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科學練聲合理發聲

科學練聲合理發聲,我們在研究喊嗓練聲時,有意地先練氣息不急於發聲,是利於發聲練習,要大家明確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那麼下面教你如何科學練聲合理發聲?

科學練聲合理發聲1

好聲音不僅僅來自於天賦,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開啟喉嚨也是鍛造好聲音的重要一環。這是因為,開啟喉嚨可以使喉結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過穩定的合聲帶充分振動的自由空間可獲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師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學生自然地把口蓋開啟,讓口腔內的共鳴腔體增大、增長。

把軟顎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狀態,把喉嚨開啟。同時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開,把鼻、咽腔開啟,用上牙儘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狀態開啟喉嚨。

共鳴的技巧訓練

共鳴技巧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一個專業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聲期聲樂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鳴技巧。共鳴包括 :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結合童聲期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制定適宜的共鳴技巧訓練 :

1、尋找頭腔共鳴點。

美國著名研究兒童歌唱的權威專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說 :“一般兒童在他們未受到相當好的訓練之前,絕不允許大聲歌唱,否則,美的`音質就會消失。”頭聲是頭腔共鳴,唱高音必須要有良好的頭腔共鳴,否則學生就無法獲得美妙清脆的高音。

兒童要獲得好的頭聲,必須從弱聲的哼唱訓練開始,因為哼唱可以讓學生慢慢體會尋找共鳴點,以便發現聲音缺點,從而進行糾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哼唱“eng”引起軟顎後面垂直部分震動,並導致鼻咽腔通道的開啟,同時放鬆了下顎,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學生獲得較好的頭聲。

2、尋找胸腔共鳴點。

胸腔共鳴常在中低聲部時運用,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會學生喉部肌肉適當放鬆,喉頭下降,即讓學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說話”的感覺,學生會好奇地試一試、想一想,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喉部放鬆的感覺。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鳴腔體空間,使之與胸腔共鳴器緊密連線,同時要注意聲音的位置。

3、尋找口腔的共鳴技巧。

口腔共鳴需要兒童開啟口蓋,讓發生器官變長變大。可以讓學生用“吞湯圓”的方法先開啟喉與口腔的空間,再找共鳴。口腔的共鳴要做到“一鬆一提”,即“放鬆大舌頭,提起小舌頭”。

放鬆的舌根有許多方法,例如讓學生把舌頭伸出來,左右搖頭使舌晃動,可以體會到舌頭的緊張度,而小舌頭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來幫助提起的。解決了舌和小舌頭的問題,口腔共鳴的技巧就能輕鬆掌握了。

科學練聲合理發聲
  

教你學唱歌

6-12歲少兒的聲音是標準的童聲,這一年齡段的童聲特點:聲音脆亮、稚嫩、可愛,沒有共鳴,音高上不去,沒有氣息支援,白聲,唱歌很隨意,存在“擠”、“卡”、“壓”、“撐”等很多問題。在這個年齡段如果能夠把握時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聲樂訓練,就一定會得到美妙的童聲。

嗓音條件好的孩子可以完成兩個八度的音域,嗓音一 般的孩子也可以完成一個半八度的音域。而且,聲音甜美、乾淨,高童區聲音統一,有氣息支援,極富表現力。許多歌者認為發聲練習就是開開嗓子,就像運動員賽前活動筋骨一樣,其實,發聲練習不僅僅是單純的開嗓子,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練聲曲進行技巧訓練。

【演唱的姿勢】

(1)站立姿勢。不僅是為了颱風好,還關係到發聲的質量,呼吸的順暢。所以要求學生保持標準正確的姿態:男生兩腳自然分開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腳向前跨小半步,保持頭頂天花板的感覺,挺胸、收腹。人體重心在前腳,身體前傾,肩膀放鬆不能聳肩。

(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鬆,臉部呈微笑狀,兩嘴角微微上翹,給人的感覺應該是發自內心甜美的笑容。

【開啟咽喉腔體】

(1)無聲練習。左右牙關凹下,表面形成兩個“酒窩”,嘴巴上下開啟擴張,舌尖抵在下齒垠內側,然後舌體後三分之一向後退,舌尖不動,同時舌中間凹下、兩側隆起,使舌體形成直溝。學生可照鏡子反覆練習,每次練3分鐘。

