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享受生活 > 家居生活

親子生活中的啟蒙教育

一到三歲的孩子,對外來的刺激不只能作單純的反應,已開始會在大腦中儲存相對應的符號,並逐漸運用在日常的生活及行為舉止中。例如:當寶寶接觸到“麥當勞”後,他的腦子便會有“麥當勞”是什麼及作什麼用的符號。以後只要看到“M”這個符號,就能夠認得那是“麥當勞”了。

親子生活中的啟蒙教育

在建立寶寶大腦中的符號時,首先要能正確而敏銳地接受外界刺激。所以如何訓練敏銳的感覺器官是很重要的事,感覺式的智慧教育,使幼兒能敏銳時掌握外面世界的微妙變化,培養幼兒能自動自發感覺的能力。

通常我們把人體的器官分為五種,並稱為五感:眼(看)、耳(聽)、鼻(嗅)、舌(味)、面板(觸)。每種感覺器官都有它個別的感覺接受功能,也透過這些感覺器官,感覺訊號傳送到大腦、藉以察知外界與自己的狀況及相互的關係,同時在大腦中形成對外界的符號。寶寶最重要的便是在訓練這些感覺能力。

鍛鍊視覺感官的訓練

與寶寶溝通時,要蹲下來與他保持同水平

對寶寶來說,爸爸和媽媽的身高在他的眼裡是非常巨大的,但大人常常會忽略這一點,總是臉朝下對在身旁繞來繞去的寶寶說話,小小的頭顱很辛苦上仰著地與爸爸、媽媽說話。試試看,當你蹲下來時,你的視線和寶寶科行時,彼此之間的感覺會有多好!從這個高度所看出去的世界,與你高高在上時的世界是那麼地不同,難怪當你看到有趣的事物時,對寶寶來說並不那麼有趣。

連續凝視——練習用雙眼看會動的東西

準備一面小鏡子,在鏡子的中心點貼上蝴蝶、小鳥、飛機等會移動的東西,要佔鏡面的三分之一的面積,然後讓光線折射在牆上,會出現貼在鏡子上的東西形狀,移動它並引起寶寶的注意:“看,有小鳥!”“在電視上,啊!飛到桌子那裡了……”媽媽要不斷地移動,並口出聲音引導寶寶用雙眼去尋找。

讓寶寶練習凝視及拿東西

先在地上到處放置彩色圓球,讓寶寶練習把撿回來。起初,寶寶只能看一個撿一個,但等他學會作籠統的觀察時,就可以依顏色或形狀來辨別大致的位置,並從遠到近一個個地撿回來,而且還會回頭看看有沒有漏掉的,能做到這樣的寶寶已經可以說很會“看”了。這時就可以進一步訓練他把紙屑拿去垃圾桶、把糖果餅乾拿給姐姐等移動式的動作。每天至少二至三次,教寶寶到達指定的地點,去作某事,對他們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注意寶寶說話的姿態

讓寶寶養成從下面看東西的習慣,即使要轉動眼睛或頭部也要從下面看,不僅可以避免因側視養成飛眼或斜視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察顏觀色的能力。爸爸和媽媽在跟寶寶說話時,都會看著他的臉,有時當孩子主動要說話時,父母常常因為手邊正在處理事情而有點應付式的迴應,甚至沒有看著寶寶的臉。這時可以教他稍等,等爸媽手邊的事情處理好,再面對面地與他說話,這樣可以讓寶寶學會什麼時候爸爸和媽咪才可以跟他說話。

強化右腦功能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利用機會教育讓孩子分辨大小,如“爸爸的鞋子大,寶寶的鞋子小”“媽咪的手大,寶寶的手小”等等。用同類的相比,讓他學習大小的差別,以後一看就能分辨大小了。對大小的判斷是右腦的功能,這種直覺訓練有助於右腦能力的開發。

鍛鍊味覺感官的訓練

控制零食的分量

不要動不動就給寶寶零食時,正餐吃不下,養成寶寶只吃他喜歡吃的,對於不喜歡的食物則碰都不碰一下,如此一來會引發偏食或食慾不振的壞毛病。

吃東西時要養成專心的習慣

到了想自己吃東西時,就要鼓勵自己進食,且要專心進食。當他學著自己吃東西時,難免會將食物舀到碗外或弄翻,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不要因為這樣而不讓他自己吃,或是不停地叮嚀“不對!湯匙拿反了”或是不斷地擦拭寶寶的嘴,這樣會讓他在潛意識裡有一直做錯事的印象。

讓寶寶自己吹涼熱的食物

很多爸爸和媽媽因為怕食物燙著了,因此常常幫寶寶吹涼了才讓他吃,可是這樣長期下來會造成寶寶“味盲”,無法真正感受食物的香味。

標籤:啟蒙教育 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