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娛樂頭條 > 花邊

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播出 人民的名義小說線上閱讀劇透

花邊2.96W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終於登上熒屏,不論人物、格局還是深度,都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被業界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回顧整個創作過程,編劇周梅森感慨: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

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播出 人民的名義小說線上閱讀劇透

3月28日,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原著作者也是該劇藝術總監、編劇周梅森長舒一口氣:接力棒終於交到觀眾手中。潛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這些印在同名小說《人民的名義》腰封上的推薦語,讓你難以忽略它的分量。我真的太久沒有看到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了。倒推10年,熒屏上有《我主浮沉》《絕對權力》《大雪無痕》《人間正道》,而後是太多的抗日劇、諜戰劇、家庭倫理劇、玄幻穿越劇。一種強烈的期待,在觀眾心中蔓延。2017年剛過去3個月,《人民的名義》已從小說變身話劇,再登電視螢幕。一路都有灼熱的目光緊緊追隨。故事,還是要由跑第一棒的周梅森來講。一位部委專案處的處長,在機關房改房的家中被反貪總局問詢。他吃著炸醬麵,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他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傢俱裝修土的掉渣。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裡,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案子,你一定不陌生。這個原型就是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小官巨腐,能貪這麼多!你能想象到嗎?周梅森一邊說一邊比劃,有些激動。

詳情【視訊】請點選右下角【檢視原文】

我寫過不少反腐題材的小說,跟這些比都是小兒科了。腐敗分子比我有想象力、創造力,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腐敗事件,遠遠超出一個作家的想象。除非有一天,權力徹底被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那時候我就要苦思冥想了。周梅森以《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小說為人熟知。他有過掛職一年市政府副祕書長的經歷,充分了解了國家政權的運作形式,還有不少官場朋友和社會朋友,對下崗工人等社會群體也很熟悉。《人民的權力》裡的很多情節不僅來自真實的社會新聞,也源自他的生活。過去幾年,他常常聽官員朋友說,張三進去了,李四高升了,王五過去了。身為作家,他嗅到了波濤洶湧下隱隱生長的氣息。他按捺不住,寫寫停停,寫好了就收到抽屜裡,也做好了許久不被讀者觀眾看到的心理準備。

直到2014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副主任範子文去南京找到周梅森。用這位老搭檔、老朋友的話說,是三顧茅廬才有了這個劇本。打動周梅森的是這句話:十八大之後,對反腐這一舉國關注、舉世矚目的大事,竟然還沒有一部像樣的電視劇。2年,各方共同努力,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終於登上熒屏。總投資1.2億,不論人物、格局還是深度,都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因此被業界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為寫這部劇,周梅森曾在南京浦口檢察院體驗生活。浦口檢察院反貪局組織的座談會,為他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素材。有兩件事讓他至今難忘。一是這些從高處跌落的職務犯罪分子的痛悔,極少幹部一上來就貪汙,大多數都是因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為身邊人出事牽涉進去。他們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卻因為一個貪字,落得最後家破人亡。另一個就是檢察院先進的追蹤技術和辦案手段,讓任何罪行都無所遁形,這是我之前不瞭解的。

這些年,媒體上出現了大量反腐深度報道。前不久,中紀委出品的紀錄片《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這讓周梅森感到了文藝創作的窘迫。過去一段時間,我有一種認識,認為蒙上眼睛就沒有腐敗了。文藝創作涉及反腐就嚴防死守,一些文化官員成了維穩官員,而一些主旋律的片子播一輪就扔到片庫裡去了。這並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東西。生活已經遠遠走在了創作的前面。作家、藝術家的作品達到《永遠在路上》的反映深度了嗎?我現在的文藝要緊追慢趕,才可能追上火熱的時代。我不認為《人民的名義》是多麼了不起的作品,為啥人們關注?這是一種社會期待,人民對文藝的期待。因為你離人民太遠了!

這個時代有太多的利己主義者或精緻或粗糙《人民的名義》虛構了H省一場上上下下的反腐鬥爭,處處折射了現實的身影。這影子,不僅是對真實案例的取材和文學化,更深層的,是對人性、對世道人心的透視。小說和電視劇裡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多位,官場是他們人生的舞臺,是社會的放大鏡,極致地袒露了人性的種種。張豐毅、吳剛、侯勇、張志堅、張凱麗、高亞麟、白志迪、李建義、馮雷等一干戲骨,同臺飈戲,火花四濺中放大了這些人物、這些故事的張力。以吳剛(劇中飾演李達康)為例,他的戲很單調,就是辦公室、家裡兩點一線,但吳剛演出了極為豐富細膩的層次。細緻到,他每一次走進辦公室,每一次坐在椅子上的狀態都不一樣。我都想給他寫一篇《吳剛表演藝術論》了。小說和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小說是往裡收,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電視劇是往外放,拼命擴張輻射力。有的時候五條線索並行,一集40分鐘生旦淨末醜都有。

