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現在分享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1

一、幼兒爭吵的原因

(一)想獨自佔有某樣東西

當前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由於缺乏能夠與之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在家中,獨自享受著好吃的、好玩的,進入幼兒園後容易出現獨享行為。當幼兒同時看上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就會聽到他們爭吵的聲音:“這是我的”。在幼兒遇到的人際交往衝突中,有關物品使用和所有權的衝突是最常見的衝突之一。

埃森伯格和加維的研究表明,在衝突中,如果一個幼兒使用堅持的策略,那另一個幼兒很可能也使用堅持的策略。在幼兒期,衝突雙方不是隨機使用策略,而是針對對方的策略做出相應的迴應。因此,當一個幼兒說“這是我的”,另一個幼兒也會說出“我要玩”這樣類似的話,形成爭吵。

(二)不遵守規則

當一名幼兒發現另一名幼兒違反規則時,我們就會聽到幼兒對是否遵守規則而發出的爭吵聲,規則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一部分幼兒對於規則的理解和運用上會出現分離,雖然理解了規則卻因為無人監督或不情願而沒有遵守,另一部分幼兒則為了維護這個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用言語爭辯,這樣便出現了爭吵。如幼兒為維護教師要求的“不能坐高椅子”的規則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三)對事物的理解不同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能用表象和語言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但在這一時期,他還沒有所謂“守恆”和“可逆性”,只能從自我考慮問題,不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所以幼兒多會維護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而否定他人的認知經驗了。這樣,幼兒就會因為顧著維護自己的'認知經驗,與同伴發生爭吵了。如幼兒因為靜電是否是危險的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四)為了得到教師的關注,並得到表揚

張文新指出,在兒童發展的不同時期,都有影響他們的“重要的人”。在幼兒期,影響幼兒的“重要的人”是父母和教師。因此,教師的表揚和關注,能夠讓幼兒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提升自信等。當幼兒都想得到表揚,我們就會聽到幼兒為得到關注而發出的爭吵聲,如幼兒為誰應該給教師拿茶杯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五)用現實生活來衡量遊戲標準

遊戲是一種主動、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現實的活動。幼兒在遊戲中,儘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體驗著不同的角色生活,但說到底,幼兒在遊戲中是一種自我表現。不管幼兒在這種表現中多麼力圖成就他人的生活,但此幼兒與彼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同,表演也不同,兒童此時此刻表演的只是自己渴望成為的那個人或表現出他認為這個角色應該出現的行為。

當幼兒在遊戲情境中,我們會聽到幼兒為是否應該跟現實情境吻合進行爭吵的聲音,如幼兒為在角色遊戲中麵條沒煮過是否能吃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二、爭吵行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爭吵行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爭吵不完全是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消極行為,幼兒與同伴的爭吵行為發生時,既能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也能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通過爭吵,幼兒增加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加深與同伴的感情。幼兒的爭吵很多時候不想成人想象般複雜或惡劣,往往伴隨著遊戲自然產生,而爭吵的結束也能使幼兒加深感情。如“我要玩綠積木”,“不,我在玩。”,“我想要。”,“好,我們一起玩吧。”

2、通過爭吵,幼兒學會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斷嘗試用清晰、禮貌或幽默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使言語的溝通能力會得到鍛鍊。如“我想當媽媽”,“我也想當媽媽”,“讓我先當媽媽吧,我想請你當我的小孩,小孩都是像你這麼可愛的。”,“好吧”。

3、通過爭吵,幼兒學會遵守規則,用規則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幼兒在爭吵的同時,瞭解哪種規則是對的,為什麼是對的,在認同之後,才會自覺遵守,學習社會所認可的符合規範的行為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如“別講話啦!”,“哈哈,我就要講。”,“幼兒都睡著了,太吵了。”“那我講輕一點吧”。

4、通過爭吵,幼兒學會觀察分析他人的交往行為和方法,掌握與同伴交往的技巧。研究表明,受歡迎的兒童通常好交際,友好,支援同伴,能夠發動和維持相互交往,能夠和平地解決爭端,表現出許多親社會行為,當與這些幼兒發生爭吵時,其他幼兒即能學到受歡迎幼兒地交往技巧,如“我要玩這個鞦韆”,“我也想玩”,“我要先玩”,“好吧,那你先玩10下再換我玩”。

