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人們身穿節日盛裝,喜氣洋洋,從懷裡掏出新毛巾或手帕,雙手伸開彎腰讓彼此的毛巾或手帕碰到一起,互問“新年好”,下面分享風俗及寓意有哪些?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1

立春的風俗

立春不僅僅是一個節氣,也屬於一個傳統節日,而我國通常在節日的習俗上都有南北之分,立春的時候,北方地區的人們會有吃春餅的習俗,那麼在南方會吃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南方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吧。

立春的時候吃生菜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風俗。據古書上記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蘆菔也就是蘿蔔,春餅就是薄餅,生菜則是春天初生的野菜。現在立春的時候一般在北方生吃水紅蘿蔔,而南方生吃生菜。老人說咬春可以令人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而且生菜算是中西方人通吃的一種蔬菜了,它一年四季都可以成熟,但是春天吃是最好的',既應季蔬菜,口感上也是最嫩的。所以立春的時候會吃生菜。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
  

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立春屬乍暖還寒的交際時刻,在南方,立春這天都會燉點蘿蔔湯,美其名曰立春蘿蔔湯。在南方,蘿蔔湯是一款經常會喝的湯,主要食材是白蘿蔔。常見的蘿蔔湯有白玉瑤柱湯、羊肉蘿蔔湯、排骨海帶蘿蔔湯、蝦皮粉絲蘿蔔湯等。

立春,有著春季的開始的美好寓意,在民間立春有咬春的說法,北方要吃春餅,南方流行吃春捲。春捲,最早的時候是就包裹成春繭的樣式,後因蘇東坡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詩句,所以就叫其春捲。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捲。吃春捲又叫咬春,據說可以咬住春天,後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所以大家不妨在立春這一天多吃些春捲。

關於南方立春的民間風俗,大家都瞭解清楚了吧。立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一年四季輪迴的開始,萬物的復甦,所以在立春的時候也會有相對應的習俗,而且南北方的習俗也是不同的,上面介紹的南方立春的風俗,大家可以多多瞭解一下,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2

驚蟄的風俗有哪些

驚蟄是24節氣之一排在第三位,屬於春季的節氣。驚蟄到來,春雷響動,天氣回暖,預示著春耕的開始。關於驚蟄的民間風俗也有很多,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驚蟄的風俗有哪些。

民間有吃雞蛋的風俗習慣,其實在古代,雞蛋並不是人吃的,而是給白虎吃的`。白虎是一種會在驚蟄時節出現的怪獸,它不僅凶猛,而且會吃人,所以大家非常害怕。後來當驚蟄白虎出現的時候,有人把煮好的雞蛋餵食給白虎吃。白虎吃飽之後就不再吃人了,所以到了驚蟄時節,大家都會煮好雞蛋來投喂白虎。到了現在,自然就是人來吃雞蛋了。

在古代驚蟄有吃梨必蟲害,健康長壽,五穀豐登的寓意,所以一到驚蟄時節,家家戶戶都會買梨子來吃。而梨子本身生津止渴,非常適合在驚蟄時節吃,可以潤肺去燥。所以現在到了驚蟄吃梨子也成為大家的風俗習慣。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 第2張
  

西北地區在驚蟄的時候會吃炒豆子,也是希望能夠遠離害蟲,秋天的時候有一個好收成。炒豆子主要的食材是黃豆,將黃豆浸泡在鹽水當中,然後放入鍋子裡面去炒,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就能夠驅趕害蟲。

在閩南閩西以及贛南一帶,會有驚蟄的時候吃芋頭的習俗。芋頭香甜軟糯,而且纖維素高,非常適合調理身體,尤其在驚蟄時期,天氣回暖,多吃一些芋頭,可以起到開胃的作用。當然驚蟄的時候,他們這邊的芋頭都是連皮一起煮著吃的。

很多地區在驚蟄的時候也會吃年糕,預示著節節高。而莊稼本身就是一節一節的,所以也是預示著有一個好收成,因此在驚蟄之時,大家都會蒸年糕吃。

驚蟄的傳統食物以及風俗習慣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不同節氣,不同地區,吃的食物自然也有不同,今天只是瞭解了驚蟄節氣,其實中國的節氣還有很多,所以大家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下,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更多的瞭解和認識。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3

元宵節習俗是怎麼來的?你肯定不知道,元宵節具體有哪些習俗呢?

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是除了春節以外,另一個從古至今還算重要的節日。

元宵節從漢朝就受到重視。元宵節又有“上元節”、“燈節”、“小正月”之稱。主要習俗有:吃元宵、吃湯圓、賞花燈、放龍燈、舞獅子、猜燈謎、踩高蹺、扭秧歌等。

元宵節的節日習俗是經過漫長演變而來的,從西漢漢明帝伊始就受到重視,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鞏固統治,就把“正月十五”這一天規定為燃放花燈的節日。

這種習俗至唐朝時到達鼎盛。

《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

隋朝的文獻記載,此時的`元宵節的夜晚已經成為了重要節日,這天晚上,街道人群密集,找朋友一起玩遊戲,敲鑼打鼓,不同的燈盞火把把地面照的通亮,由此可見,隋朝的元宵節早已成為重大節日。

1、吃元宵

雖然現在年味淡了,但是元宵節這天吃湯圓還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節日習俗。

湯圓又稱“元宵”,內餡以芝麻、白糖、豆沙、棗泥、核桃仁、玫瑰花、為主,各地吃法不同,有煎、炸、煮、蒸為主的烹飪手法。吃湯圓蘊意團團圓圓。

風俗及寓意有哪些 第3張
  

2、賞花燈

正月十五這天,很多地方都有“掛花燈”、“賞花燈”、“放煙花”的習慣,這一天晚上不少地方的主要街道人頭湧動。

各式各樣的花燈花團錦簇令人目不暇接,大街小巷熱鬧非凡,這些花燈往往都是民間自發的一種行為,但是這幾年年味淡了,很多地方的花燈會已經變成了“商業化花燈會”,盛況不再,令人唏噓不已。

3、放龍燈

由於龍作為中國人的圖騰,所以龍常常出現在很多重要節日裡,元宵節這一天,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抬龍燈的習慣。

一般由不同的人分別抬著龍首、龍身、並在龍尾裡邊點上蠟燭,它們走街串巷並且深入民宅,這樣做是為了沾沾“龍”氣蘊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舞獅子

有一些地方不流行龍燈,而是舞獅子。舞獅子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源遠流長。

由於動作較多,一般需要三個人完成爬、滾、蹬高、跳躍、滾綵球等動作,舞獅子往往難度係數大,所以由專門的人表演舞獅,以供民眾觀看。

5、猜燈謎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有一些地方張燈結綵,會把一種謎語寫在紙上,放入燈籠裡,供圍觀人猜測燈謎。

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提升節日氣氛還可以益智人群,但是這種習俗這兩年已經慢慢淡化。

6、踩高蹺

踩高蹺一般是以北方地區為主的地方性習俗之一,表演者濃妝豔抹穿上不同的戲服用一根比較高的特殊木棍,或踩或綁進行表演。不同地方風格迥異,但是都大同小異。

7、扭秧歌

扭秧歌早期是為了農業生產勞作而產生的一種活動,習俗主要分佈範圍也大都在北方地區。

正月十五這天,北方農民往往習慣性帶上一家老小去插秧時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舞蹈。有敲鑼打鼓鳴唱等形式。

標籤:寓意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