這裡的人生,現實,真實,卻也極其殘酷。這裡不僅有光明與黑暗的鬥爭,還有許多的撲朔迷離,難以分辨的灰色地帶。甚至,婚姻也成了天平上的砝碼。離婚很多年,卻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傍大款、假夫妻,拿婚姻做利益交換,笑貧不笑娼,笑貧不笑貪,這都是物慾橫流的表現。我蒙上眼睛,就不存在了嗎?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那樣甜膩膩的愛情,我覺得特別肉麻,特別虛幻。作家要有面對生活、面對嚴酷現實的勇氣。周梅森一次又一次強調。有一種風氣特別可怕,就是躲避文學的思想性,不再談論文學為社會帶來的巨大思考量。只關心如何把文章往精巧玲瓏細膩裡寫,認為這是藝術,我不能認同。張愛玲、周作人都是有才情的作家,但稱不上偉大的作家。一個偉大的作家必須肩負起時代的責任,支撐起一個大國的文化,一個鉅變時代的文學責任。像魯迅,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偉大的作家。

最可怕的是,沒有人查禁你,作家自己先把心封閉起來了。周梅森亢奮的聲線滑了下來,一字一頓。我時代有太多的利己主義者了,或精緻或粗糙。所以,在《人民的名義》裡,檢察官侯亮平(陸毅飾演)是一個偉光正的角色。侯亮平就像一把安全鎖。我故意沒有給他太多政治資源、家庭背景的交代,賦予他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我太需要英雄了,呼喚像侯亮平一樣的秉公執法、執法如山的英雄。周梅森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一邊踱步,一邊背誦。微微顫抖的聲音裡,彷彿綴滿了淚水。這首詩的名字是《母親的專列》,詩的大意是苦難一生的母親第一次去縣城,車終於抵達,終點卻是縣城的火葬場。作者是周梅森的朋友。還有一首《流動的國土》,作者是周梅森老家的一個農民。兩首詩都被寫進了《人民的名義》。周梅森從一個煤礦工人成長為一名作家,浮浮沉沉。用他自己的話說,大時代變遷的軌跡與我的人生是契合的,始終是一位在場的作家。

他當然不滿足於寫反腐小說,他要文學全面介入社會生活,他要講述一個大中國的故事。我弟弟以前工作的煤礦破產了,後來調到一個廠,沒等到退休又破產了。現在,他夜裡幫別人照看小超市,加上退休金,一個月收入一千八百塊錢。我的一個同學,從三十多歲開始擺攤烙煎餅,一輩子就這樣過來了,現在看起來比我蒼老將近20歲。生活裡像這樣的故事多得是。我感到悲哀。為什麼?從20年前我就為他們呼籲,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一方面社會總財富在暴增,另一方面他們手中的財富越來越少,兩極分化嚴重。像這些東西與反腐沒什麼直接關係,但它很真實,我都納入了《人民的名義》。周梅森說,他最想討論是政治生態,是土壤問題。《人民的名義》裡幾乎沒有重樣的貪官。有的是知識分子,嘴上講人民講得最多,他什麼都懂,會人格美容,貪念也最大。有的是政治暴發戶,從飢餓的年代走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他清楚看到了時代的機會,把貪腐視為改換門庭的方式。有經濟暴發戶,革命家庭出身,《共產黨宣言》倒背如流。還有一種,二、三十年就在處級崗位上打轉,反正也升不上去了,就把手中的權力拿來變現。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關鍵要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理順關係,讓能幹的人得以發揮,讓正氣得以張揚。

但反對腐敗和展示腐敗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如何把握這個尺度?一是作品是否真實反映了時代,二是作品是否包含健康向上的力量。我都做到了。就像眼前的這半瓶礦泉水,有信心的人會認為還有半瓶水,沒有信心的人會說只剩下半瓶水了。我只是作家,並不能給出藥方。周梅森坦率地說,話鋒一轉。但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八項規定不就把‘嘴’管住了嗎?現在跟官員朋友一起吃飯都改在食堂了。他們開玩笑說:你就繼續寫反腐吧,看,連飯都沒得吃了!見到周梅森,是在《人民的名義》正式開播前兩天。

從早到晚十多個小時,他的日程塞得密不透風。人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和關注而來,周梅森說,這就是人民的期待。作為知名作家、編劇,江蘇省作協副主席的周梅森,比想象中少了幾分持重,卻極為坦誠和熱情。他沉浸在講述中,說到落馬官員痛心疾首,說到貧困人民充滿悲憫。激憤興奮之處,他幾次猛的從座位上站起來,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對備受關注的《人民的名義》,他卻擺擺手:這真不算什麼了不起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作家的在場狀態吧。告別周梅森,已經臨近夜裡10點鐘。車子行駛在寬闊的大路上,萬家燈火,擦肩而過。沒有了白日的擁堵和喧囂,奔往家的路途難得暢通。心,卻不輕鬆。我每個人都向往安全和幸福的生活。誰又知道,這萬家燈火中,還有多少貪慾私利仍以人民的名義潛滋暗長,又有多少人民在為英雄侯亮平們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