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寶寶育兒知識

寶寶育兒知識1

9~12個月寶寶典型的睡眠情況

寶寶育兒知識

這一階段你的寶寶晚上大約要睡11~12小時,白天要小睡2次(每次1.5~2小時)。要確保寶寶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對於寶寶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還要儘量堅持讓寶寶白天在固定的時間小睡。如果不這樣,晚上讓寶寶睡覺就會出現更多的困難,而且他在夜裡醒來的次數也會更多。

你怎樣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

這一階段應該繼續堅持你和寶寶在寶寶6~9個月時學到的方法,包括:

1.堅持一套固定的睡前程式。

建立一個每晚固定的睡前程式對你和你的寶寶都有好處——這一點怎麼多說都不過分。你可以選擇那些經過人們檢驗的行之有效的辦法——給寶寶洗個澡、讀一篇睡前故事,並給他蓋好被子,或者在這個過程中新增一個安靜的遊戲。要確保每天晚上都按照同樣的程式進行。穩定有序的生活習慣有利於寶寶健康成長,當寶寶能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時候,他會更有安全感。要確保你的寶寶喜歡你的這些睡前程式的內容。比如,如果寶寶不喜歡洗澡,那麼就把洗澡時間改在白天早些時候。如果寶寶更喜歡咬書,而不是聽你讀書的話,你也可以唱歌給他聽。

2.確保你的寶寶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包括晚上睡覺和白天小睡。

如果你儘量讓寶寶白天的作息也保持規律,那麼他晚上睡覺就會更容易些。如果寶寶每天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小睡、吃飯、玩耍,以及做好睡前準備,他就會更容易順利入睡。

3.給寶寶充分的機會自己入睡。

讓你的寶寶有機會鍛鍊這一重要的技能,這一點很關鍵。如果他依賴於吃奶、搖晃,或聽著搖籃曲才能入睡,那麼他在半夜醒來後,很可能會哭鬧,並且需要你的幫助,才能再次入睡。

你可能遇到的問題

你的寶寶長到這一時期就要開始達到一些重要的發育里程碑了,包括坐起、翻身, 甚至可能還有爬行、抓著東西站起來、進一步學習行走等。這一階段,寶寶正在提高和發展這些技能,這可能會讓他因興奮而無法入睡,或者在夜間醒來繼續練習技能。如果他在醒來後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重新入睡,就會哭鬧著找你了。多數專家都認為你走過去看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你下一步應該做什麼上,專家們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提醒:這一階段寶寶的技能發展上的突飛猛進和生長的激增並不是同一回事兒,所以,你在半夜給寶寶餵奶,並不能幫助他睡得更好。事實上,這樣做還有可能拖延了問題,並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你的寶寶也可能由於分離的焦慮在半夜醒來的次數增多。你不在身邊的時候,他會想你,而且擔心你不再回來了。這種情況下,只要你走進他的房間跟他打個招呼,他很可能就會平靜下來了。

寶寶育兒知識2

1三伏天孩子額頭36.8度正常嗎

三伏天天氣炎熱,小孩體溫稍微偏高都是正常的,而且如果小孩子腋下如果體溫是36.8的話,是沒有發燒的。一般小孩子腋下的體溫是36到37攝氏度,是屬於正常範圍的。家長如果擔心寶寶,就要觀察寶寶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看看他有沒有什麼症狀。還有測量體溫,一定要隨時監測,可以在早晚進行一次體溫測試,這樣的話就比較準確。

2三伏天嬰兒體溫偏高正常麼

三伏天嬰兒體溫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有些微的升高。

寶寶免疫力低,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夏天,在高溫天氣,稍微運動,自身體溫就會升高。

寶寶的體溫在36.2℃~38℃為正常。

一般定義:

肛溫高於37.8℃;

口溫高於37.3℃;

腋溫高於36.8℃為發燒。

現在用耳溫槍的機會較多,耳溫槍所量的溫度與肛溫相近,均稱為“核心溫度”。

3寶寶體溫升高的原因

1、感染性引起新生兒體溫過高

新生兒感染性體溫高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由細菌、立克次體、原蟲、螺旋體、黴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敗血症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等,都是引起新生兒體溫高的原因。

2、產熱散熱異常

產熱、散熱異常也是引起新生兒體溫高的原因之一,如驚厥及癲癇持續狀態所致的產熱過多;由於廣泛性魚鱗病、廣泛性皮炎、無汗腺症導致散熱困難;或者由於家長包裹過多衣物導致散熱系統異常等。

3、大量失血或失水

若受到外傷寶寶大量失血時,可使有效血迴圈量減少而致散熱障礙,因而體溫升高,但如發生迴圈衰竭,則正常代謝停滯,而產熱過少,反而體溫不升。

4、生物製劑或藥物反應

生物製劑或藥物反應引起的新生兒體溫高情況,多在治療某些疾病時出現,如使用血清、菌苗、異體蛋白或某些藥物(如磺胺類、巴比妥類等)後過敏。

寶寶育兒知識3

1、燙傷、燒傷該咋辦?

孩子一旦燙傷或者燒傷,要迅速將孩子受傷的部位放到涼水中,這樣可以起到冷卻作用,能夠減輕傷處的腫脹程度。然後將傷口附近的衣服脫掉或剪開。如果衣服和傷口粘在了一起,不要動它,去醫院讓醫生處理。如果傷口面積很大,就要用乾淨的保鮮膜或布把傷口蓋起來,馬上把孩子送去醫院。

2、寶寶流鼻血了

讓孩子坐下,頭向前傾,使鼻血順利流出來。然後讓他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呼吸。10分鐘後,如果血還沒有止住,就捏兩次,每次10分鐘。

止血後,把鼻子擦乾淨,告訴孩子不要說話,不要咳嗽,也不要擤鼻涕,以避免將剛剛凝固的血塊弄碎。但如果血流不止,需去醫院處理。

3、拉傷或扭傷如何處理?

首先要用小毛巾包幾塊冰,冷敷區域性10分鐘,然後幫他們綁上繃帶,不要做其他動作,儘量放鬆,不要加速血液流動,這樣可以減輕青腫和淤血的程度。

4、寶寶如果觸電,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觸電後還沒有脫離電源,你絕不可以碰他,第一件事情是切斷電源。如果一時找不到開關,可以站在一個乾燥的絕緣物體上(如一本厚厚的電話本或一摞報紙),把電源拉開。

檢查孩子的呼吸,即使他已經失去知覺,但只要有呼吸就有很大希望救活。觸電在人體表面留下的傷痕面積可能不大,但對孩子的內臟可能有傷害,因此不要隨意挪動孩子,要立即叫救護車。

5、寶寶食物中毒怎麼辦?

如果孩子誤食了有毒物質,一定要叫救護車。在救護車到達之前,儘量用催吐方法,讓孩子把吃下的有毒物吐出來,而且不要讓孩子多做運動,加速血流。儘量將嘔吐物或者吃的殘留物儲存,並帶到醫院化驗。

6、寶寶嗆到東西了怎麼辦?

