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

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好的家庭關係,是一張為情緒兜底的網,是一雙呵護疲憊心靈的手,我們經營家庭的用心程度,就決定了關係中的溫度,現在分享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

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1

1父親一人獨大

這種一人說了算的專制家庭結構,表現為父親與家庭成員之間界限非常清晰。嚴父往往是自己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需要用過度嚴厲的狀態去掩飾自己沒有長大的部分,全副武裝讓自己像個男人。在孩子眼中,這樣的父親喪失了溫柔,與父親交談時總伴隨著恐懼情緒,容易讓孩子隱藏起自己的情感,在家裡感到孤單、缺乏親密感,導致對自己缺少正確的認知。

性格倔強的孩子常表現出很強的抵抗意識,與父親產生對立情緒,變得性格乖戾;而性格懦弱的孩子,則會產生恐懼心理,表現出欺騙、撒謊等不良行為。

2家庭話題千年不變

小時候被追問成績和排名,長大了被催婚找物件家中的話題,千年不變。一定程度上,這是陷入了過分保護的泥沼。家長在吃穿住行言360度無死角地對孩子進行限制,一方面使孩子缺乏許多至關重要的同齡人陪伴經歷,導致以後難以適應社會或者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孩子的個性、心理健康發展受阻,社會化不足,自我需求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人格障礙。

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
  

3有個嘮叨的母親

嘮叨的`母親對家裡的事情表現出過度關注,事無大小都過分控制,這樣的母親熱衷於對身邊的人(特別是孩子)說很多很多話,有訴苦、有指責、有抱怨。有研究稱,女人一天要說3萬字,嘮叨操控下的母親的話語量遠不止這個數。這實際上是母親通過嘴巴來追求幸福感,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大多由安全感和價值感不足造成,常常伴隨著焦慮。

4工作耽誤親情

5歲的甜甜由於媽媽長期加班,缺乏陪伴,內心非常敏感。在一次家長會上,一個小夥伴因為媽媽的失約缺席非常難過,失控在教室裡大哭。只見甜甜安慰她說:你不要難過了,我媽媽也經常爽約欺騙我,大人都一樣,喜歡說謊話,是個騙子。多讓人心寒的一句話。

許多家長看似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在外征戰,但不少人是以工作為藉口,逃避家務和感情,而到工作中去尋找安全感,這不利於孩子也不利於自身。

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2

不對家人惡語相向

現代社會節奏快,人們的壓力大,與人相交時,會產生不少戾氣。

有時候,我們在外面受了氣,會忍不住把情緒發洩在最親密的人身上,比如家人。

可能在潛意識中,我們認為,最親密的人不會輕易離我們而去。即便是對著他們發發火,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小。

然而,經常對家人惡語相向,對家庭關係造成的危害真的可以忽略不計嗎?

關於負面情緒傳遞的後果,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某天,一位父親在公司被上司訓斥了。等他下班回到家,挨批的情緒還未得到緩解。正心煩氣躁著,看到孩子在家裡瘋玩,便把正在玩耍的孩子責罵了一頓。

孩子覺得很委屈,也很生氣,就對著正趴在一邊歇息的小貓狠狠踢了一腳。

小貓受了驚,弓起背,一溜煙躥到了馬路上。

此時路上開過來一輛卡車,司機被突然躥出來的小貓嚇了一跳,連忙避讓,卻撞傷了在路邊玩耍的小孩。

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其實就是由負性情緒的傳遞導致的。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踢貓效應」。

人們的負面情緒往往會沿著不同等級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就像是一個金字塔,情緒從塔尖擴散底部。

而處在金字塔底部的,往往是一個關係鏈中最弱勢的群體,例如小貓、孩子。

你每一次的隨意發洩,都會消耗掉一點家人之間的愛和信任。等到愛被消耗殆盡,就會落得漸行漸遠、分道揚鑣的結局

畢竟,發洩情緒很容易,但修復關係很難。

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 第2張
  

笑納家人的給予

逢年過節回老家的時候,父母總是會準備大包小包的家鄉菜和特產讓我們捎上。

有的年輕人嫌麻煩,又怕父母忙前忙後太勞累,就會直接推拒這番心意:“哎呀媽,這些東西外邊超市都有的,我們也吃不了這麼多,您就別忙活了!”

