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父母不能隨隨便便和孩子做朋友

1、家長不要逃避為家庭做決定的責任

父母不能隨隨便便和孩子做朋友

前兩天在一個音訊節目做嘉賓,開講之前,主持人給我看了一則不算太新的社會新聞:今年春天,國家二胎政策開放以後,有對小夫妻本來有再生一個孩子的想法,但是家中的老大不同意,為此又哭又鬧,還逼著他們寫下一份 “保證書” ,保證 “爸爸媽媽不要老二”,一輩子都只對他一個人好。

那天的節目主題,本來設定是借這個事件,聊一聊二胎的出生會對老大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父母們需要注意哪些可能的問題。

但是我卻建議把這個引入的小故事換掉,因為具體針對這個家庭而言,父母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要不要老二”,或者“應該如何安撫老大”了,而是他們的家庭結構很混亂,父母的責任和功能都太不清晰。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比如要不要生二胎,需要夫妻雙方綜合考慮家庭各方面的情況,然後再慎重做出的一個理性的選擇,其中尤其要考慮到該決定一旦實施之後,對整個家庭可能會造成哪些後續影響?

夫妻倆對這些後果是否都有所準備?

今天在這裡提起這件小事,不是說這對家長一定需要去生二胎,而是說即便他們選擇不生,理由也不應該僅僅是 “老大不同意”。

為人父母,不可以躲在“關愛孩子”的藉口背後,逃避為家庭生活做出選擇,並且承擔後果的重大責任。

現在這一家人還僅僅是討論要不要生二胎,將來一家人要不要買房、出國、換工作,難道都要聽家裡這個小娃娃的?

2、父母不能隨隨便便和孩子做朋友

最近這些年,有很多家長,尤其是關心孩子、愛孩子、努力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家長,在現實的育兒生活中,常常會過早地把一些自由讓渡給家裡的孩子。

晚上去哪家飯店吃飯,週末到哪裡度假,甚至過年了要不要回老家,各種本來是家長決定的事情都來問孩子。

然而,我卻很想點破,像這樣一個聽起來很美好的理念,很可能僅僅是 “聽起來很美”。

從一個家庭治療師的視角出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不平等的,爸爸媽媽不能隨隨便便就和孩子做朋友。

他們是家庭的總舵手和護航人,肩頭上還擔負著對孩子的保護、撫育、教養、指導等重大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要在孩子不知道自己被保護的情況下去保護他們,其中的一種方式,就是不要把一個孩子負擔不了的責任推到他們頭上。

而且,對於那些額外獲得了很多特權的孩子,他們看似自由的內心,卻常常體驗到彌散的不安。

因為如果一個小孩,常常感到自己的權力超越父母,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危險來臨時,他缺乏力量的父母並沒有能力來保護他。

這種不安,常常會導致那些被過度寵溺的孩子不斷做出出格的行為,比如我們經常在新聞裡看到的各種熊孩子的笑話,其實那都是他們在努力尋找安全感的邊界。

理想型父母不僅需要對孩子有愛,還要有力量,只不過這份力量不是用來傷害孩子,而是保護孩子的。

3、做個關心孩子情感的權威式父母

上個月,我們小區的一個老鄰居搬家,但是家裡4歲的寶貝不想換幼兒園,原因是他很喜歡現在班上的小朋友。

媽媽受不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懇求,就做出了 “搬家,但是不換幼兒園” 的決定。

結果呢?不到一個月,她就快要瘋了。

北京的交通大家都知道,搬家之後,她每天不得不在六點之前就叫孩子起床,然後開車一個半小時,才能趕到幼兒園,把娘倆兒都搞得異常辛苦。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說這一切後續的麻煩,都是這個任性小朋友的錯。這個鍋,應該由這個放任孩子去任性的媽媽來背才對。

一個4歲的小朋友,我們憑什麼要求他能夠評估到北京交通情況呢?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孩子供奉到一個擁有絕對話語權的高位,實際上,就同時把很多責任推到了他頭上。

這裡,我不是教唆大家去粗暴地對待家中小小的、還不太懂事的孩子。

正是因為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不懂事”,所以才會在他懂事之前,不要求他為自己或家庭做出重大的抉擇。

再說一遍,權威和專制不是同一件事,管教和為孩子負責也不是隻有凶巴巴一副面孔。

就比如說這個幼兒園的例子。

如果媽媽行使自己作為一個家長的決策權,綜合考慮自家的情況,為孩子安排好新家附近的幼兒園;

同時,也允許孩子因為換幼兒園而傷心,在孩子思念原先那些小朋友的時候,溫柔地陪伴他,安撫他的情感,那她就是一個溫柔,同時也不逃避責任的權威式父母。

但是,如果媽媽在孩子傷心哭泣的時候,僅僅是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許哭!以前的幼兒園多遠啊”,反而就是不肯接受孩子無法理解遠近概念的現實,就是專制而且拒絕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4、不要總想著得到孩子的安慰和關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跟孩子做朋友的情況,也挺令人遺憾的。

有些父母會在無意間邀請,或者說誘惑孩子過來安慰自己,關心自己。

特別是當他們經歷一些生活中的困苦,身邊又恰恰沒有其他人可以分享的時候,就可能會忽視孩子僅僅是個孩子的事實,反而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取一些好友般的支援和安慰。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轉天媽媽或爸爸單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忍不住就向孩子訴說自己的委屈,拉著孩子評理,或者跟自己一起罵對方等等。

以前看案例書的時候,就讀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小女孩爸爸喜歡喝酒,喝醉了晚上回家,她媽媽就會劈頭蓋臉地罵爸爸,而她卻每次都準備好熱毛巾,給爸爸擦臉,扶他回臥室休息。

這些,都給孩子帶來深層的傷害。

5、孩子,你安心做個孩子就好

最後,還是跟大家講點正能量吧。

在親子界限這個話題上,我的鄰居之中還真有很多很棒的爸爸媽媽。

比方說有一次我和一個姐姐帶著她家孩子去超市購物,回來的路上,她兒子順口講道,“前一天奶奶在家裡說了一些媽媽的壞話。”

而我這個鄰居呢,當時就輕描淡寫地回答她兒子說:“嗯,奶奶在家幹活累了,發個牢騷,不當真的。”

像她這一句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回答,實際上就是用行動來“拒絕”孩子用這種方式關心自己。

翻譯過來就是說:寶貝,這事情跟你沒關係,你就安心做一個孩子,媽媽能夠處理好自家的事。

標籤:隨隨便便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