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娛樂頭條 > 影視

電影演員張伐的作品 挖掘《農家樂》失敗原因

影視6.83K

電影演員張伐的作品 挖掘《農家樂》失敗原因

1949年5月,上海獲得解放後,國民黨電影機構很快被“東影”派出的鐘敬之會同留守上海的於伶、徐韜等革命電影工作者接管;當年11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上影廠主動尋求轉型,由傳統的都市市民題材向農村大眾題材靠攏,經過一番篩選,他們選中了由山西編劇孫謙編寫的一個鄉村題材劇本。很快,1950年,年輕的電影演員衛禹平、秦怡、張伐、白穆、仲星火、楊夢昶等人就被派往位於膠東半島的山東萊陽地區,參與拍攝這部影片、也是上影廠建廠以來的第一部故事片—《農家樂》。影片的劇情並不複雜:因傷復員的軍人張國寶(衛禹平飾)在回鄉火車上偶遇洋棉種植推廣隊。此刻,在他的家鄉杜家莊,翻身農民分到了牲口、土地和梨園,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電影演員張伐的作品 挖掘《農家樂》失敗原因  第2張

張國寶的父親張老五(張伐飾)是個舊腦筋,只信老經驗,不接受新事物,對於種洋棉這件事,他公開唱了反調。張老五的反對,再加上村裡被鬥地主杜天成(白穆飾)從中搗鬼,弄得村民們人心惶惶。 《農家樂》這部電影創造了影史多個“第一”: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電影文學劇本、上影廠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登上《大眾電影》封底和封面的中國影片。

電影演員張伐的作品 挖掘《農家樂》失敗原因  第3張

然而遺憾的是,這個劇本並不是真正來源於生活,而是編劇孫謙根據從報紙、檔案上得來的一些概念,確定了教育農民生產發家、提高生產、支援工業的主題。浮於想象、受制於“主題先行”,孫謙展現土改後新農村真實圖景的願望並沒有能夠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農家樂》上映後,有的觀眾認為影片過於強調科學知識而抹煞了老農民日積月累的可貴經驗,電影界內部也批評這部影片“鼓吹髮家致富”、“鼓勵走資本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