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星秀 > 

陳懷皚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成長經歷 個人作品

星秀2.33W

陳懷皚簡介

陳懷皚(1920.9-1994.11),原名鄭衍賢,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畢業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中國內地導演。代表作有《平原作戰 》、《海霞》、《青春之歌》。....

陳懷皚個人資料

陳懷皚(1920.9-1994.11),原名鄭衍賢,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畢業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中國內地導演。

代表作有《平原作戰 》、《海霞》、《青春之歌》。

陳懷皚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成長經歷 個人作品

陳懷皚照片

陳懷皚人物簡介

原名鄭衍賢,1920年9月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首佔村,逝於1994年11月,著名導演。幼年名為鄭衍賢鄭兆炎,到上學讀書時,老師為他正式取名鄭衍賢。因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當局通緝,便改為母姓陳,名懷皚,當時還以別名陳演弦,從事文藝工作。

陳懷皚1944年畢業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並留校任助教。1948年赴香港任永華影業公司副導演,同年赴華北解放區參加華北大學第三文藝工作團,任戲劇隊長,並參與影片《紅旗歌》的編導工作。1949年調任中央電影局副導演,1950年,參加拍攝凌子風導演的故事片《陝北牧歌》,1951年,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員。1953年,調任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導演,執導了話劇《家》。1955年,執導《虎穴追蹤》。次年轉入北京電影製片做導演,相繼導演了《生活的浪花》、《百鳳朝陽》等。他還與人合作導演了不少作品,如與崔嵬導演合作的《青春之歌》、《北大荒人》、《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平原作戰》,與謝鐵驪合導的《海霞》、《大河奔流》等。1960年與崔嵬執導的京劇藝術片《楊門女將》獲第一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1979年,陳懷皚獨立執導的戲曲片《鐵弓緣》,獲第三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為中國戲曲藝術片的探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懷皚成長經歷

1920年出生於一個家道寒微的木匠家庭。1937年,他中學尚未鄭衍賢畢業,父親病故,靠母親為人家洗衣服以維持生活。因經濟拮据,陳懷皚只得棄學去國小任教,以分負家庭的重擔。他自小就愛好文藝。學生時代曾在音樂教員的薰陶下,接近戲劇界,以後參加了家鄉的民眾教育館的業餘劇團,開始從事戲劇活動。1933年,外地劇團紛紛來閩: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領導的怒潮劇社等曾來福建演出。這些活動對他產生了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懷皚毅然參加抗日宣傳活動,隨劇團到福建三十多個縣巡迴演出,足跡遍及鄉鎮,為農民演出喜聞樂見的講評話、話劇等。抗日戰爭時期,物質條件極差,生活異常艱苦,演員們提著米袋,拄著手杖,白天趕路,晚上演出,還要自己起夥做飯,夜裡就睡在臺子上。但是,他們以滿腔熱忱向廣大群眾演出抗日救亡的節目;同時,這種接觸民間藝術的實踐,以及較長時期生活在勞動群眾之中,對熟悉群眾生活,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都是難得的良機,無疑是上了一次社會藝術大學,為陳懷皚爾後的藝術創作,鋪下了第一層基石。陳懷皚對這段生活寄予深深的眷戀,他說這是他成長中的重要階段--人民訓練的階段。

幾年的藝術實踐,觀摩較高水平的外來劇團的演出,在對比之下,陳懷皚深感自己鄭衍賢藝術修養不足。他不滿現狀,產生了開學深造的願望。當時日寇鐵蹄已踏進福州,家鄉淪陷,流亡在外的陳懷皚,經濟來源斷絕,又無戲可演,但他升學的願望仍很強烈,經一位同鄉推薦,他準備到四川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學習。但從福建到四川路途遙遠,籌措鉅款路費亦很艱難,幸經一些同鄉解囊資助,他才得以成行。

1941年秋,陳懷皚考入"國立劇專"。這所學校是當時戲劇界的最高學府,人才薈萃,戲劇家洪深、曹禺、焦菊隱、章泯、陳鯉庭、馬彥祥、張駿祥、黃佐臨等都在該校任教。在老師們的悉心教授下,陳懷皚接觸了中外戲劇藝術大師易卜生、肖伯納、莫里哀、莎士比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一顆土生土長的藝術幼苗,在藝術沃土中盡情地吸吮著新的營養。

1944年,陳懷皚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於國立劇專後,留校當助教,負責導演、劇本選讀、名著選讀等課程,並擔任學校的演出總幹事及"校友劇團"的舞臺監督。

在"國立劇專"任教期間,除從事戲劇活動外,陳懷皚的興趣也傾注在電影藝術上。他花了很多時間看電影,除中國影片外,還看了大量美國影片。1948年,進步同學組織放映了從蘇聯大使館借來的一些蘇聯影片,這些影片從思想上、藝術上都使陳懷皚耳目一新,倍受鼓舞。這時。早已熱愛電影藝術的陳懷皚,立志要以電影藝術創作作為終生事業。

