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現代大學生中戀愛數量呈現增長之勢,但成功率並非隨之增長,並且失戀後失得的現象頻發甚至出現違法事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分享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1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心理

一、背景

大學生已步入青春期,大學時期是人生黃金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於中國教育的現狀,初高中拼命學習,不少大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大學學習環境相對寬鬆,學習壓力也相對減少,由於各大學生家庭背景、還有教育不均衡,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和處理戀愛與學習關係處理都是各不相同。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大學生談戀愛已經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而由此引出的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也開始頻頻出現。大學戀愛已經從個別現象發展成普遍現象。與此同時,高校大學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戀愛現象。從態度上說,有人想談,有人不想談;從戀愛經歷上來說,有的人談過多次,或者正在進行,而有的人則沒有談;從年齡上來說,大學生戀愛日趨低齡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戀愛觀需要有正確的引導,畢竟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培養優良個性,也能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求,消除他們的孤獨感。

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
  

二、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

大學生談戀愛有什麼特點呢,主要表現為:

(一)戀愛動機簡單化

當代大學生的戀愛是簡單的、快速的。社會在快節奏的生活,大學生的戀愛也開始簡單化,從思想上沒有了以前固有的“審時度勢”,戀愛觀簡單了起來。

男生們已經不喜歡欲言又止,欲進又退的戀愛花招,他們想愛就愛、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說,行為卻很直接,遇到心儀的女孩,他們就會很快表示自己的愛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飛鴿傳書”到現在的電話、簡訊、網路。女孩子們也變得直接、奔放,毫無保留的接受對方的愛意。

(二)盲目追逐愛情至上

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學業與愛情的關係。他們贊成大學自我身份為學生,學生應以學業為重,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大學階段應該以學習為主,愛情應當服從學業;

而有些同學把愛情放在首位,把愛與被愛視為首要任務,一旦戀愛,在戀愛過程中往往產生很多消極心理,有的浪費時間、分散精力、耗費體力,從而成績下降,造成情緒暴躁,有的只有“兩人世界”,脫離集體,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同學交往。有的大學生整天如痴如醉,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語中;

很多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於學習變得慵懶,成就事業的熱情一天天冷卻,愛情成為生活中的首要。一旦失戀後,變得一蹶不振,精神萎縮,食慾下降,身體和心理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三)戀愛觀念逐漸開放,傳統道德漸漸削弱

所謂道德,首先指事情具有排他性,腳踏幾隻船的愛情是要受到譴責的。大學生由於心理不夠成熟、有時容易被別的異性吸引。

愛情的道德是指愛情的`純潔無私,有些大學生為了愛情追逐名利,同樣是讓人覺得不道德。同時,傳統的觀念在大學生中影響越來越弱。大學生對待同居問題都表示贊成或者無所謂的態度,多數大學生將同居生活當成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而並非道德問題。

(四)“網戀”成大學生新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寬頻的出現,以及網路裝置的增加與使用,許多新事物層出不窮。大學生處於青春年齡,對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各種網路聯絡方式的便捷,對大學生交友方式創造便利的條件,雙方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交友社交範圍的擴大,網戀成為戀愛的一種方式,甚至部分大學生相信網戀有成功可能性。

(五)獨立性缺少,心理易創傷

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個性較突出重感情、易衝動,許多大學生在自己情感問題上缺乏獨立性,喜歡聽取父母、朋友、閨蜜以及家人的意見,在戀愛方面沒有自己的主見。只要父母或者身邊朋友說好,至於自己喜歡與否都勉強接受,而勉強的愛情不利於愛情長久,從而造成心理的創傷。

三、大學生戀愛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談戀愛非常普遍,但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不僅需要心理諮詢、輔導員的關注,更應該引入其他方法。而大學生戀愛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愛與學業的矛盾

當代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戀愛中的人,往往神魂顛倒,為愛情衝昏頭腦。大學生為了追求戀愛帶來的幸福感,忘記自己的學業。“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因此,當愛情來到大學生身邊時,胸懷遠大抱負、肩負繁重的學習任務的大學生不由陷入對美好的愛情憧憬之中,從而導致學習能力的喪失,學業水平的下降。

(二)戀愛帶有明顯功利性

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湧來,商品意識以及市場經濟帶來的新價值觀念已經漸入人心,追求的愛情方式逐漸由精神轉向物質。一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愛情與金錢是相互存在的。大學生在擇偶過程中將對方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家庭背景、或者今後的就業、升遷等考慮在內,似乎愛情的目標不是對方而是些除了家庭出身。

