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1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2、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3、中華傳統文化的範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

比如正月七年級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
  

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氣象萬千。擇要而言,可從其核心思想理念、燦爛文明歷史、經典文藝創作三個維度予以把握。

核心思想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

大凡一種優秀的文化形態,都要具備全面、明確、深邃、高遠的思想理念,涉及對自然萬物、人類社會、國計民生、人倫道德、人性修養等重大命題的思考和判斷,指引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價值取向。

黨的報告所列舉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十個關鍵詞,都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它們共同構築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構築了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歷史的精神底色和精神標識,需要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賡續弘揚、轉化創新。

燦爛文明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軀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從先民們長期以來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昇華而成的,是從漫長悠久的歷史程序中總結提煉而成的,同時又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開闢更加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如果說,核心思想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那麼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軀體。

或許只有從履仁蹈義、握髮吐哺、徙木立信、負荊請罪、臥薪嚐膽、懸樑刺股、鞠躬盡瘁、聞雞起舞、直言諫諍、盡忠報國等一系列深切著明、波瀾壯闊的歷史實踐中,才能更充分地體認核心思想理念的文化品格、實踐偉力及其起承遞嬗。

正因如此,平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經典文藝創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象。

核心價值理念、燦爛文明歷史被人們感知、瞭解和認同,離不開經典文藝創作鮮活生動的呈現與建構。《望嶽》《將進酒》等經典詩歌,勾勒出豪邁自信的精神面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小說,烘托出英雄豪傑的忠義形象;《祭侄文稿》《千里江山圖》等經典書畫,蘊藏著深摯赤忱的家國情懷……

正如平所指出的,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經典文藝創作始終秉持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的優良傳統,充分展現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審美風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最為靈動、最富魅力、最能感發情志和沁潤心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2

核心閱讀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它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至關重要。雖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潛移默化,潤人心田,德澤後代。

當前國際競爭趨勢日益嚴峻,其背後最深層次的競爭是在文化領域的競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 第2張
  

掌握要義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構建社會新風正氣、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普通群眾全面深入地學習瞭解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蘊含的信念、智慧內化於血液之中,才能認同、尊重、踐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然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地背誦幾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歷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價值體系、精神實質,否則就難以弄清它的意義所在。

毋庸諱言,對於普通群眾而言,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內容廣泛,思想深邃,可謂博大精深,並且不同領域文化之間以及同一領域文化內部一直處於不斷髮展融合的過程。就中華文化整體而言,從大的方面講是儒釋道三家相互融合發展的產物,但仔細考察,先秦時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單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時期的儒學在千年演變過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斷被先哲聖賢結合時代特點闡發註釋,先後經歷了玄學、理學、心學、漢學等不同發展階段,形成眾多學派,產生眾多思想觀點。可見,真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有一定的難度。

其次,由於語言的障礙,普通群眾閱讀傳統文化的載體——經典文獻,已感到困難重重,以至於難以直面傳統文化,難以直達古人心靈,難以領略經典的風采和思想的玄妙。當代普通群眾閱讀經典文獻,一是靠白話文翻譯,然而一些古文所蘊含的詞義和哲理很難用現代白話精準體現,在文白轉換之間,經典中的一些精微之處往往被翻譯得平淡無味;

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當代人的解讀。這種解讀難免會融入個人的閱歷、知識、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嚴守原典這條“紅線”,就容易過度闡釋議論甚至戲謔影射,把“經”念歪了。

再次,傳統經典文獻本身的書寫體例無疑也增加了理解難度。無論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還是道家的《道德經》,抑或其他諸子百家著作,其體例多為語錄體或散文體,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於全書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體系和內在邏輯,閱讀起來似有霧裡看花之感。

比如,“仁”是《論語》的`核心概念,出現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物件,孔子對“仁”的含義回答不盡一致。如不進一步深入研究,僅閱讀文字很難弄清“仁”的具體內涵。

清代學者彭端淑在《為學》中說:“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也;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普通群眾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勤於學習是基本規律,但更要善於學習,掌握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不能同於專家學者的專業研究,否則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就會望而卻步,拒之於千里之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號上。

大處著眼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謂“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這種核心要義是指長期以來被中國人民、中國社會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們心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有“大學”與“國小”之分。“大學”也被稱為“德性學問”,重在心性之學、德行修養、人格塑造;

“國小”也被視為“文獻學問”,重在考據,研究文字、訓詁和音韻。前者強調“尊德性”,後者強調“道問學”。兩者既相互爭辯又共同推進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但對於當下普通大眾而言,傳統文化的意義主要在於“大學”而非“國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首要側重於其所蘊含的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

化繁為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涵的內容十分廣泛、繁多,但核心在於儒道兩家。學者夏海在《國學要義》中指出,在短時間內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儒道經典,研讀儒道概念。抓住了儒道經典和概念,就基本建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四樑八柱。

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本源,是最有價值的著作,儒道的基本經典有《老子》《莊子》和“四書”;概念是人們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認識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包括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等。學習經典要注重原著的學習。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有句名言,任何一本解釋經典的書都比不上原著本身。不讀原著,只讀別人詮釋註解的東西,恐怕皓首窮經也難識傳統文化的真面目。閱讀經典可先從閱讀權威註解版本入手,如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陳鼓應的《老子古今譯註》等,弄懂經典文字含義;

再閱讀闡發經典核心要義的權威通俗學術著作,如夏海《論語與人生》《老子與哲學》,從巨集觀上整體上把握經典要義;最後再回歸經典文字本身,反覆研讀,深化理解,融會貫通。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