如果孩子突然猛烈咳嗽,可能是因為嗆到東西。父母應立即看看孩子嘴裡是否有東西。如果東西還沒被孩子嚥下,就讓孩子趕緊吐出來。如果孩子無法自行把東西吐出來,就讓孩子趴在自己的腿上,用手掌拍他的背部。不到1歲的孩子要讓他趴在自己的前臂上,扶好頭頸。

稍大的孩子,可讓他站在身前,把你的拳頭放在他的腹部和最下面的肋骨之間,猛力向內並向上用力。如果喉嚨裡的東西還是不出來,再重複背部的拍打。以5次背部拍打和5次正面推動為一個單元,反覆進行。如還沒有緩解,就叫救護車。在救護人員到達前,要不斷重複急救動作,做最後的努力。

寶寶育兒知識4

寶寶喜歡的顏色預示著寶寶的性格

喜歡黃色的孩子最有創作傾向

在幼年時,黃色孩子喜歡一個人玩,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會把賦予任何角色。長大後,這種孩子適合各種有趣的工作。

他們總是相信著、期待著,他們更多地生活在未來,而不是現在。

喜歡紫色的孩子生活在豐富的內心世界裡

他們很敏感,容易激動。他們努力給周圍人留下好印象,同時能夠從另一面看自己。他們很容易受傷害,更需要他人的支援和鼓勵。

喜歡紅色的孩子最直爽和積極

喜歡紅色的孩子好動,像個愛斗的小公雞,誰的話都不聽,非常不好。如果不得當,這種孩子長大後最容易敵視社會,有犯罪傾向。

喜歡綠色的孩子容易受傷害

喜歡綠色的孩子很容易情緒失衡,變得具有挑釁性。他們氣量狹小,容易受傷害,但是不記仇。如果你主動表示好感和讓步,他很快就會忘記。信心、頑強是他們的性格特徵。

喜歡褐色的孩子經常處在自相矛盾中

一方面,他想獲得好處,與周圍人交往;而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封閉、自私、任性,處在抑鬱狀態,情緒落差極大。這樣的孩子在同齡人中以驕傲自大著稱。

喜歡藍色的孩子與紅色孩子相反

喜歡藍色的孩子性格平靜、沉著、有條不紊,喜歡思考。藍色孩子很少成為同齡人中的領袖。不過,因為他們堅毅、平易近人的性格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他們天生不自私,只要人們請求幫助,他們便伸出援手。

喜歡灰色的孩子最不引人注意

在夥伴中間他們不顯山不露水,既不想當領袖,也不表現熱情,通常,他們很善良,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這種孩子很嚴肅、聽話,是日常生活的好幫手。

這些內容都是通過長久以來的總結的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孩子群體中,能夠很好的隱藏自己性格的人不多,所以可以基本斷定,但是世事無絕對,也不能僅僅因為顏色的緣故就肯定孩子是哪一種性格,而因此進行的糾正和修正那就更不應該了。

寶寶育兒知識5

1、每2~7日新增一種新食品

剛開始斷奶的時候,先餵給孩子一種食品比較好。從1勺開始經過3~4天增加至3~4大勺。在2~7天的空檔主要觀察有無發疹、口吐、腹瀉的情況,如果沒有可改換下一種食品。

2、放到固定的位置上坐好再喂

為養成孩子好的飲食習慣,餵飯的時候要讓他坐在嬰兒車或者椅子上。如果抱著的話,媽媽只能一個手自由活動,孩子不老實的話就很容易把媽媽的碗或勺子打翻。可以找個繫帶子的座位把孩子放在上邊固定好,選擇固定的位置固定好喂事,這樣可以讓孩子吃飯時不散漫。

3、根據孩子的食量現吃現做

一次做很多然後分幾天喂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烹飪的食品在冰箱放兩天以上就不能吃了,而且冷凍後的食品味道也會發生變化,要根據食品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保管方法。蔬菜粥比水果更容易變質,只可以保管一天,水果可以保管3天。

4、斷奶初期所有的食品都要煮熟了再喂

用小火慢慢煮的食品,很多時候看上去熟了,但事實上卻不能吃。若想食品真正熟透,至少要在超過72℃的溫度下烹飪。6~8個月大的時候水果(香蕉除外)也煮後吃比較安全。

5、要忌食先做好的斷奶食品和市場上零售的斷奶食品

孩子一生的飲食習慣大都取決於兩歲前的飲食習慣,特別是斷奶時期進行了多少咀嚼練習,是否品嚐了各種味道的食品,都直接影響到他以後的飲食習慣。

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儘量避忌先做好的斷奶食品和市場上零售的斷奶食品。斷奶食品原則上一次只新增一種。先做好的斷奶食品和市場上零售的斷奶食品中摻加了很多種食品,讓孩子感受不同食品中固有的味道從而影響孩子味覺的發育。另外因為是非固體食品,所以不能很好的進行咀嚼練習;加上因為是用牛奶瓶包裝,所以不能用勺餵食讓孩子練習。

有很多斷奶食品是可在家庭內自制的,如菜汁、米湯、爛粥、乾果沙、肉粥、蛋羹等。應注意的是嬰幼兒食品不宜過鹹過甜,應為溫和單純的味道。不宜用成人的口味和喜惡來判別,要從食品的質量和小兒營養需要出發,總而言之在家自己做的"媽媽牌"斷奶食品最好。

6、開始吃斷奶食品的時候,孩子的大便也發生變化

開始吃斷奶食品的時候,大便會發生變化。大便會變得僵硬或者是腹瀉,而且糞便會發出怪怪的味道。吃的東西不同,糞便自然有變化,但剛開始時卻會讓很多媽媽手足失措。看見孩子腹瀉或者糞便中混雜著吃過的東西時,是不是要緩一緩再喂斷奶食品?很多媽媽都為此苦惱。其實這是孩子對母乳和奶粉以外的食品不能適應出現的現象。只要孩子沒有嘔吐或發燒等異常,狀態良好的話,就可以繼續喂下去。

7、孩子斷奶食品的儲存期限

瓶裝的斷奶食品在開封后可以保質2天;烹調過的水果可以保質3天;蔬菜1天,放在冰箱保管的話可以放3天;冷凍肉食和冷凍蔬菜解凍後要馬上吃,不能再次冷凍;生肉類食品,雞肉可以儲存2天,牛肉最多可以在冰箱儲存5天;果汁或兒童果汁開封后可以在冰箱儲存3天。

以上所說的所有的期限僅限於少量使用時。孩子唾液粘到的食品不能儲存,因此要馬上吃掉。粉狀的食品放在冰箱儲存的話,會沾上溼氣發黴;但若密封得好,且放置清涼的地方,可以保管一個月左右。

8、分階段斷奶食品

時間一天奶粉量材料注意事項4~6個月吃得好的話,一天喂一兩次大米(糙米)和水以1︰10的比率煮爛剛開始不要太計較量,如果孩子不願意吃,那就停1-2個周再喂6~9個月早晨10點,下午2點各一次(奶粉一天四次)開始放一種東西熬成粥,慢慢可以放2~3種材料。豆腐、乳酪、酸奶、柑桔等,肉要以精肉為主,蔬菜要煮爛8個月的時候要讓他自己抓著杯子或勺子吃9~12個月一天以3~4小時為間隔,三次為宜蔬菜,肉,香蕉,麵條等都可以嘗試多種食品。12個月前食物中不要放肝臟需要進行咀嚼吞嚥塊狀食物的練習,鼓勵孩子自己用勺子,每天奶粉量維持在700ml。