有一部分女大學生在擇偶時是先通過旁人瞭解對方的家庭背景而託人介紹認識,表達愛情基本建立在金錢與地位之中,而忽視對方戀愛需要感情基礎。

(三)戀愛缺乏穩定性

大學生由於社會閱歷淺,思想單純,很多學生對於人生目標沒有一定的認識和規劃,造成對待愛情不理智、不成熟,在加之經濟尚未獨立,戀愛過程感情和思想易變,出現三角戀、多角戀,朋友之間的善變、父母的反對、戀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環境、經濟的影響,造成感情的糾葛。

四、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的具體思路

(一)制定方案,開展服務

針對高校大學生戀愛問題,從整體設計而言,輔導員應處在與學生心理諮詢相配合的位置,如果心理諮詢更注重事後性問題解決,或者在事後性解決中更強調與學生的溝通,那麼輔導員可以及時跟學生家長、老師、同輩群體溝通。

而在學生事先問題的預防中,輔導員要做好個案管理工作,及時與輔導員進行溝通,瞭解學生常見問題,具體方法上,則可以運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對學校學生心理服務工作進行調查,定期瞭解學生的需求、期待,評估學校心理服務工作的效果,並進行及時改進。除此之外,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運用個案和小組工作的方法。

個人認為一般心理問題可主要採用個案,相對複雜、難以處理的心理問題可轉介學生做心理諮詢。小組工作的方法可以利用學生班會以及學校素質拓展的平臺,更加註重成員的交流互動,從而增強學生技巧、能力、信心,並充分發揮學生所學所得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力。

(二)形成一般性的解決問題思路

高校學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具體為前文提到的以輔導員老師的身份,與心理諮詢配合開展工作。當然,畢竟因為人員有限,為了更好發揮社工介入的效果,要充分構建並利用好學校心理支援網路,比如許多學校都有意識建立的班級心理委員這一資源,以及專業的心理社團、心理專業學生,從而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實現學生問題介入無孔不入。

除此之外,同輩群體本身就有一些作用社工以及專門的心理諮詢無法代替。當然,因為當前我國心理諮詢和社會工作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許多人對於心理諮詢和社會工作認識片面,這直接導致很多人出現了心理問題雖然有強烈的想法尋求改變,但是仍然害怕被大眾貼上“精神病人”等標籤。

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小組工作方法是非常恰當而且有效的。當然,小組工作的魅力僅僅這樣運用還是非常不夠的,我認為在學校團委工作過程中,也可以運用小組工作。當前,我國開展團委、黨委的活動形式僵化,效果不是很好。

如果能夠將小組工作的方法運用其中,每次小組活動就是一次團建活動,有專門結合熱點,結合學生訴求的主題和巧妙的活動設計,那麼黨建團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礎上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也能改變學生對於黨建團建工作的認識,增加他們的積極性,真正能夠實現學生提升,向黨組織靠攏的目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2

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網路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價值觀的微妙變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以性心理和“網戀”心理為基礎的“戀愛”心理髮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新的條件下,瞭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戀愛狀況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大學生青春期和性意識萌發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黃色書刊的增多,促使當代大學生的性態度日趨開放,傳統性道德監督約束力下降。

性,作為一種生理、心理現象,它與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關,特別是作為處於青春期的高知群體的大學生,他們正處於個體性成熟的旺盛期,這一時期的個體性心理、生理的發展,充滿了風險和最具挑戰性,他們的性健康問題值得我們加倍關注和探討。

大學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論文1500字 第2張
  

一、當代大學生的性心理和“戀愛”心理髮生了顯著變化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和網路的飛速發展,網上生活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知識、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擁有者,有更多的條件參與網路生活。

“網戀”在大學生當中已不再是個新鮮詞。大學生“網戀”現象在校園中已屢見不鮮,引起了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會問題。因此,在新的條件下了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學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發育上由於下丘腦和垂體前葉迅速發育,促性腺釋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應提高到成人水平,性開始成熟。隨著性發育日趨成熟,大學生的性慾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他們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並沒完全成熟,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戀愛態度以及他們對戀愛與學習關係的處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1月28日,全國大學生性文明調查結果在成都揭曉,超過60%的大學生贊成婚前性 行為。該調查是由“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及性教育實踐探索”課題組實施的,共對全國26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是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大學生性文明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表示雙方願意就可以有性 行為的佔32%,表示只要基於愛情就可以的佔20%,表示有助於適應未來婚姻生活的佔7%,表示只要能結婚則無妨的佔8%,四項加起來超過了60%。與1990年全國性文明調查的資料比較,大學生認為“會引發社會問題,應受道德譴責”的比例有所下降;認為“雙方願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

