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職場技巧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經濟延續復甦的方向沒有變化,但復甦的斜率偏低、結構性特徵進一步增強,經濟恢復的不平衡、不均衡仍然是復甦的主要約束,那麼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1

一、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不穩表現在?

一、是世界經濟復甦很不均衡。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增長強勁。

二、是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較脆弱。其一,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高財政赤字風險,這可能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其二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高。其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三、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興未艾

四是各國需要加緊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二、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不穩主要表現在?

第一,世界經濟復甦程序呈現明顯的非均衡性。進入2021年以後,全球疫情並沒有真正得到有效控制,但世界經濟卻在2021年上半年實現了強勁復甦

第二,疫情衝擊導致全球失衡的加劇。2006年以後,全球失衡進入實質性調整過程,經常專案失衡佔世界GDP的比重不斷下降,2020年疫情衝擊下,全球失衡調整過程逆轉,失衡再次加劇。

第三,第三波全球疫情帶來世界經濟復甦程序逆轉的風險。7月份以來全球疫情再次反彈,14天新增確診數從7月初的510萬左右增至8月底的910萬左右。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
  

三、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不穩的主要表現?

世界經濟有望出現恢復性增長 復甦不穩定不平衡性凸顯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主要經濟體相繼出臺大規模應對政策,推動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出現反彈,但四季度歐美疫情再次大規模暴發,世界經濟復甦勢頭受到一定影響。

展望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主要經濟體將延續寬鬆政策取向,全球範圍內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將持續提升,世界經濟有望出現恢復性增長,但疫情走勢仍具有較強不確定性,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債務水平大幅攀升、巨集觀政策空間受限、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世界經濟復甦仍不穩定不平衡,中長期增長仍面臨較強風險挑戰

四、2021世界經濟復甦表現在?

2021年世界經濟復甦的表現各國貨幣匯率水平在適當的空間波動,各國的進出口的水平在穩定上升,投資也在穩步推進中。

也就中國常說的消費,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各國在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還是很大的,都開始緊縮貨幣,消費也在初步的恢復中,中國和各國貿易也在初步恢復中,各國的投資在初步恢復正常。

只有各國之間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是今年全球經濟形勢的走勢。也是未來產業鏈發展方向。

五、世界經濟復甦繁榮的關鍵?

新舊動能轉化

新舊動能轉換髮展經濟學概念。新舊動能轉換即通過新模式代替舊模式,新業態代替舊業態,新技術代替舊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代替舊材料舊能源,實現產業升級,實現數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外延增長型向內涵增長型、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質是增長向發展轉換,核心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機制的轉換——價格機制向價值機制轉換、交易成本降低向附加值提高轉換、邊際效率提高向邊際效益提高轉換、經濟規模向規模經濟轉換、要素稟賦比較優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轉換、跟爬模式向現代化經濟體系轉換、GDP經濟向幸福經濟轉換,理論基礎是對稱平衡論。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2

疲弱的經濟復甦

自2007-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雖然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形勢正在逐步好轉,但其向上攀升的勢頭卻日益疲弱,並且表現得參差不齊,以至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用“太慢、太脆弱、太不均衡”來形容本輪經濟復甦。

為此,聯合國、IMF、世界銀行、經合組織(OECD)、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幾乎所有國際組織每年都要多次下調全球增長預期

IMF在2015年裡先後四次下調了未來經濟增長預期,其在1月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預計,世界經濟2016年將增長3.4%,雖較2015年的3.1%有所提高,但仍然相當緩慢。稍早之前,世行的《全球經濟展望》預測則稱,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15年的2.4%提高至2.9%,但低於去年6月時預估的3.3%。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表現在哪方面 第2張
  

發達經濟體艱難爬坡

在過去20年中,美國與中國這兩個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總體上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演化。但在最近3年裡美國在恢復其全球經濟領導地位方面贏得了明顯的成功,重新登上了曾經把持半個世紀的世界經濟增長首要驅動者的地位。

2013、2014和2015三年,美國的經濟增長分別達到2.3%、2.8%和3.1%,不僅超出預期,而且不斷加速的勢頭似乎昭示了美國經濟復甦的強勁動能和可持續性。這也是去年12月美聯儲決意升息的基礎。

