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情感生活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39歲這個年齡段,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說年齡老尚早,說年輕青春已經不早了,很多人到了39歲就開始焦慮,對於即將奔四的年齡,下面分享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1

男人39歲有什麼講究

逢九年分為明九年和暗九年。但凡人的年齡虛歲有九字的年,就稱為“逢九”年。不知是和出生月份有關,還是人們在漫長的與大自然抗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凡是九的倍數也不吉利。

明九年指本人虛歲年齡出現帶九:即9歲、19歲、29歲、39歲等。暗九年指本人虛歲年齡以九的倍數出現:即9歲、18歲、27年、36歲等。

逢九年為什麼這樣可怕呢?因為每年的除夕日和陰曆七月七年級,主管陰曹地府的閻羅王傳命判官呈上生死簿查閱,並對逢九年的人進行隨機點卯。每年兩次,不論男女老幼。點到誰算誰。所以,儘管有的人年紀輕輕,身體硬朗,不知怎麼便莫名其妙的去世了,還有的人突然遭遇不測,命喪黃泉。有的人活到七八十歲,身體顫顫危危,老態龍鍾,仍然活了一天又一天。

正應了生死路上沒老少,三歲孩童不敢和八十歲老漢打睹(睹壽命)的說法。每年凡被閻王圈了的人名,當年則難逃厄運。上半年去世的人,除夕夜被點卯,下半年去世的人,陰曆七月七年級晚被點卯。即使沒有被點卯的人,也是流年不順暢。人們只要闖過逢九年,便可身心通泰。因為鬼魅懼怕紅顏色,紅顏色衣服可祛邪避災。所以人們每到逢九年,特別是漢族人,身穿紅背心、紅褲衩、腰扎紅腰帶。大年三十(指除夕夜)和陰曆七月七年級夜,閉門不出,由家人陪同下平安渡過那個時辰,並在每月的七年級、十五拜流年太歲、神佛,以求吉祥。

人遇逢九年,身心不順暢,嘔心鬥氣之事時現,它是人生中的重大坎坷。多災多難,輕者鬧病破財,重者險象環生。人若逢九,特別是暗九年,必須處處小心,謹慎行事。儘量避免口舌,不去危險之地。特別是男怕生日前,女怕生日後。在逢九年,男人生日一過,便可以喘一口氣,但不能放鬆戒備。女人相反,除生日前小心處事外,生日一過,更要加強自我防範,以防不測。男七年級,女十五,即男人注意臨近七年級的日子,女人則要注意臨近十五的日子。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
  

男怕三六九

“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俗語。俗語中的經驗,多為來自實踐的總結,至少是屬於現象的歸納,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男怕三六九”,其意是男人活到逢三、逢六、逢九這樣的年齡,尤其是三、六、九組合型的年齡,多會遇到一道坎,比如家庭、事業、健康,等等。人生有無數的坎,最大的莫過於生死。

耶穌(公元前4年—前33年),《聖經》中所說的救世主。耶穌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三十三歲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亞歷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曾以其雄才大略統一希臘全境,橫掃中東地區,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還開到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倒,十天後死去,死時也僅三十三歲。

曹叡(204-239),字元仲,沛國譙縣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曹叡二十三歲即位,在位時成功地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曹叡病逝時,時年三十六歲。從此,三國歸於晉。

三十歲的.最後一年,就是三十九。三國時期的諸多名人,即是死於三十九歲。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人(今內蒙),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呂布是《三國演義》中“第一猛將”,後世則有“三國英雄算馬超,馬超還是呂布高。”呂布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後與司徒王允合力誅殺了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擊敗,轉而依附袁紹。呂布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又襲取徐州,割據一方。建安三年十二月,呂布敗於下邳,被曹操處死,死時三十九歲。

馬謖(190-228),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蜀漢官員、將領。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其深為器重。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時馬謖錯失街亭,被諸葛亮處死,時年三十九歲。他的哥哥馬良(187-222),字季常,劉備的蜀漢政權中的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遇害身亡,時年三十六歲。馬謖兄弟二人,都沒有跨過三、六、九的坎。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湯陰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1142年1月,岳飛死於“莫須有”的罪名,時年三十九歲。

明初名將常遇春(1330—1369),死時三十九歲;明初著名文人高啟(1336—1374),死時三十九歲;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死時三十九歲;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1600—1639),死時三十九歲;死時三十九歲……更為詭異的是,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1624—1662),鄭成功之子鄭經(1642—1681),這一對著名的父子,死時都是三十九歲。明末起義領袖李自成(1606—1645),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這一對冤家死對頭,一個死於三十九歲,一個死於三十三歲,全沒逃過三、六、九的坎。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2

對應:立秋,七月十一日~七月十五日,191~195天,午時日中,中午,12:40~13:00點,或躍在淵,工作中期,發奮圖強,38~39歲。

順其自然:意思是順著事物本來的性質自然發展。

成語出處:(五代)何溥《靈城精義》:“看砂水之吉凶純駁與龍身之骨脈配合何知,合則順其自然而以正合,不合則用剪裁製化之法而以變合。”

事關重大的關鍵時刻,只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了。我命由天不由己!

