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別輕易給孩子貼小氣鬼的標籤

“真小氣,單車不能借我騎下嗎?”朵朵第一次被表哥指責,是因為表哥騎她的自行車,她不樂意。

別輕易給孩子貼小氣鬼的標籤

當時朵朵只有2歲,常常會說“這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這時的朵朵開始有了物權意識。這也許就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物權意識敏感期。面對小表哥的指責,她只會哭訴,拉著媽媽衣角,希望把屬於她的東西拿回來。

4歲的俊俊是朵朵的玩伴,因為住在隔壁,幾乎每天放學都會過來串門。有一天,朵朵從俊俊家跑回來告狀,“媽媽,俊俊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拿了我的玩具,還說不分享就是小氣鬼!”“明明就是他拿了我的東西,還說我小氣鬼”。面對俊俊的指責,朵朵沒有屈服反而理直氣壯,並且懂得用語言來反擊,不再是那個只會哭鼻子的小女孩了。

這兩件成長小事證明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朵朵對於“分享”有了新的認識和態度。從開始簡單的表達“這是我的”,再到言語反擊、捍衛主權,真正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其實,我並沒有刻意要求朵朵從小就要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分享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難道不是應該在孩子自願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發生嗎?

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因為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覺得沒面子,認為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在公共場所不顧孩子的感受,指責孩子自私、不聽話、不懂事。如果你也是這類家長,那麼訓斥前最好考慮下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一張白紙,經不起任何的標籤。一旦被貼上這些負面的標籤,內心對自我的認識就會出現偏差。潛意識地認為自己是不乖的孩子,不是爸爸媽媽喜歡的孩子。

記得有一次,帶著朵朵跟閨蜜的孩子聚會,當時朵朵拿了兩條很喜歡的項鍊出門,閨蜜家的寶寶一眼就相中了。看到了閨蜜孩子渴望的眼神,我就試著跟朵朵商量,能不能送一條項鍊給妹妹。朵朵有點猶豫,但在我的勸說下開始動搖了,勉強同意把項鍊給妹妹。

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了半天很開心,下午玩累了,也該各自回家。就在分離的那一刻,看著小妹妹遠離的背影,朵朵眼睛溼潤了。我當時就蒙圈了,以為朵朵捨不得妹妹。於是蹲下來安撫小朵朵:“朵朵不哭,你是不是捨不得妹妹?下次媽媽再帶你去妹妹家玩,好嗎?”朵朵“哇”的一聲,哭得更厲害了,嘴裡唸叨著“我的項鍊,我的項鍊.....”

此時,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並沒有理解“送”的真正意思,以為項鍊只是借給妹妹玩一下,面對朵朵的哭泣,我很愧疚,只能耐心安慰她。

關於這一點,劍橋大學的蘇德中博士認為:父母覺得理所當然可以分享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世界安全感的“標誌”,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反而幫助他人強行剝奪自己的物品,對孩子內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非自願的分享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快樂,對於培養他們的分享意識也毫無作用。

除此之外,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們,非常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父母以“自私”“小氣”等負面言語去標籤化孩子的行為,有可能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嚴重,對分享行為產生反感,這種結果反而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當孩子常常地被剝奪擁有心愛事物的權利,那麼,他可能也不會珍惜他人的物權,甚至也搶奪別人心愛的事物。

先學會愛自己,再去愛別人。我不想讓孩子去當聖母,只希望她當一個忠於自己的人。所以,想讓孩子分享,則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先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其它孩子想要朵朵的玩具時,我會跟他們說,“等朵朵玩夠了,再借給你們玩。”大多數情況下,朵朵玩夠了,也不會出現所謂的“自私”行為,而是大方地主動地把玩具借給其它孩子。

此外,引導孩子理解別人的境地,能引發她的同理心,進而主動分享。前不久,閨蜜的女兒來我家時,很饞朵朵的珍藏果汁,朵朵一開始是想拒絕。我告訴她,天氣那麼熱,妹妹這麼遠過來,可能想吃一些甜甜涼涼的東西。但這次我沒有幫朵朵做決定,她想了想,主動把果汁分給了妹妹,並且和妹妹有說有笑。

標籤:小氣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