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1

語文教學又改革了,一堂課應該學生的參與不得少於20分鐘,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前一直是老師佔據舞臺,這回一定要落到實處,而且語文一定要出模式。老師們聽了這些,低頭不語,唉!教語文真難。

普聽課終於聽到了六年級,沒辦法躲也躲不掉,怎麼上呢?當我跟同組的老師說講《黃河象》的全篇時,他們連連搖頭說內容太多講不完,是呀,若都顧及一節課真夠緊張的,而且也有蜻蜓點水的可能,忽然我想到前不久我們六年級搞了中小銜接“走進三中的活動”,人家的教學把新課中簡單的內容引入預習,在新授課上反饋既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於是我在想何不這樣試試。

對於這課,第二部分科學家假象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學生理解起來並不難,因此我留了預習作業“讀文章二段科學家假想的內容,畫出關鍵詞,旁批你讀懂的內容。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當上課交流時,老師直接檢查預習,孩子們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頭頭是道,老師適時的點撥很快總結了“熱、渴——想喝、深陷——久埋”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隨後我問這樣的故事是科學家們憑空瞎想的嗎?有什麼依據嗎?孩子們很快找到因為黃河象出土時“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礫石”既而我帶領孩子找到科學家們由此推想到了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我追問那一瞬間是指哪一幕,引導學

生讀出來。根據板書我再追問因為什麼老象才深陷水中,孩子們回答因為它太想喝水了,找學生讀出來,老師接著問因為什麼它這麼想喝水,很多同學舉手說因為它太渴,我讓這些人站起來一起讀出課文,當我再追問因為什麼黃河象這麼渴,全班同學都舉手說因為天太熱了,大家一齊找到相關內容讀出來。孩子們表現很積極,這樣一環扣一環,本來是一種很理性的`東西,即科學家們當時的推想,這麼一來,孩子們感到並不難,預習的內容與新內容很快的接軌,學起來容易,教起來得心應手。而且也為後面的教學節省了時間,一節課很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看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新授課的開始並不見得都是複習引入,可以採用這種把認為容易的內容提前佈置預習,在課堂上關注重點難點,節省出時間練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2

第7課《棉鞋裡的陽光》有8個小節,相比前面的課文,不但篇幅較長,不容易讀好,而且理解內容也有難度。在吸取了學習《看電視》一文的教訓後,我謹記“多讀方能自悟”的原則,幫助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為學習下一課《月亮的心願》打好基礎。

我至少花了將近20多分鐘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並著力訓練他們最感興趣的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初步體驗讀書的快樂。我也時不時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們讀書的聲音真好聽。”“你的聲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讀好問句,真棒!”……在老師的鼓勵,同伴的誇獎中,孩子們讀書熱情比較高,搶著當眾表演朗讀。

在他們瞭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以“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文中語句說明小峰是個好孩子,我相機板書“擺棉鞋在陽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讓學生體會到小峰做事細心,再指導觀察插圖,練習說話,注意讓學生留意畫面人物的表情,指導他們把意思說清楚。同時聯絡課文前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小峰的媽媽是個孝順老人的好媽媽。

以上學習環節進行得比較順利,因為給予給孩子的讀書時間很充足,讓學生真正進入故事情境,和老師一起與文字對話,這真是驗證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再想一想,覺得自己組織讀書的方式也有待改進。雖然大多數孩子開始喜歡朗讀,學會了和同桌合作讀書,互相正音,但是除了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外,得多運用競賽的.方式,激發起孩子們你追我趕的上進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的確,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關鍵是要學好字詞,對於閱讀教學,就應該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充裕的時間盡情朗讀,不為別的,只為培養讀書興趣,提高朗讀的積極性,那麼,所有他們該理解的問題,能感悟的內容,也都通過朗讀解決了。只要自己今後能繼續強化這方面的認識,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語文,應該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3

開放性閱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閱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閱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閱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閱讀教學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國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閱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國小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侷限於課文字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資訊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資訊系統,導致了資訊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4

