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二年級《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是第三單元的第二課,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和重陽節這七大中國傳統節日

二年級《傳統節日》1

傳統節日二年級課文內容如下:

《傳統節日》是一首以我國傳統佳節為題材的民謠,課文按時間順序講述了中國的七個傳統節日及每個節日的風俗。

共有8句話,前7句每句分別介紹了一個節日,最後一句和第一句相呼應,每句的結構形式相同,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吟誦。

二年級《傳統節日》
  

課文內容分析

《傳統節日》是第三單元的第二課,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和重陽節這七大中國傳統節日。

這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積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配合課文內容,文中安排了兩幅插圖:一幅圖是幾位小朋友歡天喜地貼窗花,一幅是幾位小夥子鑼鼓振天賽龍舟。那喜慶顏開的.眉眼,那盡情揮舞的手臂,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

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課文內容如下: 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 過端午,賽龍舟,粽子艾香滿堂飄。 七月七,來乞巧,牛郎織女會鵲橋。

過中秋,吃月餅,十五圓月當空照。 重陽日節,要敬老,踏秋賞菊去登高。 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圓真熱鬧。

二年級《傳統節日》2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

傳統節日介紹: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曆正月七年級,廣義農曆正月七年級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習俗: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

我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遊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元宵節。

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民間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習俗:在民間,二月八年級這天的習俗比較多,而且多數是以“龍”來命名的!比如這天要剃頭,叫做“剃龍頭”,吃豬肉頭叫做“食龍肉”,還有點龍睛、抬龍頭、舞龍燈、划龍舟等等!

4、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為公曆(陽曆)4月5日前後。

習俗: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

二年級《傳統節日》 第2張
  

5、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為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為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蘊含著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習俗:“端午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誌性的習俗。

6、七夕節。

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七姐節、乞巧節等,時間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為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習俗: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在古代乞巧節活動主要以單身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所以這一天又叫乞巧節,在七夕節這一天有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晒書晒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風俗。

7、中元節。

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五。

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8、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

習俗: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9、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10、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

習俗: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1、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

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2、小年。

因為由於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習俗:吃灶糖是民間在每年小年為喜慶春節拉開了序幕的習俗之一,寓意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願望。另外,還會打掃家裡,又名掃塵、除塵,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還有吃年糕和餃子的習慣。

13、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為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

習俗:除夕守歲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除夕夜還要吃鯉魚和鯽魚,鯉同禮諧音,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之意。另外過年要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傳統節日的定義: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

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曆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有的半路“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