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

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1

白族的傳統節日風俗有哪些

白族:據文獻記載,先民為蒼山下、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元之前,白族先民曾被稱作“白蠻”;元以後,因受文化屬性影響較深其生活習性較為接近漢人,遂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而“白人”亦是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白族人亦自稱“白子”、“白尼”、“白夥”。

明清以後被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講到白族的節慶活動主要有:“火把節”、“三月街”、“繞三靈”、“耍海會”、“拜日望”、“祭本主”等;又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傳統佳節。只是其中火把節、三月街作為民族饒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活動,一直延傳至今,熟為人知。

“火把節”

在西南民族中影響甚廣,其起源是西南民族歷史尚待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民間廣泛流傳的起源是"火燒松明樓"的故事;亦有起源於人們對火的崇拜之說,用以祈福五穀豐登。

而今,火把節已是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共同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亦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是,白族的火把節不僅是白族內部唯一共同的節日,也是白族全年節日中除去漢源節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節日,比僅盛行於泛洱海區域的“三月街”活動意義重加的重要,其主要是紀念鄧賧詔主夫人——柏節的高風亮節、堅貞不屈,在白族文化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時至農曆的六月二十五這一天,大理、劍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區城鄉各族群眾都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殺豬宰羊,來慶祝節日。

“三月街”

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為大理市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年三月舉行,從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至二十一日結束,為期七天。

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主要活動地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於唐代永徽年間,系由廟會演變而成,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

其產生與佛教在大理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年來,已逐漸演變成物資交流會。每到會期,各族人民雲集在這裡進行貿易,舉行賽馬、射箭、歌舞等活動。

“繞三靈”

流行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周邊地區的白族村寨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是當地白族人民農忙前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遊春歌舞盛大集會,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族繞三靈起源於唐南詔時期,是白族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習俗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歌舞、崇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

“繞三靈”也記寫為“繞山林”、“繞桑林”、“逛山林”等等。所謂“三靈”,是指湃海西岸三個神靈象徵,它們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幾位重要“本主”和傳入大理地區的佛教諸神,供奉它們的廟字分別稱為“佛都”(大理崇聖寺)、“神都(大理慶洞本主廟)和“仙都”(河涘江洱河神桐)。

由於“繞三靈”是民間相沿成習的傳統風俗性活動,歷史上沒有得官方和社會專業人士的重視和關注,所以鮮有相關歷史文獻記載。耍海會民間也稱“撈屍會”,流行於雲南省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莊。

“耍海會”

民間也稱“撈屍會”,流行於雲南省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莊。因起源傳說不同,雲南各地耍海會的時間也有前後,一般三至五天不等,耍海的內容大同小異。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
  

鄧川、上關、喜洲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開始;大理、下關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曆八月初八開始,也最為熱鬧。

在耍海的日子裡,洱海里白帆點點,岸上人山人海,人們吹起嗩吶,唱著《大本曲》,對著調子,舞著霸王鞭,跳起仙鶴舞,“賽龍舟”盡情歡樂,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拜日望”

是白族勒墨人的盛大集會,每年農曆二月十三至十九舉行,意為“拜二月”,是緬懷先烈的紀念節日,紀念在戰爭中死去的先人。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州境內和迪慶州維西縣的勒墨人聚居地。

每年農曆二月十三這一天,沿瀾滄江兩岸居住的勒墨人都到蘭坪縣河西鄉高山井趕街集會,並在集會地豎起一根“吉利棍”,旁邊放一張木刻畫像。

十四日,選三個能歌善舞的青壯年扮成不同身份,以跳鍋莊的形式進行表演,再現戰爭的場面,以表示對先烈的緬懷和致敬。十五日至十八日趕街集會,十九日下午便倒下“吉利棍”閉會。

“祭本主”

亦可稱之為本主崇拜,是白族所特有的一種多神崇拜、一種宗教文化現象。源於原始社會社神的崇拜和農耕祭祀。它在南詔時期即已形成,並且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的一種重要的宗教信仰。

以後又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本主數量不斷增加,文化內容越發豐富,因其崇拜物件具有亦神亦人的特點而深深紮根於白族人心目之中,久盛不衰,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自本主崇拜形成後,白族人民時時以本主為楷模,在思想意識、道德規範、行為舉止、價值觀念取向都以他為準繩。

白族本主崇拜這獨特的文化載體,藉助獨特的民族崇拜及宗教信仰的維護和支援,以強大的道德規範和社會輿論來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塑造出白族人民善良、勤勞、勇敢、誠實、熱情、智慧的民族性格。形成推仁義、懂博愛、尚禮儀、尊忠孝、重文雅的良好人文生態環境。

但凡白族聚居的村落,幾乎都有本主廟,“本主”,意為“本境福主”,是每個白族村社所供奉的至高無上的保護神。凡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節日,即本主節,既是白族群眾對本主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活動,每逢新年,當地人都會前往本主廟祭拜誦經、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白族,作為一個擁有自己獨特信仰、語言、文字和文化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沿襲中,不僅保留了眾多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建築、雕刻、服飾、藝術等寶貴文化遺產,也形成了在中華56個民族中獨樹一織的居住、飲食、婚姻、禮儀等民風習俗。

在今天的白族人生活中,即能感受到上古勤勞與質樸也不失今日的融合與興盛。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2

一、火把節是什麼時候?

火把節的節期一般是在農曆的六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二、彝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係,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績敘述。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 第2張
  

三、火把節有哪些習俗?

1、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2、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3、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以上就是火把節的介紹,每逢火把節,彝族人民都要開展摔跤、跳月、彈琴、鬥牛、跳腳、賽歌、甩火把、燒紅線、驅邪、祭祖、祈豐、燒蟲、選美等活動,只是因地域而有異。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3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節日,主要以彝族火把節最為出名。在火把節會有迎火、送火、玩火、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節日習俗。

火把節就像是它的名字一樣,人們要在夜裡舉著火把遊行集會,以慶祝火把節的`到來,這體現了古人對火的崇拜。但火把節並不是全國性的傳統節日,它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少數民族節日,人們要進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並遊街、祭祀。

白族的火把節有什麼寓意 第3張
  

火把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娛樂活動:篝火晚會、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等等,火把節表現的是人們對火的崇拜,是新火與舊火之間的更替日子,這一天是很喜慶的,人們要進行許多娛樂活動進行慶祝,以期待在新的一年裡諸事順利、財運紅火。同時火把節這一天也是未婚男女的另類相親方式,所以也會進行歌舞表演、選美等等活動。

2、火焰祭祀:火把節另一個重要的節日習俗就是火焰祭祀,這種祭祀分為三天,即迎火、玩火和送火,以表示對火焰的崇拜。首先迎火也叫祭火,這一天人們要傻妞在養,然後聚集在一起在野外點燃火焰;其次玩火也叫傳火,人們要聚集在點燃的篝火旁邊,進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包括了摔跤、唱歌、歌舞表現、賽馬等等;最後一個環節就是送火了,送火的時候人們會聚集在篝火四周歌唱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