(二)消極影響

1、通過爭吵,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變得不愉快,不受同伴歡迎。不良的社會交往會使雙方幼兒的心裡產生不愉快的心情,某些幼兒仍舊錶現出不遵守規則及沒有受歡迎的交往技巧,其他幼兒也會對他避而遠之,使這部分幼兒成為被拒斥的幼兒,如“我要玩這個

娃娃。”,“我先玩的。”,“反正我就要玩。”,“我玩會再給你玩。”,“不行,現在馬上讓我玩!”。

2、通過爭吵,幼兒學習到一些不規範的語言。語言是幼兒交往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些幼兒表達出衝動、沒禮貌的語言,通過模仿、強化,其他幼兒也會很快習得這些不規範的語言,Leiter的研究也表明,隨著幼兒的成長同伴作為強化者和榜樣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

如“那個大蘋果給我”,“我也想吃大的”,“如果不把大蘋果給我,你就是最壞最壞的壞蛋、神經病、大笨蛋!”,“你才是壞蛋、笨蛋、神經病!”

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2

一、問題提出

交往能力是未來社會個體發展必須具備的能力,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能否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反映了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個體的生存質量。每一個人都要在社會中生活,就需要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資訊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

因此,交往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歐洲著名心理分析學家阿得勒認為,假使幼兒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孤僻之途,併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幼兒的交往範圍,限制其社會性發展。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幼兒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與同伴爭吵,甚至出手打人;有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退縮,能做的事情說“我不會,我不能”;遇到陌生人就害怕,不和同伴、老師說話,到了新的環境難以適應。

對幼兒問題行為發生情況的`觀察也發現不參加活動、不回答問題、打架、爭吵、要強、碰不得等交往障礙行為在當今幼兒身上普遍存在,教師們也普遍反映每天處理幼兒間的矛盾和摩擦的頻率較高,因此牽制了教師大量的精力

同時幼兒交往障礙行為反覆多次的出現,也非常影響班級友愛和諧氣氛的營造,甚至導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關係的緊張,因此有必要探討幼兒交往障礙的成因,並提出解決的策略。

淺談如何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第2張
  

二、幼兒交往障礙成因

(一)不良的家庭生活和教養方式

現代人大部分住在單元房內,單元式的住房環境客觀上阻礙了幼兒與同伴的接觸,造成幼兒外出與同伴遊戲玩耍的困難。家庭中所擁有的現代化娛樂和遊戲裝置基本上能夠滿足幼兒娛樂活動的需要,但卻難以讓幼兒產生積極地尋找與同伴交往的動機與興趣。

在教養方式上,成人事事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使得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而家裡總有人陪兒童遊戲,也使孩子難以產生尋找同伴一起遊戲的願望。

此外,家長還不讓幼兒和同伴一起玩,因為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一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二是當看到孩子不能協商解決矛盾的時候,家長會不由自主地直接介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矛盾和不良的後果,於是有的家長為了圖“省事”,寧可讓孩子呆在家裡。

(二)幼兒先天條件的限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們自出生就有先天性的氣質差異,雖然這種差異沒有好壞之分,但卻有著顯著的行為差異,如有的氣質型別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表現為缺乏自信,不合群,不願意也不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由於在個體健康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失聰和口吃的幼兒不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難以與人溝通;有身體殘疾的孩子

其活動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廣泛與人交往的機會,其交往技能的學習必然受到阻礙。這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會主動逃避與他人接觸和交流。

(三)不良的後天交往體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良的交往體驗也會造成其交往障礙。如有的幼兒主觀上是很願意與別人交往的,但是由於交往的方法不合適,因而經常與同伴產生矛盾衝突,遭到同伴拒絕,多次不良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不願與人交往的消極態度。

在幼兒園裡,有些教師因為自己的個性特點,缺乏與幼兒積極溝通的熱情,態度冷漠,其態度和行為也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幼兒長期處於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必然會效仿。還有的'教師對於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行為以及對於幼兒出現的交往障礙問題如何教育,不僅經驗不足,而且方法、策略不當,不能給予幼兒科學的引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