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享受生活 > 穿著搭配

如何看待現代自戀流行病

“每次開啟‘朋友圈’,就看到一大波晒美顏自拍照的人,讓人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怎麼現在大家都那麼自戀啊!”白領陳小姐時常抱怨道。如今,自戀的人隨處可見,自拍只是其中一個表現,其他的“症狀”還有:遇到鏡子總要照照;大事小事都要寫成日誌放網上;無比渴望他人的讚美……

如何看待現代自戀流行病

許多人錯把“自戀”當“自信”。自信是一種建立在客觀評價上的自我相信,而自戀則是過分地自我陶醉,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古希臘神話裡的美少年那西斯,他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最後憔悴而死。近年來,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戀在中國正在流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一項涉及2.5萬人,年齡範圍為11歲到71歲的中國人自戀水平調查發現,國人普遍自戀,且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更自戀,年輕人比中老年人更自戀,有錢的比沒錢的更自戀,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自戀。研究者推測,近三十年來發生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鉅變可能是導致國人趨於自戀的推手。

具體說來,在個人層面上,每個人都會多少有一點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傾向,覺得自己比一般人更聰明、更漂亮、更優秀,這是無可厚非的。美國心理學家由此提出了自戀的自我調節模型:自戀者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希望從外界獲得儘可能多的積極反饋,以維持富麗堂皇的自我形象。文化層次高的人,往往會通過良好的言談舉止來展現自己;但一些飽受快餐文化、拜金文化影響的國人,更願意通過打扮、自拍等不需要“費腦子”的行為表現自己。

從社會的角度看,社會開放讓西方思潮湧入國內,其中就包括美國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強調自我欣賞的文化。那些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文學、音樂作品在國內備受推崇。

中國現代自戀的流行又與傳統文化有關。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童俊教授研究發現,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家庭中,瀰漫著儒家文化道德觀。“儒家人格”被一種需要依賴“天地君父”的沉重焦慮所支配,結果帶來對“自我”的不確定感。而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焦慮、對權威過份依賴的恐懼感、對讚美的無限渴求,導致了這類人要用不斷的“秀”來獲得他人的認同。

有了自戀的心理和社會根源,現代智慧手機的發達為自戀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現在人們只需開啟手機相機,按下拍照鍵,用軟體修圖,不到一分鐘就能將“美美”的自己展現給大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學家稱,手機確實使人越來越自戀。

科學家發現,自戀的人通常具有虛榮、脆弱、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關心他人、攻擊性強等缺點。如果自戀到病態程度,那就會發展成自戀型人格障礙。這種人常常因傲慢無理、嫉妒心強、人緣差而陷入工作和生活的困境。

要矯正這種毛病,首先要通過對過往行為的回憶和同他人比較中逐步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無理由地認為自己優越是一種自我欺騙。然後要從小事做起,如多幫助他人、讚美他人,來修正以自我中心的行事方式,培養互惠互利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家庭方面,父母要在教育中避免溺愛孩子、誇大孩子優點、忽視缺點,要多讓孩子自然地去呈現自己,讓他們學會面對挫折和承擔責任,才不至於長大後陷在“我很優秀,你們都不如我”的幻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