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

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在子女教育中,心裡暗示的作用被一再強調,特別是語言暗示的力量,可能使一個小孩子積極一生,也可能因為一句話而徹底失去自信,現在分享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

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1

第一戒:不要在孩子身上貼標籤

大人有時常在言行中,會罵小孩白痴、懶的跟豬一樣等等負面的批評話語,這些負向評價的語言一次次的進入孩子的腦海中,久而久之,他會對自己產生負向的自我認知,而這樣的自我認知一旦固化這些標籤就像揮不出去的魔咒,一生一世的牽引著這個我們心愛的孩子。愛他就不要傷害他,我們怎能以此魔咒來牽引我們嘔心泣血想要撫養成人的孩子呢?

第二戒:不要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的孩子就像生長在無菌室裡的小孩,一旦走出無菌室,難免疾病連連,我們的寶貝也是一樣,過度保護,使他無法在自然的社會狀態下自我學習成長,有一天,他離開了父母的保護傘,他才發現社會怎麼是這樣?怎麼跟在父母身邊時不一樣?如此過度的保護,豈有益於我們心愛的寶貝?

第三戒:不要無端懷疑

有時,我們在一件事還未查明之前,就時常一口咬定是我們最愛的孩子乾的好事,恐嚇威脅要他承認,但是經常事後發現我們錯了,然後再以十分愛憐的姿態,想要博得孩子的諒解。而這種無端懷疑的不幸,卻幾乎是每次發生事端時一再上演的戲碼,被懷疑的孩子,他能去相信誰?

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
  

第四戒:不要嘮叨不休

你要孩子討厭一件事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對他嘮叨不休。嘮叨是精神上的疲勞轟炸,任何人都不願被人念個沒完沒了,最好的方法是改用其它方式來管教,丟棄嘮叨的舊手段,嘮叨只能把父母的情緒發洩給孩子,讓孩子也感染這些情緒,而他無處發洩,只有發展成一些適應不良的行為了。

第五戒:不要恐嚇賄賂

如果你常說:你作業再沒寫完,我就把你打死。有一天他一定會發現,他作業沒寫完,父母不可能真的把他打死;或說:你趕快把作業寫完,我就給你十元。有一天,你要他做事時,他可能就開始跟父母談條件。恐嚇只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讓他感受不到父母親情之所在;賄賂則會使得孩子變得更功利,只要有利才願做事。

第六戒:不要讓孩子揹負罪惡感

不適當的責罰,或給孩子在心理上造成罪惡感,孩子將揹著沉重的罪惡感走在人生的道路,他怎可能創造美好人生呢?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時,把事實說出來就好,不要因此而批評到其人格,多說一些中性的語言,避免替孩子製造心裡的負擔。

第七戒:不要和孩子鬥氣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愛他,為了孩子將來好而拉他拔他,有時,拉之不起,拔之不動,輕則慪氣,進而鬥氣,親子之間迷漫著一股低氣壓,相見不如不見,這真是何苦?孩子有的是時間和精力來與父母鬥氣的,穩輸的父母親,還是儘可能以諒解和同情來對待成長中的寶貝吧。

第八戒:不要拔苗助長

時下孩子在父母親輸人不輸陣的觀念下,要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也不管孩子的'成熟度,一切又要速成,讓一個剛在成長的孩子揹負太多成長的重擔,快樂的成長過程變成喘不過氣來的夢魘,拔苗又豈真能助長?不如讓孩子自然的成長吧。成長是需要時間的,父母親最重要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合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替代孩子長大。

第九戒:不要在孩子之間比較

我們對個別差異都能朗朗上口,可是我們又常常說鄰居的孩子考一百分,然後以鄰子做榜樣,也要孩子考一百分。而今而後,每件事都把孩子和別人放在一起比一較,獎優懲劣,這不是在破壞孩子的自尊麼?一旦孩子自尊心起裂痕,傷心的又是誰呢?

第十戒:不奢求,不強制,也永不放棄

對孩子,父母給予合理的期待,而不做太多的奢求,給予適當的導引而不做過分的強制,同時不管情況是如何的糟,對血脈相連的寶貝,無論如何都不能輕言放棄。教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那是父母付出了多少的愛心、耐心,經過多少成長的試煉之後,才能造就一個經國濟世的人才。

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2

一定要說的4句話:

1、“你來決定……”

如果你要讓孩子來做什麼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說這樣的話——“你來決定吧,……”給他一個清晰的認識:我自己決定了我的行為,同時對我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夥伴在家裡瘋鬧,你可以對他們說:“這樣大聲會影響到鄰居的休息,那麼你們來決定吧,是安靜一點兒呢還是到外面去玩兒?”

如果他們已經選擇出去玩兒了,但5分鐘後他們還在屋裡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著說:“你們剛才已經答應了到外面去玩兒了不是嗎?”這樣做,既可以教會孩子明白選擇就意味著承擔後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總是充當一個約束他們的壞警察的角色。你選擇了,並且對它負責,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2、“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的這種行為。”

教導和約束,對於孩子來說總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為和他這個人分開——這會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壞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時告訴他:“我為你指出什麼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為,正是出於我愛你,儘管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但是我愛你!”

這樣同樣能夠給你自己一個提醒,你的目的.是糾正和引導孩子的幼稚和無知,讓他變得更加可愛和優秀,而不是僅僅為了教訓或懲罰。同時,這也能夠使你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能保持平靜平和,而不至於表現出低質量的、起不到榜樣作用的咆哮。

3、“你要知道,不同的人會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當你的孩子又在重複那句“這不公平!”的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視他,而是要耐心地讓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事實上,每個人並不是一定都會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這種狀況下,“公平”真實的含義其實是“每個人在他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得到它”。

於是,如果你買了什麼禮物給親戚的孩子,你不要再買一份給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試想如果別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藥呢?

父母必知的“家教十戒” 第2張
  

4、“告訴我,你心裡真實的想法!”

當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時候,很可能會破口而出那些難聽的話來:“你這混蛋!”或者“我討厭你!”因為這是他們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所能想到(或者說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氣的話。但你作為父母,你需要幫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瞭解自己的情緒——究竟是什麼激怒了他,讓他感到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幫他分析整個事實。

比如在他自己暫時釐不清頭緒時,你可以給他一些幫助:“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為娜娜跟別人說了你告訴她的小祕密?”根據事實,幫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導他在這種時刻應該怎麼想,讓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處理好關係。這樣,將來在沒有家長在身邊的時候,他們也能學著剋制和緩解自己的情緒了。

一定不要說的4句話:

1、“這像是你這麼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兒。

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不合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

這時,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真正地去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並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裡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2、“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傷或者氣餒。儘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係的複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

這是錯誤的。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援他、幫助他、教導他,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裡。如果心裡並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麼說。

3、“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

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視孩子的弱點。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揚或改進,才是正確之道。

4、“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預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

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繫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