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經典語錄

孔子的語錄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語錄了吧,語錄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的特點。那什麼樣的語錄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的語錄,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的語錄

孔子的語錄1

1、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7、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8、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9、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0、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1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5、知者不感,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6、道不同,不相為謀。

17、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8、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9、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3、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2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7、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0、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孔子的語錄2

1、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子曰:"有教無類。"

3、人能巨集道,非道巨集人。

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7、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君子成人之美。

13、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1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5、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1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9、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21、"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22、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2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4、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2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7、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28、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29、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3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1、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

32、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3、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4、父母,唯其疾之憂。

35、有教無類。

36、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39、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4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42、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4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44、德不孤,必有鄰。

45、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6、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甯戚。

47、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48、不學禮,無以立。

49、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0、敏而勤學,不恥下問。

孔子的語錄3

1. 文中論述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不要強求別人)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文中強調學習要有謙虛求實,不要不懂裝懂的謙虛態度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 文中告訴我們不但要吸人之長處,還要鑑人之短告誡自己的句子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 文中強調當別人誤會或錯解自己時,我們應有的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句相類似的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現實生活中,先知為師,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8. 《論語》中強調複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 千里朋友來相會,請用孔子的話形容一下你的心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0. 只有每天從多方面來反省自己,才能取得進步,孔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1. 文中強調當自己不能透徹理解或不會表達意思時,決不教人的句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2. 文中提倡人應該有美德的句子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13. 強調做人要堅守氣節的句子是: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4. 文中提醒人們對朋友應該守信用的句子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15. 文中強調人要有責任心的句子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16. 文中提出健康的理念的句子是: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17. 文中提出正確的錢財慾望的句子是: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8.人要有一定藝術修養的句子是: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19. 文中倡導自然常態觀念,提倡親近大自然的句子: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的語錄4

1、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2、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3、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6、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9、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10、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1、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12、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13、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14、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15、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16、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17、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8、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19、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20、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2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23、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國必危亂喪亡矣。

24、其進銳者,其退速。

25、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的語錄5

1、《論語》中有許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與啟示性的語句;這些語句大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來給人以節奏明快、音韻和諧的感受,頗似後世的散文詩,以其思想的豐富深刻與表達的生動傳神、韻致的含蓄雋永而受到推崇。

2、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3、《論語》八則讀後感受是:

4、待人真誠,還要不斷反省自己。知不足,而自我改進。

5、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6、同道德品質好的人接觸,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7、第四則: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9、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1、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裡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12、這八則語錄,深刻地闡述了學與習、學與思、學與問、學與師、己與人的辯證關係,倡導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辭約義豐,精練傳神。

13、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5、第五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6、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社會的變化影響了語言的發展,社會上存在大量名實不符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和社會間的關係就突顯出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17、第一則: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18、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啊,可以讓他去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

孔子的語錄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孔子名句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孔子語錄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 孔子語錄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名言

· :“堅持正道原則,即使對國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棄正道原則;臣子事君,其實不是為了給君做事,而只是在國君之下做事,是為國為民做事,歸根結底則是為了行仁義,輔助國君推行仁政;對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厭倦之心,一律以真誠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並堅持道義;發現君子就加以舉薦,發現小人就使他遠離國君;去掉你的邪惡之心,而真誠的依據禮義與國君相處。做事需要機敏,謹言慎行,按照禮義修

養自己,並且使天下趨於禮義。這樣,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會象兄弟一樣。如果只說不做,或者行為不機敏,又不依據禮義待人,即使是住在對門恐怕也行不通。”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人能巨集道,非道巨集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名言 · 巧言令色,鮮矣仁!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名句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不遷怒,不貳過 —— 孔子名言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 孔子名句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孔子名句

·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 孔子名句

·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名言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語錄

·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 不學禮,無以立。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 孔子名句

·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過,則匆憚改。 —— 孔子名句

· 不遷怒,不二過。

·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語錄

· 聽其言而觀其行。

·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名句 ·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 禮之用,和為貴。

·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 孔子名句

·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 孔子名言

· 有教無類。

·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孔子語錄

·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 孔子語錄

·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 孔子名句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孔子的語錄7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損者三樂:樂驕東,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7、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子罕)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1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3、當仁不讓於師。

14、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微子)

1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孔子的語錄8

今天,我開始背誦古詩文,每背一篇我就會把讀後感寫在部落格裡。今天我背誦的是《孔子語錄》。文章只有6句話,卻每句都有一個道理在裡面。

溫故而知新,保持謙和的心態,即學習又要思考,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別人學習:善從之,不善改之……這些道理好象很深奧,但又和我們國小生密切相關。