然而,正如美國國內對美聯儲的升息存在激烈分歧那樣,也有人堅持認為,美國經濟增長的根基並不穩健,增長動力有減弱跡象,甚至判斷這一輪微弱的經濟擴張期已經接近尾聲。他們的理由是,美國製造業、對外貿易以及企業核心資本開支等資料均不甚理想。

與此同時,2016年是美國的大選年,近年來不斷兩極化的民意所造成的潛在政治風險也可能不利於美國經濟持續復甦。這一點,可以從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的許多言論中窺得端倪。

相比於總體前景看好的美國,歐洲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自2010年以來,持續深化發酵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一直是懸在世界頭上的頭號警報,以至於2011年9月馬賽G7會議期間,一位與會美國高官毫不客氣地說“世界經濟75%的困難”都是歐元區造成的。過去幾年裡,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政府也一再向歐洲領導人施壓,要求它們採取果斷措施,以切實提振經濟。

一般來說,對歐洲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歐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體,也分別是美國和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和中國分別有1/5和1/4的出口產品銷往歐洲。如果歐洲發生嚴重的解決衰退,勢必影響到美國和中國以及其他許多與歐洲存在重要貿易關係的國家,例如俄羅斯。

鑑於美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與歐洲的貿易佔其經濟的比重不高,而中國則是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歐洲經濟的衰退對中國的挑戰要比對美國大得多。

但第二,更危險的'還在於越來越多的歐元區國家可能出現的債務違約而引發的歐元區金融體系全面崩潰,甚至歐元區本身的解體。

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麼就會毫無疑問地將整個世界拖入第二次大蕭條。今天已很少有人記得,上一次大蕭條的主要導火索之一,正是奧地利和德國銀行的連環紛紛破產。由於美國的金融機構擁有許多歐洲方面的敞口,所以在金融方面美國可能會比中國受到更加嚴重的打擊。

但不管怎麼說,比起歐債危機最危急時的2011年,當下歐洲的整體狀況看起來已露出了些許曙光。2015年和2016年,歐元區經濟預計將分別增長1.3%和1.7%。在該地區最大的幾個經濟體中,義大利經濟預計將連續三年縮水,法國經濟陷入停滯,就連多年來勢頭一直良好的德國也急速放緩了增長的步伐。

不過,也有一些原先陷入嚴重債務危機的國家重拾增長動力,其中西班牙有著明星般的表現,它去年的經濟增速可望超過3%,是此前預期的兩倍。葡萄牙、愛爾蘭、拉脫維亞等國也有不俗的表現,只是他們的經濟體量不足以向外部輻射。最近兩三個月,歐洲的製造業增速已升至兩年來的高位,也令人對未來有所看好。

在另一方面,債務危機本身也有所緩解。資料顯示,歐元區2015年的財政赤字很有可能低於3%,一些國家的公共財政重建和金融系統整固也都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當前歐洲經濟中的最大制約因素依然是兩個:第一,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第二,通貨緊縮的威脅。

新興市場的“新常態”

中國是這一輪全球性金融市場動盪的觸發者之一。新年伊始,受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大幅下挫的衝擊,新年第一個交易日裡,滬深股市便觸發剛剛啟用的熔斷機制。在隨後的幾個交易日裡,中國內地股市再次兩度觸發熔斷,以至於中國監管當局在壓力之下不得不緊急宣佈暫停這一初衷旨在使市場免受因非理性拋售而造成更大損失的投資者保護機制。

事實上,短短半年多來,上證指數已從本輪行情最高時跌去將近一半。

雖然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對中國經濟長期的看好,但目前似乎都還不足以完全化解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下行的擔憂。

的確,中國經濟極度不平衡,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儲蓄率、浪費極大的高投資率、高債務率以及大量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再平衡”過程,但它們無一是能夠輕鬆解決的。過去三年多來,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製造業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用中國領導者的話來說,中國經濟的現狀是“國內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正在逐步顯現”,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實現製造業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升級發展,和從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到消費與投資協調拉動的轉換,是一個“充滿陣痛、十分艱難”的過程。

