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娛樂頭條 > 綜藝

越劇外景電視劇全劇 越劇起源揭祕

綜藝1.02W

越劇外景電視劇全劇 越劇起源揭祕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名稱由來“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

越劇外景電視劇全劇 越劇起源揭祕  第2張

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件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

越劇外景電視劇全劇 越劇起源揭祕  第3張

孕育時期——落地唱書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落地唱書”。落地唱書是浙江嵊縣以馬塘村為主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小歌班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隻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後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臺試演,越劇(最初稱“小歌班”)從此誕生,該日被稱為越劇誕生日.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粗糙簡陋,觀眾寥寥無幾。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較知名的演員編演新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了“五四運動”後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觀眾歡迎。之後,昇平歌舞臺老闆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慣,稱為“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絃正調”成了主腔;並借鑑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