面對心愛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學生採取的態度依次是:60%的人“曉之以理,幫助剋制”,13%的人“冷靜地斷然拒絕”,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

在對待婚前性 行為問題上,女性更為謹慎:70%的女大學生在對待戀人的性要求時,會從理智出發,既力求維護自己的`“性純潔”,又力求維護雙方感情而“曉之以理,幫助剋制”;堅決維護自己的“性純潔”而“冷靜地斷然拒絕”的比例是男大學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對婚前性關係表示理解。大學生們已到了身體發育成熟的年齡,心理上則更加早熟。在談戀愛過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大多都希望有靈肉統一的愛情。然而,由於中國社會對性問題依然諱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數大學生仍然是觀念現代,而行動保守。

因此,性衝動和性苦悶仍常常困擾著他們。一位大學生說,我們周圍的空氣太緊張了,所有的人都懷著罪惡感來看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因此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另一位女大學生總是趁週末室友回家的機會和男友同居,內心的緊張、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周圍的壓力總使她有一種犯罪的感覺。

因此,“性與健康”的一位大夫說,這一代年輕人“既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單純無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紀6o年代那樣,毫無顧忌地追求性解放,他們只能在夾縫中苦苦煎熬”。

二、當代大學生“網戀”心理的新趨向

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一項網上調查,在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中,l8—3O歲青年佔85.98%,而上網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84.67%。據清華大學的一項抽樣調查,大學生上網率高達88%。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網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同樣吸引了大學生。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網戀這種特殊的戀愛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緣分天空”。3—4月,一項相關調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展開,本次調查採用偶遇式的調查方式,在上述大學的本科生中發放了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16份。

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佔52%,女生佔48%,年齡最大者25歲,最小者17歲,來自城市、鄉鎮和農村的大學生分別佔62%、27%和ll%。調查顯示,超過4o%的大學生相信網戀有成功的可能性,超過60%的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大學生網戀心理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向。

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筆者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大致歸類,將選擇“勇於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衛”型,選擇“等其發展成熟,再作決斷”的歸為“理性”型,選擇“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的歸為“從眾型”。調查資料顯示,在有網戀經歷的38名大學生中,“理性型”網戀者佔53%,比率要略高於“前衛型的網戀者(佔45%)。

可見,性格“前衛”並不一定更容易網戀。調查還發現,網戀大學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戀經歷。這說明,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傷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處於“愛與隸屬”需求層次的大學生,更需要別人的接納、關愛、欣賞和理解。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傷時,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路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

通常,同齡群體的行為具有從眾性,在網戀問題上也同樣如此。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佔92%)有過網戀經歷的大學生,其周圍也有人有過類似經歷。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上說,家庭背景、思想觀念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具有較大相似性的同齡人之間,最容易彼此發生人際吸引和人際影響。

大學生都是2O歲左右的年輕人,學習能力強,而且彼此朝夕相處,周圍環境特別是同齡群體的影響就會更加顯著。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網戀,雖然自己主觀上並沒有刻意盲從,但網戀卻佔據了潛意識中的.一定空間,一旦有機會,就更容易去嘗試。正是這種同齡群體的示範作用,使得嘗試網戀的大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

網戀大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這個結論和我們的經驗相符。畢竟,來自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觸網”時間更長,對新興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網戀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來自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的大學生,則更容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思想保守,做事循規蹈矩,在情感問題上更傾向採用傳統的方法。

面對大學校園中越來越多的網戀現象,大學生們持什麼態度呢?調查顯示,多數(佔65%)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既不明確表示反對,也不公開表示贊成。而對網戀明確表示贊成(佔12%)或反對(佔24%)的都是少數。但對於網戀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訪者的回答分化較大。

8%的被訪者認為“十分可能”,認為“有一點可能”和“不確定”的分別佔到36%和28%,另外還有25%和4%的被訪者選擇了“不太可能”和“絕對不可能”。在整體上,對網戀成功持樂觀態度的大學生要更多一些。樂觀者認為,網戀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愛情應該更加牢固,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而悲觀者則認為,網上聊天是網戀初期相對單一的瞭解方式,這種方式使雙方缺乏實際的真正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見光死

