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實驗

大學生心理實驗,心理實驗具體是指有目的的嚴格控制,或是創造一定條件來引發個體某種心理活動並對其進行測驗,那麼現在分享大學生心理實驗。

大學生心理實驗1

延遲滿足的實驗

197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被試都是四五歲的孩子。工作人員在每個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15分鐘後再回教室,且讓他們知道,隨時都可以吃掉那個糖果。但如果誰沒有吃掉,將會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這是一項通過延遲滿足來了解行為自我控制力的實驗。

對孩子來說,棉花糖的誘惑太大了,15分鐘的時間太久了。自控力差一點的孩子,沒到15分鐘就把棉花糖吃了;自控力強的孩子,其間儘量轉移注意力,忍住了沒吃,結果得到了兩塊棉花糖。實驗表明,每個人的自控力是有差異的'。

這些參與測試的孩子,在幾年後的跟蹤調查中,在學習、人際、成長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自控力強的更善於管住自己、實現目標;自控力差的,只滿足於瞬間的快樂。

大學生心理實驗
  

思維定式實驗

把蒼蠅和蜜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把瓶子平放,讓瓶底朝著窗戶。結果,蜜蜂不停地在瓶底尋找出口,直到精疲力竭倒下或餓死;蒼蠅卻花了不到2分鐘,就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出去了。蜜蜂之所以逃跑失敗,就因為它一直秉承著出口就在光亮處的思維定式,想當然地設定了出口的方位,不斷重複這種看似合乎邏輯的行動。

蒼蠅完全沒有邏輯,就是四下亂飛,反倒逃了出去。把這些事實運用到生活中,得出的啟示就是:人們被既有的資訊或認識所束縛,思維易被限制住,讓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有時會阻礙我們解決問題。能把你限制住的,只有你自己。

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就像曲別針一樣,有多種可能的變化。也許,你此刻正處在看似山窮水盡的境遇中,但如果能跳出思維定式,往往就能柳暗花明。

知覺選擇性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事先告訴被試,注意觀察視訊中打籃球的運動員傳了幾次球,然後給他們播放打籃球的視訊。等視訊放完後,心理學家卻問了另外的問題:有沒有看到在球員之間走過了一隻大猩猩?怎麼會有大猩猩呢?所有被試都覺得奇怪,一致表示沒有。

可當研究人員再次播放視訊時,令人驚訝的是,打籃球的人群中竟然真的有一隻大猩猩穿過,而他們居然都沒有發現!這是怎麼回事呢?用心理學知識解釋,這叫作知覺選擇性。

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次“感覺剝奪實驗”被試安靜地躺在實驗室裡,戴上護目鏡,以單調的空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被套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被固定住……總之,所有來自外界的刺激都被“剝奪”了。起初,被試還能安靜地睡著,可是沒過多久,精糕的狀況就出現了:他們會感到煩惱、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產生幻覺。

雖然被試當時每天能得到20美元的報酬,可就算是這麼有誘惑力的條件,依然讓他們難以堅持3天以上。被試在實驗室裡待了三四天後,均出現了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緊張焦慮等問題,實驗後需數日才能恢復正常。這個實驗說明,來自外界的刺激對維持人的正常生存非常必要。

大學生心理實驗2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上世紀最臭名昭著的心理實驗。這場實驗最初由一位叫做菲利普的心理學教授發起,參與實驗的是24名身體、心理各方面都非常健康的年輕大學生。實驗地點設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間地下室裡。菲利普教授想要測試一下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於是將地下室改造成了監獄。

而24名志願者則被分為三組,9人扮演囚犯,9人扮演獄卒,6人則充當協助完成實驗的記錄員和替補成員。順利完成實驗之後,這些大學生們每人可以獲得100美元的報酬,24名大學生對於實驗的熱情很高,並且迅速簽下了免責協議。為了讓扮演囚犯的志願者們迅速進入角色,菲利普教授還安排人假裝成警察,全副武裝的將這些志願者從家中帶走。

他們被帶進了已經改造成監獄的地下室,並且換上了囚服和鐐銬。一開始這些志願者們還不能迅速的適應自己的'角色,仍然是有說有笑的。於是扮演獄卒的志願者上場了,他們把囚犯們每三人分到一個隔間裡,不允許他們彼此之間隨意交談。獄卒也是每3個人一班,一天分成三班執勤,每組執勤8個小時。

大學生心理實驗 第2張
  

在菲利普教授的要求下,獄卒們對這些假囚犯施行的是高壓管理。囚犯們半夜會被警笛聲驚醒,然後就要在獄卒的哨聲結束之後立刻跑到走廊集合。沒有反應過來的或者是最後一個到走廊的囚犯,會被要求做俯臥撐作為體罰。實驗開始的第二天,就有囚犯開始想要反抗獄卒。他們不願意服從獄卒的哨聲,甚至不從牢房裡出來。

於是9個獄卒一起上陣,把囚犯們猛揍了一頓。帶頭鬧事的幾個囚犯當天沒有得到任何的食物。而表現比較良好,默不作聲的幾個囚犯則得到了一頓美餐作為報酬。於是之後幾天,囚犯們再也沒有聚眾鬧事,而是對獄卒們漸漸順從了起來。

而志願者們彷彿也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真正的沉溺在了囚犯和獄卒的角色中。有一個扮演囚犯的大學生生了重病,菲利普教授告訴他可以終止實驗,先回去看病。但其他扮演囚犯的志願者卻說他是裝病,為的就是越獄。生病的志願者聽了之後竟然拒絕回家看病,因為他要證明自己不想越獄,自己是個好囚犯。

這時候菲利普教授才意識到實驗出了問題,這些志願者們已經深陷在自己的角色中不能自拔了。而扮演獄卒的志願者,開始沉溺於權力帶來的快感。他們可以在囚犯身上為所欲為,而不會得到任何的懲罰。菲利普教授對扮演獄卒的志願者們進行了心理測驗,他們無一例外全部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虐待狂傾向。

這時候,實驗僅僅開始了一週的時間。而其實菲利普教授本人也已經深陷實驗不可自拔,在實驗中他扮演的是一個公平公正的法官。即便在實驗被緊急叫停之後,菲利普教授本人也難以擺脫自己扮演的角色,總是情不自禁地用法官的腔調說話。

標籤: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