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享受生活 > 家居生活

手機輻射有哪些

手機輻射有哪些,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不論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總得玩一玩手機,否則總覺得缺了點什麼,那麼現在分享手機輻射有哪些?

手機輻射有哪些1

手機輻射是指電磁波在手機中傳輸的訊號,手機輻射對人體有一定危害。若人們長期將手機放在枕邊,可能會影響面板健康,還會影響深度睡眠等。

1、影響面板健康:

如果長期接觸手機輻射,有可能會導致皮膚髮黃,還可能導致區域性色素沉著等。另外,區域性面板長期受到手機輻射影響後,角質層不能及時代謝,可能會導致面板粗糙,從而影響面板健康;

2、影響深度睡眠:

在睡覺前使用手機的人,可能會比普通人更難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且深度睡眠時間也可能會有所縮短。主要是因手機輻射可以刺激腦部的應激機制,使人們的警惕性和注意力都得到提高,因此會影響深度睡眠;

3、其他:

若人們長期將手機放在枕邊,此時手機距離頭部較近,手機輻射積累,則可能會對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會引起頭暈、頭痛等不適症狀。

手機輻射有哪些
  

每天接觸手機“有害”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手機輻射是否致癌。研究納入13個國家的萬餘名受試者,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和7658例正常對照者。最後的研究結論是:使用手機並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

目前仍無科學研究證據證明,每天接觸手機對人體有害。說手機“有害”,主要是源於對輻射的擔心。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攝氏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種,它們的`本質都是電磁波,區別在於頻率和波長不同。

電離輻射頻率高,波長短、能量大,能夠從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縛狀態中釋放電子,使物質產生電離,從而在穿透人體組織的時候破壞DNA、殺傷細胞、造成機體損傷,同時存在致癌風險。常見的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

非電離輻射波長長,頻率和能量較低,不會導致物質原子或分子電離。生活中常見的產生非電離輻射的包括微波爐、無線WiFi、手機、雷達、電視、電腦等。非電離輻射不會殺傷細胞或破壞DNA,而是產生熱效應,這和晒太陽導致體溫升高是同樣的原理。

打手機時輻射“驟增”

打手機時人體受到的輻射,的確比不用手機時要強,但這種輻射仍然是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的頻率是我們日常接觸的非電離輻射的106倍至1010倍以上。所以,即使接打電話時手機輻射量有增大,但距電離輻射還很遙遠。舉例來說,手機放身邊不用時的輻射量,相當於我們用棉花條敲一下胳膊,肯定不會導致骨折;而接打電話時的輻射量,相當於棉花條敲幾十下甚至幾千下,也同樣不會導致骨折。

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邊,究竟有沒有健康風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與此相關的研究結論。而且,出於倫理方面的考慮和研究方法的侷限性,準確的研究結論恐怕也難以獲得。

不過,非電離輻射量會隨著輻射源與身體距離的增加而銳減。如果把手機放遠一點,距離頭部50釐米以上,那麼輻射量就微乎其微了。

手機輻射是“致癌物”

世界衛生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劃定為2B類致癌物。

2B是什麼概念?即射頻電磁波與癌症的發生“可能存在因果關係但證據並不充分”。其實,同屬2B類的致癌物還有我們熟悉的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醃製、熏製後的肉類致癌級別則升至2A類。由此可見,打手機比擼串、吃烤肉的致癌風險小多了。

事實上,即便是有明確致癌風險的電離輻射(1類致癌物),在生活環境中也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呆在家裡不出門,也會時刻受到宇宙輻射及建築材料的輻射。就連我們每喝一次水、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極微量的輻射劑量。

“射頻電磁波致癌”是世衛組織出於謹慎做出的推測,並不代表一種已知事實或結果。

手機輻射有哪些2

長期使用手機會致癌?

現代人24小時手機不離身,輻射成了一個潛在的隱患。為了驗證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科學家進行了實驗。

西班牙巴塞羅那環境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於2011年的實驗中發現:

使用手機最多的人中,有20%的人患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1.91倍,腦膜瘤的風險增加2.01倍;而20歲前就開始使用手機的人,患腦瘤的風險也會增加。

但是這項實驗並未對使用手機的時間長短進行明確計量,結果是否存在普遍性尚未可知。

為了進一步探索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瑞典癌症專家萊納特·哈德爾於2015年再次展開研究,結果發現:

使用手機長達15-20年的人比使用手機僅1年的人,患膠質瘤的概率高2倍;除此之外,連續使用手機超過25年的人,比使用手機不到1年患膠質瘤的風險高3倍。

這些實驗結果總結起來,意味著常規使用手機並不是誘發腦瘤的因素,但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因此,手機輻射也成為“可疑的致癌因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CR)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定義為2B類致癌物。

於是,很多人就默認了手機輻射致癌的說法,不建議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邊,也不建議長時間玩手機。

手機輻射有哪些 第2張
  

什麼是輻射?手機輻射是否屬於有害輻射?