斷奶食譜有哪些

1、魚肉鬆粥

材料:大米、魚肉鬆、菠菜

做法:

將大米淘洗乾淨,開水浸泡1小時,連水放入鍋內,旺火煮開,改微火熬至粘稠;

將菠菜洗淨,用開水燙一下,切成碎末,放入粥內,加入魚肉鬆、精鹽,調好口味,用微火熬幾分鐘即成。

2、三鮮蛋羹

材料:雞蛋、蝦仁、蘑菇、精肉;適量蔥、蒜、食油;少許料酒、鹽、麻油做法:

蘑菇洗淨切成丁,蝦仁切丁;

起油鍋,加入蔥蒜煸香,放入三丁,加料酒、鹽,炒熟;

雞蛋打入碗中,加少許食鹽和清水調勻,放入鍋中蒸熱,將炒好的三丁倒入攪勻,再繼續蒸5—8分鐘即可。

斷奶成功的方法

每個孩子最終都會告別母乳的。斷奶是否成功,不是看寶寶是否不再吃母乳了,而是看寶寶不再吃母乳了之後,是否繼續展現出健康的、良性的發展狀態。

成功斷奶的寶寶,不再吃母乳了之後,展現出滿足的狀態,生活有序,能享受玩耍和探索並沉浸其中,與媽媽之間仍然親密和相互信任。

如果寶寶斷奶後出現了持續若干天的哭泣,生病,茶飯不思,消瘦,脾氣大,煩躁,哭鬧,對玩耍興趣降低,對母親的親密和信任明顯降低,或者吃手、啃東西,攻擊性強等反應,說明斷奶的時機和方式是有問題的。

也有的孩子在斷奶後會變得特別“乖”,但細心的媽媽會發現,這種乖與既活潑好動又遵守規矩的健康的乖巧是不同的。是一種被動的聽話,或者對父母過於主動的取悅。這種“乖”是安全感降低後的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退化行為。這也是不恰當的斷奶方式和時機的後遺症。

大一點的孩子在經歷了非常不情願的斷奶後,適應的能力會比較強。尤其是一直以來發展得比較好的孩子,負面反應會比較小。被迫斷奶的創傷往往以悲傷的形式表現出來。

出現了負面的結果,媽媽首先要避免責備孩子“表現不好”。需知那不是孩子的本意,更不是孩子的過錯。只是成年人的冒失造成的後果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了而已。媽媽也不必自責——因為自責並不能使事情自動好轉。所幸孩子的童年很長,媽媽還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去修補貿然斷奶的後果。

有的家長給孩子斷奶的目的比較欠考慮,是為了讓孩子睡整夜覺,多吃飯,甚至為了讓孩子接受配方奶。於是也用是否睡整夜覺,是否多吃飯,是否接受了配方奶為標準來衡量斷奶的成敗。

家長們需要知道,這些問題,有些只是孩子成長中階段性的表現,是時間和耐心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有些是家長不當的養育方式造成的結果,或者根本就是家長不恰當不科學的願望。為此放棄了繼續母乳的巨大好處,本來就是丟西瓜撿芝麻的做法。如果再以這些作為標準來衡量斷奶的成敗,會造成對斷奶的負面結果視而不見,更失去了修補的機會。

這樣的家長應該接受已成事實的無論什麼結果,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以便更好的前進。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不犯錯誤的父母。隨時檢視自己,修正自己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寶寶育兒知識6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一口潔白、健康、漂亮的牙齒,這對寶寶很重要。因為,牙齒不健康,會影響日後的咀嚼功能和營養吸收,妨礙清晰的講話和發音,甚至還會影響面容!

“噝,媽媽,我不吃飯飯了,我這裡好痛哦。”3歲的陽陽拿著豆沙饅頭剛咬了一口,就用小手捂住他的左側小臉衝著媽媽喊。“咦,你這段時間怎麼老叫牙疼?來,張開嘴巴讓媽媽看看你的牙齒。呀,這顆牙齒黑黑的,大概又蛀掉了。唉,你的牙齒怎麼這麼容易蛀啊?”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只好請了假帶著陽陽去看牙醫。

在醫院裡,陽陽媽就陽陽的齲齒問題諮詢了牙醫。

陽陽媽: 陽陽今天已經是第八次來看牙病了,他的蛀牙為什麼這麼多?

牙醫:哦,這要從孩子齲齒髮生的原因談起。

齲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民間有稱“蟲牙”。它的發病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孩子自我清潔口腔能力差,口腔衛生沒搞好,如牙齒表面某些窩、溝或不易刷洗乾淨的地方容易停留細菌,形成菌斑,誘發齲齒。據臨床統計,兒童齲齒大多為窩溝齲。

孩子喜歡吃零食及甜食,這些食物容易黏附在牙齒表面,在致齲菌的作用下,發酵、產酸,酸性產物不斷作用於牙齒就會形成齲齒。其中,蔗糖是各種碳水化合物中最易引起蛀牙的一種,因此,要儘量避免為你的寶寶選擇含蔗糖的食物。

乳牙的鈣化程度比恆牙低,抵抗齲病的能力也就比恆牙弱。

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保護牙齒免受齲病侵襲的功能,而嬰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故容易發生蛀牙。

陽陽媽:齲齒不治療,會有哪些危害呢?

牙醫:一些爸爸媽媽認為“乳牙會替換,齲壞了並不重要”,因此,不太重視寶寶齲齒的預防和治療。其實,齲齒不治療,危害可大了。

俗話說“牙好,胃口就好”,牙不好,孩子不願意進食,營養吸收就會受影響。所以,一口"蟲牙"的患兒往往伴有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此外,有的孩子常常因為一側牙痛而用另一側吃東西,長此以往會引起頜面部發育的不對稱,面型出現一邊大,一邊小。齲齒引發嚴重感染還會累及恆牙胚的發育,進而影響恆牙的萌出。

陽陽媽:乳牙齲壞的危害可真不小。那麼,齲齒怎麼預防呢?

牙醫:由於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所以,齲齒的預防主要應該由家長負責。我們先把孩子分成兩個年齡段。一個是2歲半以前;另一個是2歲半以後。

2歲半以前,家長應該:

要有良好的餵食習慣,每次給孩子餵食後,要再喂幾口白開水,以便把殘留食物沖洗乾淨。寶寶在6個月開始萌出第一顆牙時,家長就要用指套式牙刷或棉籤等進行清潔,以消除寶寶牙齒上的食物殘渣,早晚各一次。睡前餵奶不宜加糖。

注意鈣的吸收,由於鈣磷是牙齒、骨骼的主要構成部分,而母乳中富含鈣,所以母乳餵養的孩子不易齲齒。另外,滿兩個月後的寶寶可適量新增水果和菜泥,以調節寶寶體內的鈣磷代謝,促進鈣磷在牙齒和骨骼中的沉積,這對預防兒童牙病很重要。

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如咬手指、舔舌、偏側咀嚼、吸空奶頭等。

飲食要平衡,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不讓孩子多吃甜食和零食,多喝白開水,少喝甜飲料。

2歲半以後:2歲半以後的孩子開始懂事,自理能力逐漸增強,全口乳牙已經長齊,應開始讓他自己處理口腔清潔的事宜。家長應該:

要培養孩子早晚刷牙的習慣。

選用兒童配方的含氟牙膏、兒童專用的牙刷。

定期檢查。寶寶在6個月或1歲時要進行第一次口腔檢查,以後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

窩溝封閉術防齲。即將一種特殊的樹脂塗在孩子牙齒窩溝處,如同在牙齒表面上塗一層保護膜,它的防齲作用可以達到90%以上。

陽陽媽:怎樣才能教給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呢?

