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為什麼會呀呀學語

你聽說過狼孩子的故事嗎?在印度一個山區,人們曾發現一個被狼哺養大的孩子,他從生下來就被狼叼走,生活在狼群中,因此他不會站著行走,只會爬,不會說話,只會象狼一樣嚎叫。你看,如果人一出生就不在人類社會中生活,而是生活在動物群中,竟會出現這樣奇怪現象。

孩子為什麼會呀呀學語

這個例子說明語言是在與人的交在中產生和發展的。客觀的社會環境對語言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語言為人類所特有,生理學管它叫第二訊號系統。那麼,什麼叫第一訊號系統呢?你著過馬戲團的馴獸節目嗎?就拿山羊走鋼絲來說吧,山羊本來就會在陡峭崎嶇的山路上攀登,這是山羊的一種本能,馴獸者利用這種本能,以食物為釣餌,野獸如能學會走鋼絲,就可以得到食物。食物與表演互為條件,於是就建立了第一訊號。這在生理學上又叫條件反射,第一訊號系統是動物覓食和防禦的重要手段。

人類沒有停留在第一訊號階段,他們不僅能感受周圍環境中的第一訊號,如聲、光、冷、熱、氣味等等,而且能感受並使用更為複雜的訊號。人類給世界上各種事物現象以不同的名稱,在一個詞中放進自己的思想,這就是訊號的訊號—第二訊號系統,即語言、文字。

人一出生就具備了一套完整的發音器官,孩子只會用哭來表達感情。兩、三個月時,可以發出晰呢等含糊不清的喉音,這不是真正的語言。五、六個月時,能無意識地發出爸、媽的單音詞,這不過是隨口喃喃而已,並不真正悅得它的含意。七、八個月後,經過反覆訓練,才開始懂得話的含意,如說爸爸時,他會把頭轉向爸爸。只有在這個時候,爸爸這個抽象名詞才和爸爸的具體容貌聯絡起來,也就是說第一訊號變成第二訊號。此後學會每一個詞都要經過這個過程。一歲時,孩子會把汽車叫做嘀嘀,把小狗叫做汪汪,這種形象叫法也正說明第一訊號向第二訊號的過渡。到了兩歲就會分別把不同年齡性別的人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了,還能叫出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如頭、手、眼、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聽到的語言越來越多,眼界也越來越大,語言也就愈加豐富了。

三歲以後能說明一些簡單的事情,會講解簡單的圖畫,唱短的歌謠.四、五歲能用完整的句子說出自己的願望,對周圍事物加以評論。五、六歲可以讀簡單的書,寫簡單的字。七歲以上能較好地掌握語言,對周圍事物有了初步分析能力,這個年齡就可以上學了。以上是一般孩子從呀呀學語到學會講話的規律。

標籤:呀呀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