輻射通常指場源發出的電磁能量中一部分向遠處傳播不再返回,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如阿爾法粒子、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擴散的現象,例如光輻射和熱輻射。

任何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273.15攝氏度)以上都會產生輻射,它幾乎無處不在。所以,輻射實際上就是能量的另一種稱謂,也是熱量傳遞的三種方式之一。

很多人認為手機輻射致癌,主要是受到了核輻射的影響。但是,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者以紫外線的波長為分界線。

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指的是波長小於100nm(奈米),頻率比紫外線高,能夠壞人體組織或DNA,導致細胞損傷或死亡,對人體有害的電磁輻射,包括核輻射、宇宙射線、X射線、γ射線等;

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波長大於100nm(奈米),包括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紅外線及部分紫外線等,能夠將能量轉化成溫度,對人體的傷害除了物理燙傷外,其它的可以忽略不計。

手機輻射指的是機通過電磁波進行資訊傳遞時所產生的電波,靠SAR值來衡量,無線通訊頻率普遍小於10 Hz,行動通訊的頻率則在600M-4000MHz之間。

所以,手機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並不是有害輻射。

手機輻射到底有多大?在哪些情況下輻射會增強?該離多遠呢?

為了驗證手機輻射大小,科學家進行了實驗,發現:

手機充電時,距離手機5釐米附近的輻射值接近於1微瓦/平方釐米;距離手機10釐米附近的輻射值為0.17微瓦/平方釐米,而20釐米處的輻射值在0.08~0.09微瓦/平方釐米之間;

也有網友實驗發現,蘋果手機待機時的輻射為17.1微瓦/平方釐米,通話時則為93.1微瓦/平方釐米。

從這些資料來看,手機輻射其實比家裡的.其它電器輻射還要小。

目前還沒有權威的資料明確表明手機距離頭部多遠最為合理,但輻射是隨距離增大而遞減的,有研究稱,手機和人之間的距離為50釐米時,輻射影響微乎其微。

不過,個別情況下手機輻射會增大。

訊號越弱,輻射越大:

手機上的訊號指示指的是手機它能夠從基站接收到的訊號強弱,訊號差時手機會提高功率“聯絡”基站,輻射也會增強。

接通電話的瞬間,輻射就會增強:

一般來說,手機在通話時的輻射要比待機狀態強,特別是接通電話的瞬間,因為需要調整語音和訊號;

手機在撥出號碼但而尚未接通時,輻射量是待機時的3倍左右,達到最大值。

但不管多大,對人體的傷害都可以忽略不計,最多就是溫度升高。

過度玩手機的真正危害

英國一家研究機構用11年時間分析了21個研究專案的資料,發現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也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孕婦暴露在基站輻射環境下,會增加新生兒罹患白血病的風。

但是,這並不代表手機對人來說完全沒有危害性。

手機輻射對人類的影響需要考慮到比吸收量和比吸收率,主要與照射區域面積大小、時間長短等有關。

這種影響並不體現在細胞變異等現象上,而是因熱量傳遞而造成的物理燙傷及其它現象,這才是過度玩手機會帶來的真正危害,大家應該有所警惕。

手指彎曲:

長時間用一隻手玩手機,手指可能會發生彎曲,或者留下一些難以消除的印記。

頸椎問題:

經常玩手機的人最容易出現的就是頸椎問題,每低1°,頸部和關節的壓力就會增加;

低頭15°時,頸部負重約為12kg;低頭30°時,頸部負重約為18kg,低頭60°則相當於負重27kg,頸部或脊柱彎曲是遲早的事。

安全問題:

許多人為了玩手機而熬夜,走路或坐車都在刷手機,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外,還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視力損害:

長時間面對電子螢幕,眼睛會感到疲憊,造成視力損傷,現在很多青少年戴眼鏡,大部分是不科學合理使用手機或平板造成的。

總而言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手機輻射列入2B類致癌物,並不能夠說明它一定致癌,大家常見的鹹菜、汽油、瀝青、銀杏葉提取物都在其中,它所產生的熱效應就和太陽照射人是一樣的。

標籤: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