牙醫: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對孩子會終生受益。方法是:刷上牙時,牙刷毛向上,從上旋轉往下刷;刷下牙時,牙刷毛向下,從下旋轉往上刷;刷牙齒的咀嚼面時,來回刷;刷牙裡面(舌面),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刷牙時間不少於3分鐘。

陽陽媽:謝謝牙醫的指導。這下,我的心裡可踏實多了。再見!

牙醫:再見!

寶寶育兒知識7

樂樂隨媽媽來恬恬家做客,兩個小寶寶做遊戲、藏貓貓、搭城堡,玩得好不熱鬧。中午,恬恬媽說:“孩子們,準備吃飯了。”樂樂應聲扔下手中的胖胖熊,到衛生間洗手去了,再看恬恬,則將積木堆進積木車裡,把車拉到房間的一角。隨後,又把胖胖熊放到了自己的小床上。她很有成就感地對所有的人說:“看,我把玩具都收好了!”恬恬自然得到一片誇獎,畢竟她才2歲8個月。樂樂媽小聲對樂樂說:“以後你也像恬恬妹妹這樣,自己收玩具,好嗎?”“好吧,我保證比恬恬收得還好!”在什麼事上,樂樂嘴上都不甘示弱。

其實,樂樂最讓媽媽頭疼的事之一,就是每天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媽媽則不停地跟在她的身後收拾殘局,雖然也把“樂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類的話掛在嘴邊,卻因對孩子沒有明確的“硬指標”,最終使自己的話成為名副其實的空話。

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我們身邊有不少和樂樂媽一樣的新媽咪,她們意識到:寶寶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在6歲以前養成,錯過了這個時期,幫寶寶糾正習慣就困難了。可她們又往往不得要領、不知該從何下手。幸好,恬恬媽公開了她的祕訣,我們不妨和樂樂媽一起取取“經”。

一般來說,2歲的寶寶就該開始學習收拾玩具、自己的用品,整理自己的房間。最初只要寶寶參與“做”,不必在意寶寶幹得怎樣;待寶寶逐漸建立起一種意識和習慣,他會自己乾得很好。在此,媽媽的訓練方式是成敗的關鍵。

1.給玩具安家。在房間裡闢出一塊靠牆的地方,當做孩子的玩具角。備一個玩具箱、小筐或玩具櫃,櫃子最好有一排抽屜,留有一小塊空地。告訴寶寶大的玩具放在箱子裡、小的玩具放筐裡或抽屜裡,拼圖、桶裝拼插玩具或帶盒子的玩具可裝好放在空地一角。即便寶寶有自己的房間也要井井有條,不能讓玩具“天女散花”。

2.給寶寶做示範。讓寶寶收拾玩具前,媽媽應反覆演示幾次給寶寶看,速度要慢一點,邊收拾邊說,比如:“積木坐回自己的小車吧”、“送玩具熊到沙發上歇一會兒”,加深寶寶的印象。順便問寶寶:“你想試一試嗎?”激發寶寶參與的興趣。

3.和寶寶一起做。利用寶寶願意做媽媽小幫手的心理,請寶寶遞給媽媽一件玩具,或替媽媽把某件玩具物歸原處。起初以媽媽為主,慢慢過渡到你收一樣我收一樣,最後讓寶寶獨立完成。對寶寶的一點點進步要及時表揚。

4.循序漸進。寶寶初學階段,應把收拾玩具的過程分解成幾個小“段落”,待一個段落“達標”之後,再繼續下一個段落。比如,先要求寶寶把玩具放到指定的容器裡;做好之後,再要求寶寶將它們擺放整齊;最後再放回到玩具角。這樣大事化小,分步完成,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折感。每一步要求都要具體,不能籠統地說:“把玩具收好。”讓寶寶摸不著頭腦。

5.要求適度。不讓寶寶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比如搬太大、太重的玩具,或者把東西放到高處。避免讓寶寶體驗失敗。

6.有始有終。從2歲起,就要給寶寶灌輸善始善終的意識。比如玩兒下一件玩具前,要先把手裡的玩具“送回家”。收拾時切忌丟三落四,一定要把一件玩具的所有“零件”都收到一起。告訴寶寶,有些玩具,像積木、拼插玩具、英語字母板、數字板、拼圖中的每一個小“零件”,都是兄弟姐妹,少一樣他們都會傷心的,而且也不好玩了。在此過程中,讓寶寶懂得愛惜物品,一舉兩得。

7.體驗遊戲的快樂。和寶寶做遊戲,使孩子感到收拾玩具是一件很好玩兒的事,而不是負擔。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娃娃和乖乖兔困了,你送它們回架子上睡覺吧!”或者“你的小火車沒電了,讓它回家充電吧!”也可和寶寶比賽,或兩個小朋友比賽,看誰收得又快又好。寶寶會興趣盎然。

8.分類和歸納。孩子的所有活動,都是一種學習。媽媽和寶寶分工合作,比如寶寶把紅色的積木放一起,媽媽把綠色的放一起;媽媽收三角形的塑料板、寶寶收正方形的;或者,把小汽車、球放到箱子裡,把小炊具、橡皮泥放回抽屜。如此,既學到了知識,又避免雜亂無章地堆放物品,給下次使用提供了方便。

9.使用自然結果法。如果寶寶隨處亂扔玩具,又不喜歡收拾,媽媽可將寶寶的幾件小玩具收起來,讓寶寶找不到。讓寶寶嚐到隨處扔東西,沒有秩序的害處。

10.及時鼓勵。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比如“今天比昨天收得快”、“今天擺得更整齊”,激勵寶寶更認真、更有效率。

寶寶育兒知識8

寶貝兒子聰聰三歲多了,媽媽最近發現,他對媽媽的化妝品特別感興趣,媽媽坐在梳妝鏡前,他總湊過來,讓媽媽也給他抹一下口紅,描一下眉毛,撲一下粉餅。同時,聰聰也很喜歡媽媽的長筒襪,有時,他甚至還學著媽媽的樣子試穿。此時,媽媽常常對聰聰說:“你是男孩子,這個你不可以抹,那個你不可以戴。”寶貝受到了限制有些困惑,也開始對自己的“越界行為”有了一些剋制。

可接著,他又開始對性識別方面的事情特別感興趣,經常問媽媽:“我們班的男生都站著撒尿,女生都蹲著撒尿,我也想蹲著,行嗎?”坐在地鐵上,聰聰會大聲問媽媽:“那個長長的黃頭髮、穿花衣服的人是男的還是女的?”“我是男人可我的臉上沒刺,為什麼爸爸臉上有?”一時間,聰聰關於性別的問題讓媽媽不知道該不該回答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但媽媽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一些性識別的知識了。