(2)單母音a、o、e、u、i運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順序說出來,從高、中、低童連貫不留痕跡地反覆練習5分鐘,說i時聲音是從牙關發出來的。在做這個練習時,要保持嘴角上揚,呈微笑狀態並有輕微的揚眉。

【單母音、複合母音的練習】

a、o在開啟咽喉腔時位置是一樣的,只是口形稍有變化,用a、o音練習能鞏固正確的發聲位置,而且聲音很明亮、悅耳、結實,還能有效克服少兒的奶聲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練習,很容易開啟通道獲得高音,主動用上氣息。此外,lu在發聲時可以避免孩子們用聲帶喊叫的現象,練習時也很容易獲得頭聲 和高位置。

對於初學者,不主張用“咪”和“嗎”來訓練,很容易造成“咧”和“橫”著唱。哼鳴練習也可以較輕鬆地開啟通道獲得高音(頭聲),輕聲、假唱、哼鳴三大發聲輔助練習缺一不可。

區分兒童聲樂教學與成人訓練的差異

目前,兒童聲樂教學過程中除教學方法不夠規範、教學專業度不充分之外,將成人聲樂訓練與兒童聲樂教學混為一談,以及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聲期聲樂教學中存在嚴重的揠苗助長的現象也是當前童聲教學最大的誤區。專業的音樂教育者在強調兒童聲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絕不能走入這樣的誤區。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童聲期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並結合童聲期的特點為學生量身定做訓練計劃。為此,應切記以下原則 :

第一,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不應過分強調兒童的共鳴腔體。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讓學生演唱其不能達到的音域,否則,容易損傷學生稚嫩的嗓子。同時,還應該讓兒童生動、簡單、自然鮮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對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說“護嗓”遠比“練嗓”更為重要。

第二,儘量不要演唱過於複雜的聲樂作品。由於兒童的認知有限,尚無法很好地理解複雜音樂作品的內涵, 而且大多兒童由於聲樂技巧的能力有限,也無法駕馭高難度的聲樂作品。因此,教學作品的選擇,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興趣來選擇。

第三,儘量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作品來演唱或教學,切不可將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樂作品當作時尚來教授學生。一流的音樂絕不僅僅是高超音樂技能的展現,它更是文化內涵的展現。從學生音樂道路的起點開始,教師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當作重要的教學內容來貫徹,音樂修養的高低對一個真正的音樂家來說至關重要。

科學練聲合理發聲2

科學的發聲方法一:腹式呼吸

為了求得氣息深,老師常常反對胸式呼吸,要求用腹部吸氣,意圖是好的,說法欠準,從生理學分析,“氣”只能吸進肺裡,肺在胸腔內,腹部並無呼吸功能,何來腹式呼吸之說呢,是憑“感覺”

因為我們的胸部肋骨最下面兩對是遊離的,它不與胸骨相連,氣吸滿肺時,上面的肋骨前連胸骨,後連背脊骨,不能擴張,最下面的肋骨遊離,可以擴張,又離腹部最近,所以下面的肋骨一擴張,必然壓迫腹部,所以感覺是腹部在呼吸,這就是生理原理,不可違背,不管學生是哪種呼吸方法

建議老師不要從“呼吸”開刀,誰從呼吸上下功夫企圖獲得科學的發聲方法都難以如願,因為呼吸方法的正確與否取決於發聲方法,只有唱對了,呼吸才正常。若上胸淺吸氣,那是因為高喉頭位置起唱加上漏氣而形成的,要糾正淺呼吸,先糾正唱法,若低喉頭主動向下擋氣發聲,則擋氣越堅定、持久,進氣就越是快而不費勁且深。

正常發聲時,確實有一股“頂”勁,而且“頂”的時候,腰腹肌肉即呼吸肌肉群也確實是硬而有力,但這是被動形成的表象,為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弄清“誰跟誰頂”?“頂哪兒”?“為什麼要頂”?免得學生每天跑得汗流浹背,身體是好了,歌還是唱不好,這叫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不強。

