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怎麼辦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晚是“貴人語遲”,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專家表示,小寶寶到了1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說幾個簡單的詞句,如果到了兩三歲還不會開口說話,醫學上就稱為言語發育遲緩。言語遲緩的原因很多,通常影響孩子說話有兩個個方面的原因:環境因素和病理因素。

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怎麼辦

(1)環境因素

家庭中用多種方言與小孩講話,例如,孩子的父親講普通話、母親講上海話、奶奶講寧波話、保姆講四川話,那麼這個孩子學說話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家長與孩子交流過少,有些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少言寡語,忽視與孩子的言語交流,使孩子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很寂靜的環境中,沒有機會與大人講話,說話也會延遲。

特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說話也遲。由於環境因素引起的說話延遲,改善環境和加強訓練後會很快趕上正常。

(2)病理因素

從生理上講,如果孩子的聽力本身有問題或發音器官不正常,會導致無法正常發音,比如,孩子若出現舌繫帶過短、脣裂、顎裂等異常,就會出現發聲氣流走向失常和發聲協調困難,影響發音;如果孩子有聽力障礙,也會影響語言的發展。

如果孩子得了孤獨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會說話。一些疾病,如智慧發育落後、腦性癱瘓、聽力障礙、嬰兒孤獨症、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或功能失調等,可導致說話延遲,同時也存在其他相應的異常表現。輕度智慧發育落後的小兒,開始說話的年齡要比正常遲1~3年。另外,有的小兒在學走路階段(從扶走到獨走),言語的發育可能暫時性延遲,會走路後言語會很快發展起來。

不過,大多數孩子不肯說話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刺激孩子的語言感官,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避免因外部因素造成孩子語遲。其實,兒童語言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理解,二是主動說出的語言。

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語言,然後才會說話。但是,孩子並不是生下來語言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從小和狼一起長大的狼孩子,七歲時也只會嚎叫,而且語言很難再發展;從小生長在無人關注的環境中的孩子,語言能力也很貧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0-7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沒有及時的刺激和訓練,最容易產生語言障礙,影響將來的心理髮展。

在一歲以內,語言訓練應著重於主動對孩子說話,即使是1~3個月的嬰兒,也會對聲音有聽覺反應,能辯別聲音的來源,會咿呀發聲,能辨別講話人的感情等,家長不要忽略了這一時期孩子語言發展的需要,多給孩子聽豐富多彩的聲音,包括音樂、兒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等。不要給孩子限定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也不能只給孩子單調的聲音刺激。孩子最喜歡看微笑的人臉,所以,家長要多對孩子說話,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新鮮刺激。

孩子會說話以後,家長不要只滿足於教他們認字、背詩等,應注意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因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較差,雖然話多,但大多說話無條理。本體感差的孩子,動作拖拉、笨拙,大腦對聲帶、舌頭、嘴脣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維快於語言,而形成大舌頭、口齒不清、口吃等。

有些語言障礙是由於智力障礙造成的,如說話晚、發音不清、不能理解別人說話等,這就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智慧訓練和開發。兒童孤獨症造成的不說話、不與別人溝通等語言障礙,則需要特殊的心理訓練來矯正,機械地訓練孩子說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孩子的語言訓練要越早越好,家長要積極求教於心理醫生進行科學指導。

1-3歲的孩子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家長應及時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幼兒學說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家裡人要多跟他說話,並且通過遊戲儘量使他情緒愉快而發音。訓練小兒張口說話,通常採用的是發音練習法。

讓幼兒與父母面對面坐在同等高度,注意看父母的口形。如果幼兒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可把他放在腿上與你的臉很近,讓他不分心,必要時用一隻手固定他的下頜,讓他看成人說話的口形。語言本身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階神經活動形式,學會說話是個顯著進步。首先要聽懂別人的話,然後才能學會自己說話。

一般1-1.5歲的孩子會說“太陽”、“月亮”、“星星”、“小草”、“鮮花”等簡單的詞。1.5-2歲的孩子會說完整的簡單句子,如“花是紅的”、“草是綠的”、“雲是白的”。2~3歲的小孩能用簡單句表達自己的願望,如“我餓了”、“我渴了”、“我熱了”,“我要去公園”等,如反覆給他講一種簡單的故事,他可講出主要情節。

標籤:遲緩 發育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