從小培養寶寶性識別能力很重要

聰聰媽遇到的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父母可能都見過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兩歲時不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對這個話題也並不感興趣;兩歲到三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有了性別意識,但有一小段時間不太確切,被別人笑著問起時,有時會說自己是男孩兒,有時卻說自己是女孩兒。而且,判斷別人的性別時更容易出錯。遇到這種情況時,成人往往會把孩子的表現當成童真稚語,一笑了之,因為成人們都知道,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辨別。

還有的父母對談性的事情諱莫如深,覺得性是一件不好的事。其實,生殖器官、性識別,從生理角度來看,和認識眼睛、心臟一樣,在孩子心中沒有什麼差別。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較早地讓他們知道一些性別知識,要比他們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諱之後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如果在幼兒時期不開始對孩子進行性別意識的培養,可能會影響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甚至個別孩子還會出現性別行為和性別角色的異常反應,如幼兒時期的性別倒錯、攻擊異性或者過早性衝動。比如有的孩子明明是男孩兒,可在心理上長期把自己當成女孩子,舉手投足都像女生。青少年時期,男孩會高比例地出現大學生同性戀,女孩子懷孕六個月不知道,還參加百米達標考試,更有很多男孩子依賴、懦弱、不肯負責任,而很多女孩子不溫柔、說話重聲粗氣,引得男生厭惡反感。尤其是中國目前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朝夕共處的兄弟姐妹,缺少對同性的認同和對異性的認識。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顯得迫在眉睫。

幼兒性識別能力培養建議

幼兒時期,父母是一個絕好的性別角色榜樣,孩子可以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從異性父母身上發展對異性的信任和好感,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徵,甚至是性格特徵,比如男人堅定、勇敢、沉穩、負責任、主動、上進、心胸寬廣、支配等,女人溫柔、輕盈、美麗、整潔、奉獻、服務、吃苦耐勞、富於犧牲精神等。

三歲以後,父母可以教寶寶對性別的識別先將一些外在的特徵,如頭髮的長短、衣服的花色或者面部的柔和程度作為判斷的線索,也可以根據女性隆起的乳房、男人健壯的軀幹來判斷。然後,父母可以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引導寶寶聽男性渾厚的聲音、看女人輕盈的體態以及男女各自獨特的氣質來識別。

寶寶育兒知識9

好好說話不生氣

寶樹媽媽問:寶寶快2歲多了,性格急躁,一有自己覺得不滿意的時候就大發脾氣,怎麼哄也不聽,直到得到自己想要的為止,怎麼辦?

米卡主編答: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變得不那麼溫順,脾氣暴躁,是非常正常的。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表達自我情感,這是寶寶情感發育的進步,家長不用焦慮。孩子說打,需要家長自我檢討一下在孩子平時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是不是這樣教訓孩子的。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是家長行為的反射和模仿。遇到孩子情緒暴躁發脾氣的情況,冷處理也是不可取的,那會讓孩子感到孤獨無助。家長可以抱起孩子,溫柔的告訴她:“寶寶難過了,媽媽知道。”自己的情緒被接受了,孩子就會漸漸平靜下來。等孩子慢慢平靜下來以後,家長可以開始說道理,這時候孩子比較容易接受。針對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成長特點,我們在《米卡成長天地》的2~3歲中專門製作了一期《我不亂髮脾氣》的主題;3-4歲中也有《好好說話不生氣》的主題,通過小恐龍米卡的生活故事告訴孩子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的處理方式,相信也會對寶寶起到引導作用。

我愛幼兒園

我家寶貝2歲8個月,準備九月份入園,請問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應該做怎樣的準備?

米卡主編答:如果要給入園準備分類的話,主要包括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有資料表明,在剛上幼兒園的寶寶中,做過入院準備工作的寶寶明顯比沒有做好準備的寶寶適應力更強。當然,家長的準備是為寶寶做的工作,更多的心理準備是需要寶寶自己做的。比如對幼兒園建立初步的認識,解除陌生感,就可以帶寶寶參觀幼兒園,告訴他 幼兒園有什麼。通常寶寶們在上幼兒園之前都會對幼兒園產生興趣,但上了幼兒園以後又會多多少少不適應,最為突出的便是分離焦慮。減少分離焦慮是家長和孩子 都要努力去做的,家長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勇敢一些,另一方面也要讓自己勇敢一些,不要受寶寶的焦慮情緒影響。 說到如何讓寶寶自己做好心理準備,不得不提到米卡成長天地2-3歲8月號,也就是寶寶9月入園前的一期,這是為入園準備全方位打造的特輯,幫助寶寶順利走進幼兒園的大門。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卡第一天上幼兒園的節目,它分為三段,分別表現了入園一刻、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裡的活動等,最重要的是,這三段都是實景拍攝,是的,米卡真的和寶寶一樣,上幼兒園了!寶寶將跟隨米卡的視線,一步步走進幼兒園,認識老師和小朋友,認識那些漂亮的小桌子和小椅子,看見那麼多玩具,還會跟著老師畫畫、唱歌、聽故事。另外,我們要讓寶寶知道所有小朋友都要上幼兒園,幼兒園非常有趣這個道理,還推出了繪本《到處都有幼兒園》,通過想象的手法,展現出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有幼兒園,每種小動物都要上幼兒園。在注重寶寶心理準備的同時,我們也注重物質準備,不僅在許多環節中對物質準備進行了提示,還送給寶寶一個有用的學習用品 ——《魔法繪畫套裝》,這是一套非常實用的、可擦寫的書寫、繪畫工具,有了它,寶寶上幼兒園的底氣會增加不少喲。

生病時我很乖

每次孩子生病都是最愁人的,吃藥不好好吃,打針就更別提了,又哭又鬧的。可病要好,總得吃藥啊!請問有什麼好辦法讓孩子能好好吃藥打針嗎?

米卡主編答:寶寶對苦、澀或有異味的藥物,吃過一匙之後通常是不肯再吃的,為了避免因藥物的味道而影響服藥,最好是選用味道好的兒科用藥如糖漿,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另外要注意喂藥的量不宜過大,喂藥時不要形成固定的規律,以免寶寶發現後不肯再服。記得在米卡1-2歲四月產品中有一期叫《生病時我很乖》的主題,講了米卡在媽媽的鼓勵下從害怕打針到配合醫生量體溫吃藥打針的小故事,相信寶寶看過後會以米卡為自己的小榜樣,勇敢面對打針吃藥。

我不吵媽媽 我家寶寶3歲4月,最近老師反應上課不專心,愛講話,非常調皮,注意力不集中。屬於慢熟型,剛開始有點認生,但這個過程只有三四分鐘,熟了之後玩得特別歡。最近脾氣特別暴躁,易怒,做事沒有耐心。怎麼辦啊?