本課的教學,也使我有了有趣的發現,突然發現班裡的孩子的思維其實是很活躍的,尤其是在得到了大力的表揚和鼓勵之後。

學習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依然讓學生來讀讀課文,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很多學生依照過去慣性的思維,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根據句子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在大家回答幾乎差不多的時候,一生依然躍躍欲試,為什麼呢?請他回答時,使我驚喜不已,他說:“大家的問題我也讀懂了,不過,我在想,達爾文到底是怎樣才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的呢?”是啊,更多的孩子的思維只能就事論事,不會超脫文字的表面來理解和感悟,而這孩子的思維則不然,他能在讀懂中挖掘問題,我忍不住大力表揚了一番,並獎勵了一顆閃亮的智慧星。因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下面的課上得更加生動了,當學到第三自然段“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時,另一位學生有來了一次點睛之筆:“達爾文找到了怎樣的答案呢?”這正是下文的內容。於是,我改變的原來教案的設計,讓學生趕緊往下讀,看看答案是什麼。然後又請學生分句讀讀達爾文找到的答案,並找出每一句中所寫的昆蟲型別,然後逐句使用多媒體出示,讀讀想想,把課文中“死”的句子在腦筋中變成“活”的動畫片,再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出來,第一句似乎有一些困難,舉手的只有兩三個,但到第二句話的時候,許多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表達的方法,爭先恐後的`舉手描述自己腦中的動畫片,收效甚好。最後連下課鈴響了都沒有理會,教室裡依然交流熱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其他班級上課的情況看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累,但我在這節課上卻有了意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發現,學生一旦真正成立學習的主人,那麼,即使有些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課文,也能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精彩紛呈。

下面簡單地記錄下這一節課的過程:

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

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達爾文究竟是怎樣才成為了科學家的呢?

教師:讓我們趕緊往下學習,看看達爾文是怎樣成為科學家的?

二、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的基礎上教室引導根據第二自然段質疑。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交流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自主質疑:達爾文究竟找到了什麼答案呢?

學生自讀,找到答案後交流並數數有幾句話,然後看看三句話中介紹了哪些昆蟲,用“~~”標出來,最後分別出示三句話,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腦中根據句子內容播放動畫片,並介紹給大家,比一比誰的動畫片最精彩。

四、讀懂第四自然段,然後使用課件連線到有關達爾文的研究的網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後自己在網頁上尋找自己疑問的答案,並利用集會等時間結合科學家故事的介紹進行交流。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5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教材中安排的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且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真正落實這兩點,我認為必須做到一個確立,兩個結合:

一、確立目標

每篇略讀課文的特點、內容、重難點、表達方式等都不同,目標的確立就沒有唯一性,教師可參照“閱讀提示”設計一兩個重點問題,也可從瞭解學情中產生,可以根據單元重難點確立,還可以從課文內容上歸納出,也可以是表達方法上的,不管從那一個角度確立目標,目的是讓學生真正體驗語文的豐富多彩,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我的“長生果”》這篇略讀課文時,我是這樣設想的`:這篇略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葉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憶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闡明讀書的特有感受以及讀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全篇情感真摯,層次分明。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課文語言不但精煉而且比喻貼切。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根據閱讀提示和課文內容確立了這樣的問題:自讀課文,想想作者寫了童年時代讀書、寫作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在讓學生結合寫作實際,談談寫作的體會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

二、導學結合,也就是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

《語文課堂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注重引導,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自學積極性,參與主動性,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確立的目標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因為語文教學不是教師對知識的解析過程,而是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疑惑處、激烈的爭論處加以點撥、解疑。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深刻而豐富。

