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火把節是涼山彝族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濃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傳的盛大節日,現在分享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1

彝族火把節的寓意是:祈禱豐收。

火把節在彝族是集祈禱豐收、祭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節日,中核心內容是祈禱豐收。而火把節也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多個民族的節日, 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火薰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

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祕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核心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彝族的特色禮儀風俗

1、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

彝族少女成年的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俗稱“換童裙”,在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換裙前的女子梳單辮、穿耳線,著紅、白兩色兩截裙,裙邊鑲有一粗一細兩條黑邊。

換裙的'具體時間由母親掌握,要選擇吉日佳期舉行,這一天家裡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富裕者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窮困者至少也要殺雞買酒,招待鄰居。換裙儀式只邀女性參加,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儀式的主持人是村裡被認為是無災無禍、人財兩旺的老年婦女,彝語稱她為“衣者衣莫”。

2、獨特的婚禮禮儀

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婚期根據雙方出生年月的屬相選定,一般都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以後到次年二月這段秋收後的黃金季節舉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顆星與月亮成一平行線的時候,彝族稱為“他波”。最佳婚齡是17、19歲。女子如果過了17歲還未出嫁,則要再舉行一次成年禮。

火把節的習俗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火把節的寓意是豐收。火把節是一個集祈求豐年、祭祖以及娛樂為一體的傳統節日,是彝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有什麼習俗和寓意

火把節有鬥牛、賽馬、摔跤等習俗,火把節的寓意是豐收,火把節活動中具有祈求豐年的民俗功能。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火把節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火把節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2

01火把節的由來

最早記錄彝族火把節的是元代的《雲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們會整晚用竹竿舉著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滿地亂跑,“相燒為戲,謂之驅禳”,直到天明。

清代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很多今天的習俗在清代都已經定型;清代同樣是地方文化興盛的一個朝代,各地縣誌、府志被廣泛編撰起來。《開化(在雲南)府志》說: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節,火把節當天還會吃生肉,以此為“獻歲”。

今天雲南仍有吃生肉的少數民族,誰呢?大理的白族,如前所述,白族也有火把節,在節日之前,白族女孩會染紅指甲,節日當天吃生豬肉拌蔬菜。

02火把節的傳說

雖然火把節是彝族的共同節日,但不同地區的彝族有關火把節的傳說卻不相同。昆明彝族的火把節,根據《昆明縣誌》的官方記載,是為了紀念一個美麗的.婦人。說在漢代有夷人婦女名叫阿南,長得漂亮,她的丈夫被仇人殺害,仇人要佔有她,她死不從賊,在六月二十四日自焚而死,族人為了哀悼她,就以火把節紀念。這就是清代昆明彝族的說法。

今天生活在石林的彝族說:過去石林彝族山寨裡有一個土司,為非作歹、欺壓鄉里,彝族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敢怒而不敢言。這時候一個叫扎卡的牧羊人見到寨民的悲慘境遇,十分痛心,就借放羊之名聯絡了周圍幾個山寨,打算攻擊土司。

土司的府邸是高樓大院,為了攻破府邸,扎卡就只給羊喝水,不給羊吃草,如此七天,彝族人開始進攻土司府,扎卡將火把綁在羊角上,用鑼鼓催促羊群先衝上去,餓了七天的羊一解封馬上亂竄衝向前方,角上的火把也就四處點火,最終土司府化成了一片火海,土司倉皇逃竄,就這樣他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為了紀念推翻土司暴政,彝族就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那天舉辦火把節。

說到玩火,還是田單的火牛陣出名

紅河的彝族說:過去蝗蟲肆虐,民不聊生,為了驅逐蟲害,彝族人就用火燒稻草來煙燻害蟲,如此果然保護了糧食,為村寨繁衍奠定了基礎。為了紀念消滅蟲害,就把農曆五月五到五月十五這10天定為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第2張
  

03火把節的儀式

不同地區彝族的火把節傳說不同、時間不同,連儀式過程也不盡相同。石林的彝族以火把為主,重火把的形式,包括樹火把、點火把,最後燒火把,全場火把是主角,燒盡火把後會進行喊魂儀式。而紅河彝族以鞭打畜生(一般是打老牛)開場,主題是祭祖,人們手持火把,繞著祠堂、住宅、田間跑,最後舉行篝火晚會。

在2006年國家確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四川涼山的彝族火把節和雲南楚雄的火把節明確位列其中,所以今天一般以這兩地的火把節為標準。這兩地的火把節過程大致是,首先穿好本民族服飾;然後迎火;接著狂歡,包括火把大會、聚餐、摔跤、跳舞;繼而正式禱祝,包括長老祝福、祭祀和驅邪;

接著娛樂,包括傳統遊戲賽馬、鬥雞、鬥牛、選美;最後送火,送火儀式最為莊重,由三個代表大神的人領隊,後面跟著彩旗、持刀、鼓樂諸隊。所有儀式結束後,參與者都要在回村之前的池塘、水塘裡洗浴淨身。全套儀式下來一般得3天,祭祀的時間短,主要是娛樂。

04火把節的文化價值

火把節看似只是少數民族的普通民俗,但其背後隱藏著豐富的彝族文化。彝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對筆者這種北方人來說,他們有些神祕。所以通過火把節的習俗,也能讓我們瞭解一下彝族的古老文化。

彝族推崇原生和自然,認為萬物有靈,萬物出自天賜,所以彝族敬畏自然。雖然各地火把節的過程不同,但大多有祭祀祖先、崇敬神靈的主題。

而祭祖祭神的過程又充分體現著對生命的尊崇。火把節中,人們會選定祭臺,獻上三牲,但最隆重的祭禮是雞,這雞必須用子母雞,將挑選的活雞洗淨,然後用蕎麥粉塞滿雞嘴,最後將其放入冷水中溺死,之後才可將其蒸煮,雞熟之後獻到臺上,由巫師誦讀禱告詞,祈求先祖神靈保佑。這一過程極為莊重,除了巫師之外不能有其他聲音。

可以肯定火把節就是遠古火崇拜的一種,火把節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就是迎接火種,這個火種可不是火柴劃出來的,而是火塘之火。所謂火塘,就是家族裡取暖議事的大火爐。火把節儀式中有火塘禁忌,如石林彝族的火塘禁忌就是火塘之火種必須常年不熄,族人不得向火塘裡灑水,不得用火塘之火烘烤衣服、做飯,不得跨過火塘。火把節當天點燃第一個火把的火源就是火塘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