“按時溫習,共同討論,保持謙和”這應該是和我們最貼切的話了。老師為什麼要提醒我們:“這個知識會了嗎?回家多看一看。”?因為我們必須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記憶才能學會新的知識。但老師總不能什麼都提醒你,更多需要你自己去提醒自己:“這個知識我會了嗎?要不要再看一看?”有時複習卻是很枯燥,但是在老師問問題時,在考試時,你複習到別人沒有複習到的知識,從而得到的表揚、高分是不是令人愉快?不要把學習看作負擔,想想結果,還是很令人喜悅的。記不記得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小組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記不記得課間時總會有幾個同學為一個問題在激烈的討論。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自學是重要的,但是共同學習也是必要的。有時自己遇到的問題不一定自己能解開,通過別人一點撥,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有一天在老師留完作業後有同學給你打電話,請教你一些題。這說明你在班上應該成績不錯了。但是這時你一定要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他相信你才打電話找你問作業,切莫辜負了他對你的信任。再說,你能講得明白說明你把這個知識弄懂了。聽的同學會了,你也檢查了自己一次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個道理連起來便是:先自己複習老師講的,然後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就和同學討論。等同學來問自己時就在檢查自己會了沒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大家一定都記得這句話,但是他後邊也說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明可不能幹什麼都和別人學,學別人的優點,別人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真正對自己有好處。有時老師批評一個同學做錯了事,他會很不服氣的說:“XXX也做了,我才做的。”這是我便想起了這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你想想,他做的事是對是不對,他做了有什麼後果,我做了又有什麼後果,才決定是學還是不學,這樣不就好了嗎。比如有人在教室裡踢球,你想:他踢球會撞到人,會被老師批評,我做了也會被批評,還是不在教室踢球了。這樣又可以免了老師一頓罵。

我認為這則《孔子語錄》對我們很有幫助,有空你也來讀讀。

孔子的語錄9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的語錄10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論語》

2、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孔子

3、第二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每個同學都要給自己定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一個偉大的人生理想。如果你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每天庸庸碌碌,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

4、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孔子《禮記學記》

6、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7、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孔子

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9、孔子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10、時間過得真快啊,眼看六一兒童節就要來臨咯,在我們歡慶歡呼過後,大學聯考又要來臨了!於是乎我忍不住感慨一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慨完之後我又感嘆這個句子是多麼的華麗,可恨的是它被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給我先用掉了!哼哼!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12、蜂採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3、後之人不及孔子顔子逺矣,而常嘆仕宦不達,何愚之甚。

14、(作者簡介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1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16、解釋孔子從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行學,規範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17、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

18、愛國心再和敵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來-只有這樣的愛國心才能導向勝利。奧斯特洛夫斯基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2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2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論語》

23、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4、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25、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孔子

26、孔子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27、春秋戰國時期,是“王道”向“霸道”轉變的時期,此時的“想象力”已經開始顯露出專業化的趨勢。“老莊”這樣一些具有高度想象力的世外高人,已經完全脫離國家權力體系。只有孔子試圖介入權力體系,但他以放棄“想象力”為代價(他的語錄乾巴巴的,都是一些老人的經驗之談,一點想象力也沒有)。——張檸

28、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孔子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子

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

31、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3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3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孔子曾說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信用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資產。

34、益者友,損者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3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論語》

36、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論語》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8、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3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40、一個人如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麵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領袖。

41、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孔子

42、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

43、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

44、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孔子

45、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

46、孔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4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4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49、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50、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孔子

孔子的語錄11

1、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2、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3、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9、放於利而行,多怨。

1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1、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2、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4、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1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7、過,則匆憚改。

18、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19、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22、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23、巧言亂德。

24、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5、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8、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9、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30、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3、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3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5、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7、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3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9、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1、聽其言而觀其行。

42、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3、不學禮,無以立。

44、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45、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46、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8、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51、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3、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54、禮之用,和為貴。

5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56、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57、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8、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5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0、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61、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6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3、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6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5、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6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的語錄12

既然有教無類,那麼學生的層次肯定有諸多差異,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教育不是買菜,要挑挑揀揀,而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啟蒙。

一個孩子孝順仁厚,誠懇誠信,愛護別人,做到這些才能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人品是一個人立身的根基,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

每個人其實出生的時候都差不多,但是因為後天的教育所以才變得不同。

老師為人師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堅守正道,才能火盡薪傳,只有這樣才能把文化和文明傳承下去。

春秋時期陽虎弄權,孔子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孔子《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那麼就比較難了。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論語》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出自:孔子《論語》

第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出自:孔子《論語》

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個人學習並且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無論貧富地位職業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上)

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論語》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孔子《論語》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出自:孔子《大學》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出自:孔子《大學》

一個人交往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出自:孔子《論語》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出自:孔子《論語》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古人云:“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論語》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學生努力鑽研,陷入困境的時候,老師再出手幫他,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捋須笑答:“周遊列國,講學傳道。”

學以致用

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真正好學的人,不會在意飲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謹慎說話,有錯誤就儘快改正。

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髮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孔子《論語》

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學習和教學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足夠的能力誨人不倦。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學習中收穫快樂,才能讓孩子不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早上明白明白了仁義之道,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一起來體會其中的智慧人生。

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放棄大富大貴的想法,淡泊名利,授業傳道。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說:“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諡為‘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有學識的人不如喜歡求學的人,求學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

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資質,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

孔子自己周遊列國,曾被敵人圍困。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教育不是一個謀利的行業,教師也不是一個可以大富大貴的職業。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現在《論語·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句。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今天是教師節,讓我們重溫孔子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他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還創立了非常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許多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學習吸收。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面對學生,也是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

人品永遠大於能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邏輯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慮得長遠。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同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孔子《論語》

一個頑童問:“你們有什麼要事呀?”

