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

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所以父母的精力就會放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過度保護,下面分享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

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1

過猶不及,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目前獨生子女所佔的比列越來越大,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應該有個度。

加拿大山區駕車旅遊,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被餵飽的熊是死熊”剛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熊被餵飽了反而是死熊呢?

同車的夥伴說: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十分好奇,從車裡扔東西給熊吃,熊嚐到了“甜頭”後,就老在路邊等食物,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餵它們食物時,有的熊就會被凍死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牌,告訴大家,把熊餵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

由此聯想到我們的家庭教育。很多為人父母者,出於對子女的過分愛護和關心,也正在把孩子當作餵飽的熊對待。

在家庭裡,母親要承擔更多教育孩子的責任,但女性的許多性格特徵卻影響了孩子的心理髮展。

例如,女性的認真和細心,反而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感覺功能和組織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賴母親,自己則丟三落四、粗心大意;女性的勤勞忍不住要對孩子的一切包辦代替,而使孩子的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極差。

女性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使孩子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女性的.敏感、緊張,對孩子身體和學習的過度關注,容易使孩子變得神經質;女性的嘮叨讓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價值觀……

很多做母親的經常犯“愛心”的錯誤,為了孩子做一切,過分照顧,過度保護。這種過分保護、過分關注的母愛,不正像把熊餵飽最終導致它死亡的施捨食品嗎?

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
  

現代心理、教育、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調查表明:家長的“過度保護”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窒息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由此培養出來的孩子依附性強,很難具有努力探索以解決問題、迎接生活挑戰的能力。

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兒童期,就會表現出許多不適應症,就如我們現在做老師、家長的常常會感覺到現在的獨生子女身上有許多毛病。

如嬌生慣養、任性,在家像條龍,在外像條蟲;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大,做事被動、消極、膽怯,表現出某些不適應年齡特徵的行為,出現心理倒退現象;適應新環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別人照顧,不會關心他人,社會責任感弱,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等。

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它要求幼兒園(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通力合作。而且,除了正面教育以外,還有必要對孩子適度適時地施加一些負面刺激。

所謂負面刺激,是指那些令人產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一般來說,對孩子實施負面刺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該碰的釘子要讓他碰。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假如家長處處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他就不會對這個世界有真正的瞭解,將來就很可能會碰大釘子。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生活條件優越,平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往往是不知所措。我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設定一些困難,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會有利於增強孩子的生活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

該受的苦累要讓他受。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否則,他就不會珍惜它、理解它,導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平時適當地給孩子實施點勞累刺激,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參加一些適當運動量的體育活動和公益勞動,不僅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們在勞動中增長智慧、體驗他人工作的辛苦,從而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該動的腦子要讓他動。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一來可以鍛鍊他們的應變能力,二來也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

該受的批評要讓他受。許多處於“眾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驕橫傲慢,他們偶爾受到批評,便會大使性子或者喪失信心。對於這樣的孩子,及時適當地進行批評教育,指出其缺點與不足,並予以適當的約束是非常必要的。雖然這些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裡是難受的,但這種心理磨難正是克服驕、嬌兩氣的良藥。

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2

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所以父母的精力就會放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過度保護。

在網劇《八角亭迷霧中》,媽媽和爸爸商量,想讓孩子去深圳讀書,沒想到爸爸強烈反對,而且覺得奶奶天天對著女兒喊死去小姑的名字,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平時的父親,也對女兒嚴格管控,不許獨自出門,不許使用手機,不許離開自己身邊,孩子的感受真的不重要嗎?應該如何尊重和聽取孩子的意見?

未成年人的感受當然應該被尊重,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尊重孩子,其實是在幫助他們適應這樣一個真實的世界,而且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懂事。

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度為害 第2張
  

懂事指的不只是聽大人話,而是明白每件事情的'原因和後果,明白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孩子,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也往往是更受歡迎的。

假如得不到尊重,那麼孩子在人際關係上,會沒有主見,習慣性地被他人意見和想法干擾,而且還會被動等著別人安排自己怎麼做。在情緒感受上,更多地會感到無助、無奈,有時候很委屈、憤怒,因為任何人都沒辦法全部為我們去承擔。

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父母的過度“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感恩和體貼父母,更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的壞毛病。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

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標籤:為害 子女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