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我們一起降落

1983年12月,美國總統里根在國會榮譽勳章協會上發表演說。他說,他要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此前他已經講過很多遍的故事。

孩子我們一起降落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架B-17轟炸機受到了地面防空炮火的重創。它下面的炮塔已經被擊中,裡面的炮兵受傷了,炮塔的門也被卡死了,無法開啟。當飛機拖著濃煙返回機場時,它甚至已經不能安全降落。這時,指揮官命令所有人跳傘。但炮兵很絕望地發現,他沒辦法跳傘,只能跟著飛機墜毀。

最後一位離開飛機的人後來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情景:指揮官靜靜地坐在炮塔外面,對著裡面被嚇壞的炮兵說:孩子,別擔心,我們會一起降落的。

這是一段非常感染的演講。里根說,正是這項英勇的壯舉,讓指揮官在死後獲得了國會榮譽勳章。當結束演講時,大家都熱淚盈眶,會場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但這個很棒很棒的故事卻有點兒小小的缺憾:它從未真正發生過。記者們翻看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頒發的所有434個國會榮譽勳章的記錄,但是發現沒有提到過任何類似於這個感人故事的事蹟。

毫無疑問,作為一名公眾人物,里根絕不是有意編造這樣一個故事來吸引眼球。直到後來,才有人發現,這個故事和戰爭電影《飛行之翼與祈禱者》的高潮部分非常相似。在電影裡,飛機同樣遭到重創,不過不能動彈的人不是炮兵而是無線電操作員。

很顯然,里根曾經在什麼時候看過這部電影,然後把裡面的精彩情節與實際情況混為一談了。或者說,他通過暗示,讓自己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通過暗示來欺騙記憶,有時候甚至已經變成了人的一種潛在本能。當人們對某些記憶的缺失感到混亂,或是由“外人”植入一個強有力的記憶時,他們會通過暗示來讓自己的認知協調起來。在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韋德教授就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她請2個人說服自己的一名家庭成員參與實驗。表面上看,實驗是研究人們為什麼會記得兒時發生過的事情,但內裡暗藏玄機。研究人員要求招募者暗中提供一張被試小時候的照片,然後對照片進行處理,把小孩子“貼”到一個熱氣球上,做出正在鳥瞰四周的樣子。

這張照片與其他三張在遊樂園或是生日晚會的照片混在一起,請被試對照片場景進行描述。這樣的描述一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時,幾乎所有的被試對那些真正發生過的趣事都記得很清楚,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說:他們也記得那次熱氣球旅行,有些人甚至能說出旅行時的細節。隨後,研究人員要求所有的參與者回去以後再想一想。到最後一次訪問時,一半的人都說自己記得那次熱氣球旅行。最為誇張的是,有一名參與者在第一次訪問時明確說“從來不曾有過什麼熱氣球旅行”,但在最後一次旅行時,他不但為自己虛構出了旅行的時間、地點、天氣情況,甚至攝影師都被他虛構了出來。

實驗者進行了很多類似的試驗,包括請參與者描述在迪斯尼樂園遇到兔八哥的事(兔八哥並非迪斯尼人物,所以不可能出現在迪斯尼樂園裡),描述自己因高燒住院時的感覺,以及描述自己在出席別人婚禮時不小心灑酒的事等等。當然,這些全是虛構的,然而幾乎一半以上的被試都能描述出來。

研究工作顯示,人類記憶的可塑性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驚人。一旦某位權威人士指出我們有過某種經歷,多數人當時都難以直接否認。隨後他們就開始用設想來填補記憶中的空白。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模糊,甚至我們會主動混淆這種界限。

標籤: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