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職場技巧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1929—1933年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1

1929年-1933年。

大蕭條(英語:Great Depression),又稱經濟大危機、經濟大恐慌,是1929年-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

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在二十一世紀,大蕭條常被立為世界經濟衰退的標杆。大蕭條從美國開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開始,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並席捲了全世界。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的國家甚至達到了33%。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實際上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下降約60%,重擊農業。

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的打擊最為沉重。有的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大多數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後得以復甦。與其他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不同經濟學派對大蕭條的根本原因解釋迥然不同。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2

二十世紀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9日的美國股災在黑色星期二開始。這一天,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在大蕭條中,當時的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大鐘。華爾街發出訊號,美國往地獄裡衝。”

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等等。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第2張
  

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燬“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

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

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但美國經濟不景氣最大且最恐怖的影響,是1933年德國納粹的勝選。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3

經濟大蕭條,指1929-1933年之間由美國發源,之後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場嚴重的、災難性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不僅導致長期而大規模的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階級關係甚至摧毀了政府結構,從而為日後法西斯的猖獗埋下了伏筆。

這場危機所導致的災難性影響,確實是令人忌憚的,但是我們今日重溫這段歷史,最重要的是究其原因,避免類似的災難再次發生,以至於得到一些深刻的啟發。

這場危機究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深刻矛盾,這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的,但其成因則是需要我們引以為戒並作為重要的教訓,其原因主要可以認定為三個關鍵詞,即生產過剩、借貸消費、股市動盪,以及一支催化劑——自由放任政策,種種矛盾蓄積起來,一觸即發,從而導致了危機的大規模爆發及蔓延。

美好的生活

20世紀20年代,美國,是一個富有生機而又自由浪漫的國家,剛剛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了極大利益並高度自信的美國,其國民的自信心也迅速膨脹起來,單論物質生活即可見一斑。高聳入雲的大樓、比比皆是的福特汽車、無線電廣播已經不再是夢想,明星在廣告牌上眉飛色舞地宣稱:“以後每個美國家庭都能擁有兩輛車。”買,成為了當時美國美國社會的總旋律,洗衣機、電冰箱、縫紉機、烤箱,一件又一件高檔耐用品進入了美國人的家門。

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第3張
  

買,買不起,怎麼辦?沒事,有分期付款,還有低息借貸,即為借。當時的美國家庭往往手中有數張信用卡,超前消費和分期付款已經成為習慣。這也是資本家願意看到的場面,自己所生產的商品銷量如此之好,而且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然資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更加大膽地放開生產,福特汽車的流水線隆隆作響,各種礦石材料大量投入,然而分期和借貸消費難以讓資本家及時獲利,怎麼辦?

還是借,這次是向銀行機構大量借貸,而銀行看到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也非常慷慨地予以借貸。再加上1929年之前美聯儲向經濟體內注入的大量貨幣,整個市場通貨膨脹明顯。但是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得到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小汽車,未來生活更加舒適優渥,就連1928年胡佛總統的演講也如此宣稱:“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不僅人民對此滿意,企業家也十分愉悅,隨著銷量的上升,企業規模也進一步擴大,生產線不斷延伸,借貸所得的成本和材料瘋狂地投入到這黑洞中,轉化出越來越多的的小汽車、家用電器等高檔耐用消費品。資料表明,1921年美國工業生產平均水平僅為67,但是1928年這個數字就已經達到了110,而1929年竟然還能上升到126的高峰,這實在是一種“繁華盛世”的景象。

無限量的擴大生產,卻無視居民最基本的真實購買力,而且缺乏一隻撥亂反正、扭轉乾坤的操控之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已然不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近乎於虛假的繁榮,甚至是一種瘋狂。

鉅額的投資

1918年末,一戰結束,歐洲等資本主義國家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影響,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並沒有因此而傷了元氣,反而大發戰爭財,取代英國成為了最大的債權國,而與此同時英鎊作為儲備貨幣地位顯然已經力不從心,世界急需一個新的經濟秩序。

美國登場了。1924年擁有44.99億美元黃金儲備,佔據了世界半數財富的美國,以投資的名義廣泛散財,一個又一個的鉅額投資遠渡重洋,發往英國、法國、德國等地。美國有信心從這些投資中獲取利益,但沒想到這正是未來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原因無他,戰後各國的經濟都處於捉襟見肘的糟糕境地,同時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了從美國進口的商品,極大地衝擊了美國的農業和製造業,而且有些國家拖欠欠款無法按期歸還,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美國的金融公司。

國外情況不容樂觀,同時國內的投資同樣遭遇了滑鐵盧。美國國內正處於經濟不平衡的情況,城鎮和農村人口比例嚴重失調。20世紀20年代美國城市人口已經佔據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而1930年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過是五分之一。如此嚴重的捨本逐末所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購買力的巨大差距,同時因為美國高度城鎮化的完成,房地產和製造業的紅利早已不在,但是在投資的刺激下卻進一步擴大生產,從而導致生產過度化。

最嚴重的是,如此鉅額的投資,給美國資本家帶來了高額的利潤,但對於掙扎在流水線上的工人來說,他們的工資並沒有得到可觀的提高,從1920到1929年,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提升了55%,但工人的每小時工資僅僅提高了百分之二,實質性的收入沒有增長,卻揹負了高額的債務。城鎮人口尚且如此,農民的生活更不好過了,資料顯示,1930年,農民的收入僅為工人的十分之一。然而這些實際情況,與美國的高額投資“並不衝突”,與美國20年代的繁榮景象“並行不悖”,這樣的言論,不知是資本家對於生產階層的安撫與欺騙,還是當時人們的自我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