網路是個虛擬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有很大差別,大學生在網上可以展現自己的虛擬人格,這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格在網路中出現。但有些大學生在網上虛設了一個自我,想以這個虛設的自我,獲得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獲得的愛情或得到一種自我滿足。

這對於能夠控制自如地進行網上人格或現實人格轉換的同學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反而是一種解脫現實壓抑、調節心理平衡的好辦法。但有些大學生卻無法將網上人格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格靈活轉換,漸漸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礙。網路愛情總是帶有太多的虛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網戀”者大都是帶著面具遊蕩網壇的人。

這些人不用解釋,因為在網上,解釋與掩飾的區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況且,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有關網路的法律體系來對網路生活進行有效的約束與管理。現在唯一可以藉助的是網路道德的隱形準繩,而這又畢竟是“無形”的。坦率地講,網民的素質還尚需懷疑。

因此,在沒有法律保障下的“網戀”,猶如霧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關網路的基本法律體系完備以前,這始終是一個基本的網戀傾向,希望此問題能引起廣大熱衷於“網戀”的大學生的警覺。

三、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

針對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中所發生的顯著變化,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採取靈活新穎的方式,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性”心理髮生的變化和“網戀”心理出現的新趨向。

首先,端正戀愛態度,擺正愛情位置。對大學生加強愛的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愛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戀愛。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是戀愛生活的基礎。愛情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愛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為愛情而活著是蒼白的。

明確堅持學業第一的觀點,要使大學生理解,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事業息息相關,也是愛情美滿的基礎。那種拋開學業談戀愛的做法,不僅有礙成就事業,也難以獲得幸福的愛情,因此不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經常組織一些課外興趣小組和集體活動,既可以增強體質,鍛鍊體魄,又可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都能有效地轉移和宣洩青年期性衝動。同時,青年期個體經常湧現的性衝動,無論來自個體內還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須有合理的途經加以疏導。

對於人格成熟的人來說,適當的意識調節和合理的昇華作用都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事實上,任何健康有益的興趣活動都是轉移、宣洩性衝動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把性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也是增進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如上海大學商管學院鄧研會策劃主辦的“心跳回憶——鄧研會與你共譜春季戀歌”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活動在輕鬆幽默的氣氛中展開,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就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進行深入探討。心理輔導老師和學院輔導員老師作為嘉賓一起與同學參與討論。

通過訪談主持人的現場訪問,嘉賓老師們與同學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校園歌手恰到好處的歌聲引起共鳴,愛情測試遊戲將師生互動推向高潮,由學院鄧研會成員自編自導自演的DV作品作為活動的一個亮點,使同學在別開生面的愛情課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開展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正面引導大學生對“網戀”的認識。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是一項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針對大學生青春期的特點,絕不可以打擊壓制,亦不可坐視不理,而應該正視、處理好“網戀”這一問題,使學生從思想和心理層面加深對“網戀”的認識。

最後。應加強大學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性慾和性衝動,正確理解性慾受社會道德規範所制約,受法律約束。性,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問題,也是嚴肅的社會問題,做好性適應的平衡過渡,自覺地控制性欲、性衝動。

性道德是個體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化結果,道德觀念的內化要經過外在的教育,引導他們多瞭解我國的國情及所負的社會責任,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有健康的擇偶、戀愛心理,認識婚前期性 行為對當事人的不良後果,學會用自尊、自強的心理對待戀愛期的挫折。

同時,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抵制賣淫、嫖娼等非法活動。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特別是性教育工作,必須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便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性與人格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相容而又互相制約的關係。一方面,人格作為個體各方面心理特徵的總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個體任何性的活動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質。人格的成熟與否又影響到個體性心理的發展水平。

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曾經把人格的發展等同於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足見性與人格之間的密切關係。把大學生的性教育與人格教育結合起來,就是要結合大學生性心理髮展的規律,對其進行社會價值觀、道德意識、性別角色、個人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教育

以協調性心理髮展與人格發展之間的關係,縮小性成熟與人格成熟之間的不平衡。與此同時,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質,促使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能夠在適應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識的調節,進而促進人格的健康、穩定發展。

總之,對當代大學生所存在的戀愛心理問題,正如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吳階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開始,不以發生為懊惱,已成習慣要有克服的決心,克服以後不必擔心。這樣便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後果。”這樣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

愛情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怎樣處理好兩者關係,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