米卡主編答:可能每個人都有這種體會,隨著年齡增長,會變得越來越穩重,當然也就是說越來越有耐心了。寶寶的心理髮展也是會有這樣一個過程的。急躁、缺少耐心,源於對事情的不瞭解,比如您的寶寶著急畫畫,他不瞭解老師上課要有準備活動這樣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我們給與引導,告訴寶寶這件事應該有怎樣的一個過程。除此之外,要多鼓勵他學會等待,等待一點點時間,學會理解別人,做個耐心的好寶寶。 說起來,米卡成長天地幼幼版6月號有一個動畫片叫《我不吵媽媽》,這個故事講的就是米卡缺乏耐心,做什麼事情都要找媽媽。很多寶寶看了這個動畫片,就和米卡一起學會了做事有耐心,理解媽媽,在媽媽忙的時候不去吵。培養寶寶的耐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同樣考驗爸爸媽媽的耐心。

我不怕分開我是上班族,寶寶1歲6個月了。每天早晨出門孩子都會哭鬧,不讓我走。現在我只能每天趁她睡覺悄悄離開家。下班回家,孩子就特別粘我,一步都離開,怎麼辦呢? 米卡主編答:不少上班族媽媽都都在面臨這樣的情況,早晨出門寶寶會哭鬧不願意媽媽離開;晚上看媽媽回家就會一刻不停地粘著媽媽。遇到粘人寶寶,媽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誠實,不要偷偷離開,這樣會讓寶寶沒有安全感,產生愈發嚴重的分離焦慮心理。要告訴寶寶媽媽必須要去上班,必須要離開一段時間,這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媽媽也會回來。並且在下班回家的時候第一時間抱抱寶寶,安撫他,讓他慢慢意識到媽媽確實每天都一定會回家。當然剛剛開始的階段並不容易,寶寶會哭鬧,會不聽大人說,沒關係,這都是正常的。《米卡成長天地》1-2歲8月期《我不怕分開》講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媽媽可以跟寶寶一起看,看看米卡是怎樣做的,一起唱兒歌,相信會有幫助的。

我是禮貌好寶寶

我家寶貝出門見到鄰居熟人都好像很怕,認生,無論怎麼引導他都不愛打招呼。家裡來客人時也是這樣,總躲起來,不愛搭理人家。怎麼讓孩子能見人打招呼,外向些呀?

米卡主編答:孩子的性格是多樣的,有家庭環境影響的因素,也有遺傳的因素,還有後天學習的因素。寶寶對家裡人親,有說不完的話,但家裡來了客人或見了生人就不愛說話,這樣的寶寶有很多,也是非常正常的。寶寶不與客人說話,一方面受自己意識的影響,他沒有體會到和客人說話是不是很有趣。另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缺少模仿的機會,不知道如何去做,就算爸爸媽媽曾經告訴過他“見到客人要問好”,但如果缺少適合他的模仿機會,他會記不住,也學不會,甚至會受這個階段逆反心理影響,不願意去學。第三,客人與寶寶的互動方式也會影響寶寶的行為,客人是否表現出對孩子的興趣,溝通方式是否合寶寶的心思,能不能成為寶寶喜歡的人等等,會影響寶寶與客人的互動。我們建議,爸爸媽媽不要因此著急,也不要覺得寶寶不和客人說話就是不禮貌,讓自己很沒有面子,更不用強迫寶寶和客人打招呼、親近。 但是我們可以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引導,比如家長在和客人對話時,把視線逐漸轉向寶寶,讓寶寶覺得大家對自己感興趣,逐漸開展對話和互動。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多做這方面的示範,或使用其他方式 - 比如在米卡中《我是禮貌好寶寶》的章節,就是教孩子如何與他人打招呼,學習如何和人交往。這種交往力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大家一起吃 最近發現寶寶變得“自私”了。出門和小朋友一起玩時總是霸著自己的玩具不給其他孩子玩,還總是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真擔心啊!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米卡主編答: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於東西的所屬也有了一點概念,並不是自私的表現。家長要耐心引導孩子學習分享,並在分享中獲得愉悅的感覺;在寶寶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讚美;在寶寶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也不要責備寶寶,可以引導寶寶想想如果小朋友也不分給他,他會怎麼樣。幫助寶寶漸漸想通,做到願意分享。在我們的米卡成長天地產品中有很多關於分享的故事,比如:1-2歲的《大家一起吃》、3-4歲的 《一起分享真開心》,您不妨帶著寶寶一起看一看,一定會對您和寶寶有所幫助的。 睡覺真舒服孩子最近每天都是10點鐘過了才睡覺,而且睡前總要折騰著玩。挺愁人的,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能好好睡覺呢?

米卡主編答:寶寶2歲以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時機,這一時期養成的好習慣會受益終身。通常爸爸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如寶寶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不願意洗手,不喜歡刷牙等等。這時寶寶需要一個榜樣,作為她模仿的物件,並且不會生硬地教育,而是通過有趣的形式參與寶寶的生活。 在米卡成長天地1-2歲版的節目中,專門有針對睡覺問題的內容 - 洗好澡,講了睡前故事,關好燈,就是睡覺的時間。必須要專注做這件事。家庭的氛圍也很重要,需要全家人的配合,如果寶寶睡覺的時間,家裡還在熱鬧的看電視,寶寶必然不能安穩入睡。 在米卡成長天地1-2歲寶寶版的《睡覺真舒服》的故事,就是以小恐龍米卡作為小榜樣,教寶寶好好睡覺的小故事。相信米卡會帶動寶寶慢慢的改善和模仿,漸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專心吃飯我不玩

寶寶1歲半,很調皮,吃飯都跑這裡跑那裡,都要喜歡的玩具玩的才肯吃點,從小養成的壞毛病,現在習慣了,一有人和他一起玩都不吃了,有什麼辦法矯正過來?

米卡主編答:吃飯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首先,不能讓寶寶養成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片的習慣,吃飯的時候應該把電視關掉,告訴寶寶要專心吃飯。另外,不知道寶寶平時吃的零食多不多?還是要讓他們以飯菜為主,攝取足夠的營養。如果寶寶偏愛吃零食,不愛吃飯,把吃零食當成主餐了,在吃飯的時候就不好好吃了。還可以藉助榜樣的.作用:在米卡成長天地2-3歲幼幼版有一個動畫片叫《專心吃飯我不玩》,不妨讓寶寶看一看:吃飯時間一到,米卡就大口吃起飯來,不吵不鬧也不玩。受到米卡的感染,寶寶也會去嘗試好好吃飯。不信也來試試吧。

刷刷牙真舒服

1歲多了,小朋友長牙了,已經咬壞2個牙刷了,估計是說他做錯了說得太多了,現在不愛刷牙了。我給他刷,他就閉著嘴巴不肯張開的,愁人!