很多人常常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必能成功。老實講,想要成功,小事可以由人決定,大事依然要看天命,人所搶來搶去的都是小位子而已。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 第2張
  

一、什麼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對中國人而言,其人生哲學的理論來源無非是儒、釋、道三家。儒家提倡存心養性,釋家提倡明心見性,道家提倡修心煉性,三教無外乎都重在一個心字。用通俗的話來講,即儒家讓人拿得起,釋家讓人放得下,道家讓人想得通。

“拿起”與“放下”,是一種人生態度,而“想得通”則是一種人生智慧。所謂智慧面對人生,就是不必刻意於有為或無為,而是在面對任何事情或境遇的時候能隨遇而安,順勢而為,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平和的心態、豁達的心胸。道家用四個字為這種人生智慧提供源源不斷的給養,即“道法自然”。

1、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

《道德經》裡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在所有永珍之先就已經存在的,“一”為一氣,是成為萬物根本的那個元氣,有此元氣,萬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則是道在世間的具體體現。

“生”之所以與大道、與天地並列而居,因為它就是道的呈現、是道的別體。祖天師深刻體悟到生與道的密切關係,賦予“生”以重要意義,並從關懷生命出發,把人的生命提升到與“道”同等的地位。道與生的關係,順而生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法而從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為之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這也是道法自然規律的完整呈現,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圍繞著“道”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態、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義從不同層面被一一展現。

2、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實於生態環境,即人類要維護世界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而從不用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面對自然,人類所要做的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生態保護最重要一個方面就是要維護生態物種的多樣性,為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態智慧命題下的道教的財富觀,那就是“以物種多少論財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興旺與物種多少為人類財富多寡的評判標準。

3、道法自然的生活態度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自然無為、無目的、無意志,而人道與天道相去甚遠,是有為之道,是相伴著人類的慾望膨脹和自我意識增強而建立起來的後天之道,是人類自然天性被矇蔽後所形成。以這樣一種帶著私慾的心態面對生活,自然會“心為物役”,並且“心為物累”。

要想去除內心的這種執著,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這樣一種方法,即“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樸”是指人們本性的原始狀態,即人的心靈沒有被汙染之時,簡單而純粹、質樸而無華。而“抱朴”,就是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樸素之道。

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種,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們可以從再平常不過的“水”中領悟道的本質,體會道的特性,因為水性柔弱、居下不爭、滋潤萬物。所謂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4、順其自然的人生智慧

在“道法自然”的語境之下,道教在教導人面對生活之時要採取一種“順”的態度,即通常所說的“順其自然”。這裡面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知自然之道,審時度勢,不強作、不妄為;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方向,順勢而為之、自然而有為。

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家讓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順,順應天時,順應世事。人生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所以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調理心態,坦然面對,順而通變,順而通達。像水一樣通而無礙,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或發揮作用的形式,這樣既順應了時事也是順了自己的心。

5、復歸自然的人生哲理

太上老君說,“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是迴圈往復的變化,周而復始的運轉,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要時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則就會陷入迷失。為了避免這種迷失,人們需要找尋,需要回歸,迴歸到宇宙形成的原點,大道誕生的始初。於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說的“復歸於嬰兒”。

“復歸”,就是回過頭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點,找尋曾有過的嬰兒狀態,即柔弱的、天真的、純粹的、絲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致虛極,守靜篤”,達到心境清澈透明、萬念俱化為虛無的極致,安守著天地間固有的那份寧靜。“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心內與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變化、運轉之中,我們所要做的,只是認真地體味這種不可抗拒的無常變遷及迴圈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直到萬物萬眾紛紛迴歸到自己的本原。

6、虛無自然的人生境界

道的本性就是虛無與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擁有虛無自然的情懷。虛無者道之體,自然者道之性。虛無則無所不容,無所不通;自然則無為而無不為,萬物和諧繁榮;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規律,而虛無體現的則是江海一樣的包容胸懷。

道教的眾多尊神仙真封號中,許多都注重用“虛”字,如“三清道祖”尊號中都有“虛無自然”的尊稱,供奉神明仙真的居處稱為“玉虛宮”,而道士在醮壇上唱誦詞章也叫做“步虛”,並且大多數步虛詞都表達了對虛空縹緲的仙界的嚮往。

39歲有什麼特殊含義 第3張
  

二、越聰明的人,越懂得“順其自然”

有人錯誤的以為,所謂順其自然,便是隨波逐流,接受命運的設定,該發生什麼的時候,絕對不加以改變。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位虔誠的信徒每天都會向上帝禱告,虔誠地說道:“上帝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

從開始禱告,一直到自己見到上帝,他還是一次獎都沒中。因此,他憤懣不平的向上帝抱怨,說道:“虧我那麼相信你,你為什麼不願意滿足我一次願望。”

上帝說:“從你第一次禱告,我就已經滿足你了,但是你必須買一次啊。”

真正的順其自然,不是不努力時的順其自然,而是努力過後的順其自然。只有真正嘗試過的人,才有資格說那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順其自然到了最後,是懂得放下,能夠看開。正如《增廣賢文》中寫道:“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很喜歡曹雪芹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總之,順其自然,從來都不是安於天命,混吃等死,而是全力以赴後的願意接受,是放下執念,是在往後的人生裡,和無法改變的現實和解。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