這個“頂”是發聲時,聲帶向下擋氣與橫膈膜向上送氣的過程中,聲帶與氣“頂”,在下放後的喉頭低位置“頂”,頂即對抗,因為只有對抗才產生能量,所以要“頂”。聲帶向下擋氣是主動的,而且這股力是垂直的,與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所以這股力越垂直越主動,則聲音越穩健

越有力度,從這股主力發展中,氣息受壓而分化出橫向的派生力,是這股橫向的派生力導致呼吸肌肉群的膨脹和橫擴,既是派生力,自然就是被動的,所以要解決聲音頂得住、站得穩,要抓主要矛盾,那就是學會在喉頭低位置的地方加強聲帶主動向下擋氣,發出不虛不弔有實質的聲音。

某年寒假,在長沙女師的一個聲樂函授班的面授期間,我聽了一堂來自北京的英俊帥氣的年輕男老師的聲樂課,他的很多觀點我很贊同。在上課時,提得最多的是“要感到自己的聲音越來越長……”(是人的聲音,不是音符時值),這種感覺無疑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太抽象,不具體,就是聽不懂,做不出。從物理學分析,聲音不是物質,也無法觸控,要把它拉長,的確費解。

我想,要讓學生聽懂,並達到要求,辦法只有讓其“具體化”

所謂長與短,一定是有兩個點和兩點之間的距離,我們說不清聲音的長與短的概念,但一定能說得出聲源的起點(即喉頭B點)和聲音到達頭腔的.入口(鼻咽孔C點)之間的這條聲音通道的長短距離,也就是說讓喉頭擋氣發聲的動作和力量有意識向下方引導,到小腹著力點(A點),讓軟顎有意識向上提起,讓聲音從鼻咽孔上頭,這樣向下向上反向延伸便拉長了發聲通道

這種聲音通道C與B的距離越來越長,便是“聲音越來越長”的感覺。這種“拉長”並非實質上的拉,因為你不拉長的話,就會因人的惰性或咬字不當等原因使得聲道“變短”,用越來越長的感覺唱,只是為了克服越來越縮短(喉頭因此而上跑),從而達到在運動中穩定喉頭的目的。

科學練聲合理發聲 第2張
  

科學的發聲方法二:用意念氣沉丹田

為了歌唱發聲的氣息深,要求學生氣沉丹田的人不在少數,誰都知道“丹田”是在臍下一寸到三寸的地方,從生理上說,氣只能吸進肺裡,肺離丹田還遠著呢!怎麼沉?

當說不清、道不明時,只好說這個問題比較高深,只能用意念,就像氣功師傅練功一樣,讓氣沉丹田。可是氣功師傅練氣功練氣是靜立、靜坐,使精神集中,他並不出聲,也不唱歌,可以用意念,可聲樂要發出聲音,還要發得科學、好聽,什麼是意念?意念只是一種“念頭”、一種“想法”,聲樂屬自然科學範疇

不是一種僅有想法、念頭可以完成的。物理和生理屬自然科學,那我們還是從物理、生理入手來解釋“氣沉丹田”。

氣本身是到不了丹田,特別是發生之前的吸氣到不了丹田,只有在準備發出聲音的時候,由於聲道向下拉長,喉頭下放到低位置(離丹田近了)擋氣發聲時所產生的正壓力迫使氣息往下擠

是這種向下的“力”連鎖反應到達丹田(即小腹著力點)才是產生“氣沉丹田”之說。要求學生在唱前吸氣就氣沉丹田,聲帶還沒擋氣發聲就沒產生力的可能,氣沉丹田就真的只剩下“意念”和“想法”了,不論你採用“意念”還是什麼人為的奇特方法,在唱前追求“氣沉丹田”,不過是一種假吸氣動作,是多餘的動作,它消耗我們歌唱的精力,還常常干擾正常發聲。

要真正求得“氣沉丹田”,勸君還是在正確的發聲上下功夫——低喉頭位置發聲咬上小腹著力點,擰成一股勁往下蹬、往下嘆似的唱,就會有“氣沉丹田”之感。“氣沉丹田”是正確發聲的效果,不能作為一種方法去追求。

標籤:練聲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