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聰明節這個節日一聽起來很多人肯定都摸不著頭腦,中國有聰明節嗎?聰明節是不是什麼西洋節日?其實不是的,聰明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節日。那麼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1

“聰明節”是清明節的別稱,因為“清明”和“聰明”屬於諧音,所以清明節也叫“聰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居於“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根據《中華節令風俗分化》叢書釋義,因為“清明”和“聰明”屬於諧音,所以清明節也叫“聰明節”。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為什麼清明節叫聰明節?

在清明節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更加聰明的去孝敬老人,長輩,每一次的掃墓都能讓人刻骨銘心,古人把清明節稱為“聰明節”,是希望通過這個節日,春風一吹,讓孩子們變得聰明起來。

古人之所以把清明節稱為“聰明節”,就是希望通過這個節日,讓人們變得聰明起來。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節”。到了這一天,誰都可以愚弄他人為樂,於是謊話滿天飛,謊事到處辦。

而“聰明節”就不同了,春風一吹,腦袋開竅,把沒有想明白的事想明白,把沒有辦妥當的事辦妥當。環境“清潔”,人心“明淨”,生活“清新”,社會“明正”,給人的'感覺,就是和諧和溫暖。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清明節

重陽節

答案:

清明節

答案解析:

首先,“聰明節”是清明節的別稱,又被稱為鬼節、冥節、掃墳節等。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居於“春分"之後,“穀雨"之前。

那麼為什麼還有個“聰明節”的別稱呢?

根據《中華節令風俗文化》叢書的釋義,因為“清明”和“聰明”屬於諧音,所以清明節也被叫為“聰明節”。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2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的清明節。“聰明”是“清明”的諧音,因此人們又把清明節叫做聰明節。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祭祖節等,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的介紹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

清明節緬懷革命先烈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之時,我國人民又迎來了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節日。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在學習上讓我們戰勝困難;在賽場上讓我們贏得榮譽;在集體生活中讓我們更加團結。我們胸前佩帶著鮮豔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陳贊賢烈士紀念亭。陳贊賢烈士作為中共贛南黨組織的建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袖,他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他的事蹟將流芳千古!烈士紀念亭是那麼莊嚴、肅靜,迎亭兩側的松柏是那麼挺拔、青翠。

我們班排著隊來到烈士紀念亭,我們開始了主題隊會:首先由班主任講話,然後由班幹部代表發言,大隊輔導員深情地講述了陳贊賢烈士的`英勇悲壯事蹟,還教育我們怎麼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勇敢的人。

是啊,在那黑暗的舊社會裡,先烈們冒著生與死的考驗,不顧個人安危,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祖國欣欣向榮的今天,他們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可歌可泣,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裡。

最後為陳贊賢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鐘裡,我想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們為我們創造出來的,是他們拋頭顱、撒熱血換來的。於是,我暗自下定決心:要珍惜這金色的童年,要繼承先烈遺志,為了實現我們光榮的使命,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我必須努力學習,學好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建設祖國的明天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第2張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

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清明節

晉文公將用血寫的書信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