如果說美國和西方發達經濟體應該由重視消費轉型重視投資的話,中國則恰好相反,這就是全球範圍內的“再平衡”。而在這一“再平衡”過程中,按照的說法,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要適應“新常態”。“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這麼多年來,世界經濟界的一個最大的共識可能就是:我們已經見證了數十年的輕鬆實現8%、甚至兩位數以上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但當這一天真的來到時,世界卻仍然顯得措手不及。由於中國經濟的規模如此之大,又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和商品貿易國,因而它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可以說幾乎達到了美國經濟全盛時的程度。過去有句話說,“美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今天這句話依然正確,只是還要加上下半句:“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

很大程度上說,未來全球增長的前景將日益取決於中國經濟的放緩程度。

好在由於中央財政整體上尚屬穩固,貨幣政策也未向美歐那樣用到極致,中國政府的政策武器庫裡依然有不少可以用於應急的彈藥。

此外,即便GDP增長下降至7%甚至6.5%以下,這仍然是很高的增速。中國經濟在總量上早已今非昔比,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首席經濟學家保羅·謝爾德(Paul Sheard)表示,“就對全球GDP的增加而言,中國今年6.9%的GDP增長相當於2009年大約14%的增長。”

當然,有一點需要全世界提前做好準備,即便中國能夠平穩地轉向服務業主導的消費驅動型的新增長模式,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能夠支撐大宗商品市場的日子顯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不同於發達經濟體內部的冷熱分化,新興市場經濟體幾乎是出現了全面的“結構性放緩”。事實上,新興世界的弱點已暴露出來一段時間了。

只是在過去年景很好的那些時代,單憑廉價貨幣和豐厚大宗商品利潤便能為資源出口型新興經濟體帶來輕鬆的高增長,而大多數亞洲新興經濟體也只需堅持“擴大出口”這條簡單的經濟策略,就能實現強勁的經濟成長。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好年景”得來容易,多年來,沒有幾個新興國家建立起了那種足以推動它們躋身世界一流富國行列的多元化高效經濟。

然而,這樣的好運已經過去。由於本輪經濟危機造成了戰後發達經濟體內部最嚴重的經濟蕭條,它們的消費能力隨之大打折扣,這使得新興經濟體對它們的出口遭受前所未有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新興經濟體自身的弱點和缺陷便暴露無餘:首先,它們的金融體系和政府監管遠不如發達國家那麼堅固和完善;

其次,發達經濟體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很可能對它們產生的外溢效應,例如嚴重的資金外逃;此外,有些新興經濟體的政府和企業有過高的負債,隨著美元匯率的升值,其償債成本水漲船高。

許多機構認為,由於外部環境危機四伏、內部結構性弊端重重,當前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疲弱問題或許比之前的預估更大,也更持久。為了落入避免經濟學家經常提及的“中等收入陷阱”,新興經濟體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性改革,清除阻礙經濟增長的一切制度性障礙,但這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現在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從亞洲到拉美,再到非洲,除了印度以外,所有的新興經濟體在未來幾年都將面臨增長顯著放緩的局面,而在其中,“金磚國家”中的俄羅斯和巴西以及拉美的阿根廷等國家則已經或將要陷入衰退。

危機終結於起點?

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遠來看,美國經濟的復甦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是世界經濟擺脫“後危機時代”,成功重回正軌的最重要的基礎。本文從世界各國的“橫向”視角審視了當今全球經濟的概貌,在本文的下篇中,我還將從“縱向”,即當今世界經濟中存在許多深層次問題——如通貨緊縮風險、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和全球化倒退等——來進一步剖析走出危機的對策。

美聯儲上月的升息拉開了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大幕,這宣告了廉價美元時代即將結束。接下來的總體趨勢是,充溢於全球各經濟體(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內的流動性將會重新迴流華爾街。如果我們運氣不錯,世界經濟得以有驚無險地度過未來的一段不確定期的話,那麼,全球金融危機最後將終結於它的起點。

標籤:緩慢 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