三、讀寫結合

每篇課文既是語文教學的例子,也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憑藉。略讀課文有的故事性強,可讀性佳;有的離學生生活很近,學生容易產生共鳴;有的思想性很強,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導教育意義。學生對這類課文閱讀興趣很濃厚,教師應該藉助學生的學習熱情,趁機進行讀寫能力的訓練。如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要求學生課外採訪周圍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放談記錄。學習《我的“長生果”》後,說說你的讀書體會或讀書故事,然後把你的讀書的感受結合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加強略讀課文的教學與讀寫結合,讓學生把在略讀課文中學到知識、技能付諸實踐,使之有效地鞏固,使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以全面發展,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有效的提高。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6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根據中年級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一堂以自主合作為模式的課堂教學。分別以學生熟悉而喜愛的水果,蘋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組的名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安排了遊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應該完全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應該是一堂完美而生動的課。

當到小組討論時,我信步走到學生中間,一幅讓我深思的場面呈現在我的面前,只見蘋果組的組員在為誰先回答哪個問題而爭吵的面紅耳赤,當我走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驟然停止。另一個組:香蕉組。一位女生見到了我,如同見到了裁判,立刻舉手後便說:“老師,他說錯了,應該上這樣的。”而那位同學則搶白道:“我沒錯!”為了不引起大的波動,我回到講臺。當我環視四周,在教室的角落處,梨組中有一名同學正呆呆地坐著。他好象對大家的討論並不感興趣。短短的討論時間到了。幾位同學進行了回答,很快通過了問題。一節課很快結束了。但不知為什麼我卻沒有感覺到輕鬆,梨組那個呆呆的眼神和那兩張爭執的面孔我始終不能忘記。它使我在思考:什麼樣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學生值得討論而同時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問題呢?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授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各方面都要有助於學習方式的形成。無論教師的每一步都應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則。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分工的。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組內學習。必須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任務。例如:組長、記錄人等。從而達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發表意見。另外,當學生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要給學生方法,組織意見一致的同學進行題,即有必要討論再討論。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樂於參與。討論。並與其他意見進行爭辯。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是大家希望解決的問此外,教師還要把握當出現新知識時,需要新能力時再進行討論。新課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這一變革有如春風拂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讓我們體會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們教育者應看到並關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挖掘其內涵。這是某一節課,某一週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不要接受學習,更不是浮於研究學習的表面合作學習也應該因課而定,因人而異,不能為了迎合課改,不分析實際隨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終究領悟,努力接受新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圍繞三個疑問鑽研教材,讀通文字。

第一個疑問來源於平時學生作業練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教師在交給學生書寫生字的筆順,但發現很多學生在書寫的時候非常隨意,不會規範地書寫。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他人書寫的好習慣,進一步鞏固生字筆順筆劃的過程。我改變方式:要求學生之間互報聽寫,這樣,大多數同學樂於當“小老師”,樂於“審察”他們的書寫過程,比老師一人報,學生在本上書寫,更有直觀的檢測效果,有助於學生養成認真觀察、認真書寫每個字的良好習慣。我感受:在教學實踐中要從發現的實際問題入手,找到適宜的相對解決的辦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另外,低段教學中,小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即使很多基礎知識已掌握,但是很多題目不能很快明白題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引導學生在積累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解決我的第二個疑問時,我的教學設計也別有用心。比如:把什麼比作忠實的(嚮導)除了忠實的(嚮導),還可以說成忠實的( ),暗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地進行詞語搭配。在擴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真正讓他們在生活實際中得以運用,我進一步引導:在生活中,誰是你的忠實朋友?我忠實的朋友是誰?……或者說誰是我忠實的朋友?(開啟學生思維空間進行口語訓練,暗在引導學生懂得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表達)。除了大家講得人之外,學習或生活中還有什麼物是你忠實的朋友?為什麼?(指引學生用生動具體的語言表達,暗在讓學生對比喻、擬人修辭手法有了初步的運用意識。)為了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作業中的一些題型,我在板書設計上借用強調了詞語搭配、量詞的運用強化生字、近反義詞的發現等等一些隱形的符號,引導學生從點點滴滴積累與運用相結合。讓所學的重難點知識在積累運用、激發學生背誦情感的基礎上得以鞏固。