但心意之所以為心意,就是希望在送出時,對方能領情。

父母在兒女面前,總是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尤其當父母老去後,他們的價值已經無法在工作等其他方面得到體現,就需要回歸家庭,尋找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價值感。

而笑納家人的給予,就是在幫助他們完成尋找價值感的過程。不給子女添麻煩,還能為子女做點事,老人家總是高興的。

接受父母的給予,讓他們感覺到被需要,延續這份愛的心意,在維持和諧的家庭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

向孩子解釋家庭中的爭吵

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

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當家庭中出現矛盾時,父母一般存在兩種做法:要麼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認為孩子還小,不記事,會很快忘記;要麼關起房門來吵,不讓孩子直接看到。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做法,都沒有辦法完全避免父母吵架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真正重要的是,在爭吵發生後,及時向孩子解釋原因,並將和好的結果告知孩子。

家長們需要注意,孩子是一個單純、脆弱、缺少社會經驗的個體。當他們旁觀了父母的爭吵之後,爭吵過程中的每一句狠話、每一個人身攻擊的詞語,TA都會接收到,並放在心上。

如果父母后續不做干預,孩子就會不安、焦慮,陷入“爸爸媽媽是不是要離婚了”的恐懼。為了挽回父母的關係,孩子可能會產生各種問題行為以引起關注。

如果父母能夠向孩子說明爭吵的原因,並藉此機會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分歧的話題,反而能“化危機為轉機”,讓孩子學會處理衝突的新技能。

主動向孩子道歉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如果你犯了不希望讓孩子犯的錯誤;

如果你沒有掌控好情緒,說出了傷人的話;

如果你許下的承諾沒有兌現,失信於孩子……

在這些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主動向孩子道歉。讓孩子知道,我們都是普通人,做錯了事情、破壞了關係,都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主動去彌補和修復。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向孩子道歉掉面子。倘若因為講究面子,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形成不正確的是非觀,讓他們認為認錯是一種羞恥。

明確關係的邊界

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中寫道:「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中國社會向來是一個重人情和關係,但人與人之間邊界感模糊的`社會。這種特點在家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比如:

父母以“為你好”的理由翻看子女的日記,干涉交友、戀愛結婚的選擇權;

夫妻以“彼此要坦誠”為理由檢視對方的手機;

親戚以“關心你”為理由打聽你的個人隱私……

在家庭中,血緣牽絆、情感聯結讓我們過多地關心彼此的生活,沒有了度,也越過了原本應該建立起的邊界。

重塑邊界,找回邊界感,是家庭中的每個個體都應該做到的事。一旦邊界足夠清晰,你會發現一切的關係都會健康起來,相親相愛又彼此獨立,家庭幸福感也會上升。

但明確邊界並不是要父母對孩子毫無作為,而是要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界外的事不隨意干涉,行為的後果均由各人承擔。

放下手機,多陪伴

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是父母太忙,沒時間、沒精力陪伴孩子,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通常來說,所謂的“忙”,不過是你覺得比起孩子,其他事情更緊急。你以為孩子會站在原地等你,會像小時候一樣依賴你,但孩子的成長速度遠遠比你想象的更快。

家庭教育是個不可重來的過程,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就再也無法彌補。

再好的老師,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再牛的學校,都比不上家庭的奮力託舉。

因此,在有限的時間裡,多給予孩子一些高質量的陪伴。放下手機,心無旁騖地陪他們玩一個遊戲,講一個故事,聊一會兒天。

標籤:矛盾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