1948年,陳懷皚因參加學生民主運動,受國民黨反動當局迫害被解聘,經曾在劇專任教授的張駿祥推薦,到香港永華影業公司擔任副導演,開始邁入影壇。當時張駿祥正為影片《火葬》執導,來北平拍外景,陳懷皚隨同來京。外景尚未拍完,陳懷皚又被國民黨特別刑事法庭列為"匪謀"嫌疑,並限期"自首"。他被迫離開北平,毅然投奔華北解放區,參加革命。經短期學習後,參加籌組華北大學第三文藝工作團,該團成立後,陳懷皚任戲劇隊長,並參加了第一個反映工人鬥爭生活的影片《紅旗歌》的編導工作。紅旗歌1949年北平解放,陳懷皚來到北京。建國伊始,百廢侍興。為了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中央宣傳部決定抽調華北大學文工團部分人員支援電影事業,他被調到中央電影局任副導演。1950年,參加拍攝了凌子風導演的故事片《陝北牧歌》。

1951年,陳懷皚被調至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任教員。幾年的表演教學,使他重視了電影演員的表演問題,對電影導演工作如何發揮表演藝術的作用加深了認識,特別是在與演員出身的崔嵬的長期合作中,重視表演問題,已成為他們導演風格的重要內容。在以後他參加拍攝的故事片或戲陳凱歌與陳懷凱曲片中,都鮮明地突出了表演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1953年,陳懷皚調北京電影演員劇團任導演。1955年,借調到"長影"。在"長影"拍攝的《虎穴追蹤》中任副導演。1956年,陳懷皚到"北影",參加拍攝了影片《祝福》,任副導演。同年,他與巴鴻為北影演員劇團聯合導演了話劇《家》。

"文革"中因莫須有的歷史問題被控制使用和被揪鬥。

1994年因肺癌辭世,享年74歲。

·陳懷皚其子是著名導演陳凱歌,女兒陳凱燕。

個人作品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陳懷皚作品

《斬黃袍》(1987)....導演鄭衍賢《三岔口》(1988)....導演

《小放牛》(1988)....導演

《辛安驛》(1988)....導演

《優化配方施肥技術》(1988)....導演

《轅門斬子》(1988)....導演

《雙雄會》(1984)....導演

《朱門玉碎》(1986)....導演

《知音》(1981)....導演

《諸葛亮弔孝》(1980)....導演

《鐵弓緣》(1979)....導演

《大河奔流》(1978)....導演

《寶蓮燈》(1976)....導演

《斬黃袍》(1976)....導演

《辛安驛》(1976)....導演

陳懷皚作品

《三岔口》(1976)....導演

《轅門斬子》(1976)....導演

《小放牛》(1976)....導演

《游龍戲鳳》(1976)....導演

《劉海砍樵》(1976)....導演

《平原作戰》(1974)....導演

《海霞》(1975)....導演

《天山的紅花》(1964)....導演

《北大荒人》(1961)....導演

《穆桂英大戰洪州》(1963)....導演

《野豬林》(1962)....導演

《青春之歌》(1959)....導演

《山裡的人》(1958)....導演

《生活的浪花》(1958)....導演

《虎穴追蹤》(1956)....導演

《百鳳朝陽》(1959)....導演

《岳雲》(1984)....藝術指導

《虎穴追蹤》(1956)....副導演

《祝福》(1956)....副導演

《陝北牧歌》(1951)....副導演

個人榮譽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斬黃袍(1987) .... 導演

三岔口 (1988) .... 導演

小放牛 (1988) .... 導演

辛安驛(1988) .... 導演

優化配方施肥技術 (1988) .... 導演

轅門斬子(1988) .... 導演

朱門玉碎(1986) .... 導演

雙雄會(1984) .... 導演

岳雲 (1984) .... 藝術指導

知音(1981) .... 導演 (同謝鐵驪、巴洪聯合導演)

諸葛亮弔孝(1980) .... 導演

鐵弓緣(1979) .... 導演

大河奔流(1978) .... 導演

寶蓮燈(1976) .... 導演

斬黃袍 (1976) .... 導演

辛安驛 (1976) .... 導演

三岔口 (1976) .... 導演

轅門斬子 (1976) .... 導演

小放牛 (1976) .... 導演

游龍戲鳳(1976) .... 導演

劉海砍樵(1976) .... 導演

平原作戰(1974) .... 導演

海霞(1975) .... 導演

天山的紅花(1964) .... 導演

北大荒人 (1961) .... 導演

穆桂英大戰洪州(1963) .... 導演 、 編劇

野豬林(1962) .... 導演

青春之歌(1959) .... 導演

百鳳朝陽(1959) .... 導演

山裡的人(1958) .... 導演

生活的浪花(1958) .... 導演

虎穴追蹤(1956) .... 副導演

祝福 (1956) .... 副導演

陝北牧歌 (1951) .... 副導演

人物評價

陳懷皚是一位始終堅持現實主義與民族化藝術創作道路的電影藝術家,他雖然年邁古稀,仍然刻苦勤奮,兢兢業業,為中華民族電影事業的發展而努力奮鬥著,他不已的壯心,將為我絢爛的影壇增添新葩。拍片中注重民族藝術傳統,著重於塑造人物,強調意境,主張形式為內容服務,不追求新穎,花哨,為中國戲曲藝術片的探索作出了貢獻。

部分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