在解決第三個疑問時,我發現:要突破一個課時的重難點,光知道學生的學情是遠遠不夠的,不同班的學生學情不一樣,要找到最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必須需要老師“磨”的過程。而且在“磨”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多越有利!這樣,才有利於找尋突破難點的最佳方法。本篇課文我在不同班級一共執教了三次,在第二次執教的時候,我感覺到:怎麼越上問題越多?最後,我逐步從問題入手,逐步完善教案。值得記錄的是:在解決文中溝渠裡的雪究竟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呢?我在備課中發現:整個單元,有個訓練題型:就是認識運用幾種標點符號。我豁然開朗,在引導學生孰背第五小節的內容時,以“?”的方式出現,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學生很快就能從文字中讀懂作者在這一節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這樣,讓學生在直觀的畫簡圖中,既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求知熱情,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原來,文字文字中,作者也有隱藏最佳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我們教者去發現,一旦追尋到將回味無窮!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麻老師上本課時,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因此,為了體現這一點,祝老師運用了動畫《去年的樹》,目的是讓學生深深體會誠信,友情。

在課堂中麻老師試圖把學生帶入文字,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麻老師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讓學生帶著憂傷,帶著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雖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氣氛還不夠濃烈,課堂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但還不是最佳。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祝老師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有的學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從孩子們的眼睛裡可以看到學習的慾望和對友誼的嚮往,但是回味這節課,我感覺到教師語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師能加強語言的藝術性,那課堂會更加精彩。一節好的語文課給學生的就是一種享受,作為一名教師都要為之努力。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7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由於過分地強調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視了閱讀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一味地抄、背詞語解釋、段意和中心思想,以應付考試,使閱讀教學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端,國家制定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能幫助我們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一、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主線。

新《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閱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應抓住“閱”和“讀”。“閱”即看,實際上是用心讀的過程。“讀”一般指看著文字讀出聲音來。無論是“閱”,還是“讀”,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

反思我們過去的閱讀教學,實際是教師設計好問題,學生回答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圍著學生轉,不需要自己的思維。如此被動地學習,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閱讀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感知—領悟—習得的過程。過去的閱讀教學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領悟即領會,領略事物而有所體會。感悟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出來的,而是靠朗讀體驗的。通過閱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習得是學生學到了某種知識,方法、技能。通過課堂上的朗讀和領悟,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學到了閱讀的方法,並用之於課外學習。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自己思維的主宰,而不是跟著教師的思維走。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項交流,它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探究是最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是某個學生在某個問題上探索追究,是一種發現學習。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好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該串講為精講,改教師講書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並且還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定教。課堂重視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提問,這無疑為學生的自主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供了機會,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仍有許多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如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學習,學生回答問題和朗讀課文不是因為學習活動才產生了內在和積極性,而大多是因為得到老師德好評和表揚。又如,在學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組討論一種形式,而且討論時間倉促,討論無結果;師生間的合作在某些課堂上只是教師和某幾個學生的對話,而未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質疑,也未能通過教師的指點,由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師和盤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閱讀教學中的真正落實,需要教師不僅要從教學觀念尚改變,同時還需努力改進教學方法。

三、語言訓練和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的重點。

“積累”,就是多讀多實踐。“積累”不僅彙集了傳統教學的精華,又注意了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聯絡語言環境及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和句子。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以詞句為重點,可以藉助圖畫、實物、動作、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詞句意思。對於優美的詞句,要鼓勵學生背下來。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在交流和探討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有利於學生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培養閱讀能力,積累語言材料。

四、學會讀書是閱讀教學的目的。

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重要的,但培養能力更重要。在教學中,要學會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與情趣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能自主、有效地學習人類無限的'知識。如果我們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學習,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是我們教學的重大失誤,也是我們教師的失職。因此,從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教學生學會讀書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獨立思考。

總之,閱讀教學是學生讀書的過程,也是學生閱讀能力(學生讀書)形成的過程,是思維過程,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我們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現閱讀教學的目標、重點、基本策略。這樣有利於我們深入理解並研究當前的閱讀教學,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從而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及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8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脫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溫暖的懷抱裡,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裡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書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物件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物件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悅,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閱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國小語文教學優秀的隨筆9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說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資訊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