米卡主編答:寶寶刷牙習慣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一般來說,孩子到了兩歲多,20顆乳牙都萌出後,開始教孩子學刷牙比較合適。先要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刷牙,比如每天吃了很多東西,如果不把牙齒刷乾淨,食物留在牙齒中間,會生許多小蟲蟲,小蟲蟲會把牙齒咬壞,會牙疼。這是道理,不是嚇唬。 當然,讓寶寶愛上刷牙,還有一些技巧。比如,讓寶寶就像挑選玩具一樣,挑選自己喜歡的牙具,讓他把刷牙當成遊戲;還可以家長和寶寶一起刷,身體力行影響寶寶。再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講故事、看動畫片的方式,讓寶寶認識到刷牙的重要性,從而愛上刷牙。在米卡成長天地1-2歲的產品中就有《刷刷牙真舒服》內容,針對低齡長牙孩子的牙齒護理做出了示範;而2-3歲產品中對更加深入地就寶寶的刷牙問題進行了全方位指導。在動畫片《我會自己刷牙啦》裡,米卡知道了刷牙的重要性,還養成了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好習慣,寶寶看完這個動畫片,看見作為同齡人的米卡都學會刷牙了,自己也會產生學習的願望。這期產品包裡有一套玩具,叫《米卡生活習慣組》,裡面有配套的牙具和毛巾,還有小圍嘴,很多小寶寶都非常喜歡用。在這樣全方位的影響下,寶寶會愛上刷牙的。

寶寶育兒知識10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喜歡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寶寶對身邊的的一切都很好奇,所以父母要讓寶寶自已玩,陪養寶寶獨立的能力。

讓寶寶多玩自己的手腳:

很多小寶寶都對自己的“手腳”情有獨鍾,但如果指望他們能因此獨處較長時間、讓媽媽專心做自己的事,絕對是對寶貝的過高要求。他們通常只能獨立玩耍2-3分鐘,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

特別提醒:這麼大的寶寶喜歡把所有的東西往嘴裡放,所以,在寶寶拿手腳當“”之前,徹底給它們做一下清潔。

寶寶照鏡子:

寶寶對著鏡子有時能自己玩上好一會兒。通常3-5分鐘是可以保證的,再長的時間,就要看寶寶的耐心了。

特別提醒:鏡子的邊框最好是用木頭或高品質的塑料製成的,邊緣光滑,否則會刮傷寶寶細嫩的小手。小床的周圍最好鋪上地毯,防止鏡子掉在地上摔碎。如果寶寶用鏡子砸床,媽媽要立即制止並將其沒收。

讓孩子出類拔萃的並不是提前識字,而是遊戲、遊戲,再遊戲!所以寶寶出生後就要讓寶寶多玩,但也要注意安全。

寶寶育兒知識11

上午10點寶寶益智最佳時間

上午10點左右,是小寶寶大腦狀態最好的時候,對各種刺激反應都很敏捷。媽媽要抓住這個時機對寶寶進行親子交流。媽媽可以一邊看著他一邊對他說話,或者念兒歌,讓寶寶專注地凝視著你的臉,並專心聽你講話;還可以給寶寶看一些色彩豔麗或是黑白相間有條紋的玩具和圖片,並且慢慢地移動,讓寶寶的目光追隨著這些東西移動;媽媽也可以在寶寶耳邊輕輕呼喚他的名字,寶寶聽到後會馬上轉頭尋找聲源。

孩子洗澡時避免直視浴霸

日前中消協釋出提示稱,浴霸加熱燈的藍光會對兒童視力造成永久傷害。西安市第一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學輝解釋說,浴霸燈光的能量和強度特別高,長時間盯著浴霸的燈光,強光進入眼睛經過眼底反射聚在眼球上,會灼傷視網膜黃斑。醫生提醒,使用浴霸為嬰幼兒洗澡時,應儘量選擇帶有風暖供熱方式的浴霸。如果是隻有燈暖加熱的浴霸,可在上方加遮光布、調整洗澡位置,減少藍光直射的強度和時間。

孩子吃得太精細牙齒不整齊

近幾年,孩子的牙齒長得不整齊的越來越多。醫生說,飲食習慣的變化直接影響兒童牙病的變化。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吃 精細柔軟的食物,水果切成塊、食物燉得爛,這些都直接導致牙床肌肉得不到鍛鍊,影響頜骨發育。而乳牙剛長出的時候,排列整齊,但是4歲多的時候就會出現縫隙,為恆牙萌出留出空間,到六七歲,恆牙開始萌出,由於咀嚼不夠頜骨發育不全,導致乳牙不肯“讓位”,迫使恆牙不得不從乳牙的內側長出,造成恆牙排列不整齊。兒童長期食用這些不需費力咀嚼的食物,就會對它們產生依賴性,越發不愛吃粗糧。

別把零食當輔食

媒體報道,在0~36個月嬰幼兒裡,由於父母把零食和輔食相混淆,致使個別孩子胃裡裝著95%的是各種零食。20xx年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飲食指南》指出,合理地吃零食既是一種生活享受,也是能量和營養的補充。但是,吃零食應該講究營養價值。零食最好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水果、奶製品、堅果等。最好在兩餐之間吃,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影響正餐的進食。對於正在發育的4~6個月的嬰兒,專家認為,要新增的不是零食而是輔食,新增的輔食包括一定量的魚、肉、蛋、蔬菜等,這些都是蛋白質和鐵的最好來源。

嬰兒適當喝酸奶有助調理腸胃

對於1歲以內的孩子來說,除了選擇配方奶粉外,還可以給孩子適當喝一些酸奶,但前提是酸奶要有質量保證。需要提醒的是,乳酸菌飲料非酸奶。乳酸菌飲料為了保證酸甜的口味,會含有一些新增劑和白糖,這樣對孩子的生長髮育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擇酸奶時,不可用乳酸飲料替代酸奶。另外,在選擇酸奶時,家長要選蛋白質含量大於或等於2.3%的酸奶才可放心購買,若蛋白質小於等於1.0%的,則意味著並非是酸奶,而可能是含有乳酸的飲料。

赤腳活動可增強兒童體質

從健康角度講,讓孩子赤腳玩耍大有益處。人的腳是由多塊骨頭、肌肉、血管、神經等組成的運動器官。腳上彙集著6條經脈的66個穴位,並有許多與內臟器官連結的神經反應點。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腳是人體之根,腳部血液迴圈的好壞,與腦、骨盆內的血液迴圈密切相關。孩子經常赤腳活動,有利於促進全身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並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能預防神經系統和心腦血管病。孩子經常赤腳活動,還可以滿足孩子喜歡光腳的願望。(陳潔)

寶寶育兒知識12

立秋後氣溫會漸漸轉涼,很多媽媽一到天凉就給孩子捂了又捂,可孩子還是感冐了。原因居然是捂得太多了。通常孩子的活動量很大,穿多了很容易捂出一身汗,這樣吹到一點冷風馬上就會感冒。所以,衣服別動輒裡三層外三層,適當秋凍是有好處的,重點是做到三暖一涼。

背暖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適當溫暖就是不可過暖,過暖則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溼涼而患病。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穩定地運轉,影響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營養物質有效運至全身各器官。

另外,中醫還認為,脾胃與免疫功能有關,對於疾病的預防有其特別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環,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辦法。

足暖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面板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頭涼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所以中醫認為,頭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孩子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迴圈順暢。

寶寶育兒知識13

一:一定要督促家長們做好育兒的防寒保暖工作

如果是全託的孩子,最好可以多為幼兒準備一件外套,平常還要特別注意幼 兒如果有輕微感冒,最好及時治療,同時最好可以先停止上學兩天,以免感染到其它小朋友。

二:一定要督促孩子多喝水

秋季天乾物燥,機體很容易缺少水份,因此日常一定要特別注意給孩子補充水份。要時不時的提醒孩子們要多喝水。當然由於幼兒的年齡尚小,因此要特別注意被水燙傷,建議經常備溫熱水。

