之處下功夫,力求換把效果逐步達到理想化的程度。

演奏是重實踐的藝術活動,演奏能力包括換把能力的提高,有賴於長期訓練中的觀察與思考,須不斷、反覆地進行聽覺與感覺的對話,並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認知標準。

在使用各調五、七聲音階和各種琶音等練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懈的努力,自會對換把以及與換把有關聯的其他技法有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整體化的理解。

同時,在演奏各類樂曲中,要以實現音樂表現力和風格性為目的,善於將初級那種純技法性的演奏逐漸提高,並昇華到具有藝術創作價值意義的應用技巧性的高度。

標籤:二胡 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