三:一定要多給予幼兒一定的關愛

秋季人很容易會有“悲秋”的情感,幼兒也是一樣的,特別是新入生,更有可能因為思念媽媽,擔心家人不要他了,而苦惱,繼而影響日常上課,引起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開小差等等。此時幼兒老師一定要拿出十倍的努力,用溫暖感化孩子們,讓幼兒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的氛圍之中。

四: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一般情況下幼兒多會在幼兒完吃兩次點心,一次正餐。此時一定要注意各種飲食的安全衛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此外還要特別注意營養均衡,從而提高幼兒的身體抵抗力,避免幼兒生病。

五:開展活動課時一定要注意避免意外傷害

幼兒園日常在開展各種活動課時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幼兒受到傷害。要讓孩子們養成有序的排列的習慣,同時還要向幼兒普及一些基本的常識。再者秋季,孩子們在玩樂的時候很容易碰傷,因此也要特別注意避免不避免的碰撞。

六:一定要分開幼兒的洗滯用品

幼兒在幼兒園個人的口杯、小手絹等等一定要分開,特別是清潔時,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七:注意發現幼兒的異常情況

秋季除了是感冒的高發季,也是各種腸胃疾病的高發季。特別是一些幼兒由於不當的飲食很容易引起腹瀉、腹痛等情況,因此在園區,幼兒園老師還要注意特別注意幼兒的情況。比如平時很活潑的孩子,今天突然不愛說話了,或者愛哭了,都要特別注意,因為有些孩子是不會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覺的。

八:建立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

秋季幼兒一定要加強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幼兒園有義務及時反饋幼兒在學校的一些表現,家長也要及時把幼兒的具體情況告之幼兒園。比如幼兒需要吃藥了,或者在家裡有什麼異常的表現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幼兒園和家長共同溝通的。

最後提醒所有的幼兒園老師們,幼兒工作無小事,一定要從方方面面做起,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小天使。

寶寶育兒知識14

不該讓寶寶當“打手”

天氣轉涼,可嘴角的水泡、嘴裡的潰瘍卻表示我上火了,輕輕牽動一下嘴角都疼,我只好儘量少說笑。

晚上,我給寶寶洗漱乾淨,讓她和爸爸先上床玩,我去洗臉。回來後,卻見她只穿著內褲在和爸爸瘋鬧,我說:“別凍感冒了,趕緊進被窩。”寶寶沒理我,卻飛快地揚起手打起爸爸來!我一把拉住她,嚴厲地問:“你不能打人!你怎麼能打爸爸呢?”

女兒“哇哇”地哭了,邊哭邊往我懷裡鑽,嘴裡還叨叨著說:“我不是想讓媽媽高興嘛,我不就是想讓媽媽高興嘛!”

摟著她躺在被窩裡,一個還不到四歲的小孩子竟然哭得渾身顫抖,有那麼委屈嗎?我拍著她的後背說:“你打爸爸,媽媽怎麼能高興呢?爸爸每天接送你,還要給咱們掙錢,多辛苦呀!”

寶寶說:“不是媽媽生氣的時候,就讓寶寶打爸爸嗎?不都是為了讓媽高興嗎?”

噢,原來是這樣呀。平時跟老公言語不合時,氣急了,我就指揮寶寶:“打你爸爸去。”常常看她揮舞著小粉拳,真衝爸爸去了,那一本正經的小樣兒就把我逗笑了。四歲的寶寶就認為:只要媽媽不高興,我就打爸爸,我打了爸爸,媽媽就高興了。

“媽媽今天也沒有生氣呀?”我問。 “那媽媽今天一次都沒笑!” 寶寶抬起頭說。

老公小聲說:“聽見沒有?”我說:“聽見了,我正在反思呢。”

我不該讓寶寶當“打手”,讓她誤以為媽媽的生氣都是爸爸的錯,她不知道媽媽的笑是因為她的樣子可愛,而不是她打爸爸的結果,因此,寶寶認為我生氣了,就用她的方式來哄我。

我在反思,是我不對,而不是寶寶的錯。

寶寶育兒知識15

1、做好準備工作

準備出門之前,先將自己的問題一條條地記錄好,見到醫生時提出來,讓醫生逐條進行檢查。以免醫生檢查完畢你又想到一些遺忘的問題。

2、向掛號人員進行諮詢

如果寶貝所表現出的症狀讓父母不知該到哪一科看醫生,可以先向掛號人員諮詢一下,以便選擇一個適合寶貝看病的科室,避免矇頭轉向地到處亂跑。

3、選擇醫生

來看病前就向別人打聽好想為寶貝選擇的醫生,或是選擇認識已久的醫生,也可以通過醫院的專家榜得知哪個醫生適合你。

4、準確、明確、簡要地向醫生敘述寶貝的症狀

述說寶貝的病情時,先把就醫的主要原因告訴醫生,並把寶貝的症狀儘量準確具體地描述給醫生,不要從一些不相干的瑣事講起。同時,還要向醫生介紹症狀出現了多長時間,比如,腹瀉、腹痛2天;或鼻塞、打噴嚏、流涕2天等,讓醫生很快對寶貝的主要病情有一個初步瞭解,避免說一些讓醫生無法判斷的時間。

5、描述相關症狀

以腹痛、腹瀉為例,要準確地向醫生指出寶貝腹痛的部位,疼痛開始時間及持續時間,疼痛特點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什麼情況下更嚴重,什麼情況下緩解及疼痛程度如何等;還要向醫生說明每天大便的次數、顏色、性狀(米湯樣、稀水樣蛋花湯樣)、有無腥臭或特殊氣味等。如果還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燒、發冷、厭食、噁心、嘔吐等,也要向醫生介紹清楚,包括寶貝此次發病的誘因,如疲勞、受涼、過食及意外傷害等。

6、介紹寶貝的一般情況

除了向醫生介紹主要的症狀外,寶貝的一般情況也要向醫生說明一下,如飲食、精神如何,大小便情況及睡眠有無變化等。

7、詳細說明先前的診治經過

要詳細向醫生講明來該院就診前去過哪些醫院診治過,到目前已經服過什麼藥,劑量多少,效果如何等,避免短期重複用藥。把已做過的各項檢查報告單及診斷、治療方法提供給醫生,一方面供醫生參考,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重複檢查,減少寶貝接受不必要抽血或X光線照射。

8、積極配合醫生給寶貝做檢查

給寶貝檢查時,可以讓寶貝的臉朝向醫生,以便讓醫生觀察到寶貝的面色、表情,這對判斷寶貝的病情很有幫助。當醫生用壓舌板檢查寶貝的口腔時,要將寶貝抱好,避免寶貝亂動醫生看不清楚咽喉部。當醫生用聽診器為寶貝聽診時,避免在旁邊滔滔不絕地講述寶貝的病情,以免影響醫生的注意力,干擾醫生的診斷和判斷。

9、醫生開處方時說明寶貝用藥情況

如果寶貝曾經對某種藥物有過敏反應,一定要向醫生說明,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如果寶貝患有某種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也務必告之醫生,以便醫生能夠正確用藥,避免有些藥物加重原有病情,或是與一些藥並用導致不良反應,給寶貝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標籤:育兒 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