現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是我們“因材施教”的程度還不夠。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亂軍之中,幾乎餓死,孔子卻也不遠改變他的志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孔子《論語》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出自:孔子《中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麼人和人之間沒有太大區別。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譯:孔子說:“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麼難呢?”)

顏回對飲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學習耕作樂在其中。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論語》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沒辦法,只能去回禮,卻特意挑了一個他不在家的日子,避開和陽虎的交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安貧樂道

好的老師,都懂得教學相長,好的老師一般都是飽學之士。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小時前·文化領域創作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禮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第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仁”是《論語》中孔子的核心思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講學,見前面有兩個頑童坐在路中間頑耍,子貢趕緊停住車,大聲嚷道:“你這兩個頑童快讓路,這是孔夫子的車!”孔子連忙喝住子貢,下車對頑童客客氣氣地說:“我們有要事在身,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

君子修省,不和品行不佳的人一起共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中國歷史上地位極高。

禮之用,和為貴。--出自:孔子《論語》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仲由行事勇氣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過剛勇。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只是知道卻不行動,那麼就等於不知道。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出自:孔子《中庸》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不擔心,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論語》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另一個頑童介面說:“那你這個老先生一定有套本事和才學了?”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學習不僅要思考,還要懂得應用,只有學會了應用實踐,一個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孔子說:“人不但要學習,而且對於學的東西還要經常地溫習,如此掌握之後,心裡不是很高興麼?自己的學問長進了,有來自遠方的朋友來向自己請教,自己心裡不是很快活麼?別人不瞭解自己的學問,自己並不惱怒,德行修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不也就可以稱得起君子了麼?

孔子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佳作,比如以下幾句:

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可以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

一個人只有不甚在意外在的浮華,才能專注內心的安寧。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不許學生沉溺遊戲,自己首先不能帶頭打遊戲。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書呆子,而是培養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對社會對自己有益的人。

“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反映了孔子一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養,且高置於生死之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孔子《論語》

《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力再強,人品不好也是沒用的。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論語·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須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說教。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論語》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出自:孔子《中庸》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教導我們:

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論語》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出自:孔子《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子曰:“有教無類。”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寓教於樂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裡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於接受知識。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習之,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加以改進。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堅守自己的本分,不斷修煉自己的品德。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許多經典句子,

好的老師都懂得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一個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時機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鴨式”“滿堂灌”。

不管你是誰,只要有一條幹肉拜師,我都會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誨他。

有教無類。--出自:孔子《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衛靈公》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人品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能力卻永遠彌補不了人品上的缺陷。

孔子認為: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要激勵他勇敢去做;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同上)

要求學生多讀書,自己必然先要多讀書。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領悟,一個人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要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開導,授人以漁,才能舉一反三。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孔子說:“滿口說的都是討人喜歡的話,滿臉都是逗人喜愛的神色,這樣的人其實缺少仁德。”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一個人想要為師,必然要樹起老師的榜樣。

但是陽虎卻屢次來拜訪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禮物就跑了。

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三次拜訪老子請教,反覆研讀《易經》,穿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語錄13

1、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3、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9、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3、寢不屍,居不容。

14、過猶不及。

15、克己復禮,為仁。

16、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8、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9、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1、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2、剛、毅、木訥,近仁。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5、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6、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2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9、見得思義。

3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3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4、巧言令色,鮮矣仁!

3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36、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40、朝聞道,夕死可矣。

4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2、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4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4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的語錄14

1、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3、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4、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7、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1、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2、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3、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4、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1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7、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18、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與友攜手同行,不亦有緣乎?有信自手機來,不亦溫馨乎?簡訊至而朋友不回,不亦悲哉乎?孔子誕辰日,祝你:不亦樂乎!

1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22、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2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4、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5、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

26、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27、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2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0、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31、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3、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3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37、道不同,不相為謀。

38、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9、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40、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41、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2、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4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4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5、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46、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的語錄15

1、“有教無類”——“我教你做人的時候不管你是誰”

2、“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想打的誰都別想動”

3、“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了,就安葬在這裡吧”

4、“君子不器”——“真正的戰士是不屑於用武器殺死對方的”

5、“吾未見剛者”——“我還從沒有見到過身體剛強到我打不壞的”

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上門來陪練,豈能不開心”

7、“朝聞道,夕可死矣”——“早上打聽到了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

8、“不學禮,無以立”——“不學會禮儀來尊重我,我就打到你無法站立”

9、“見賢思齊焉”——“見到自己的72賢人,想起以前暴打齊國國君的往事”

10、“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動手就需要下重手,否則無法樹立威信”

11、“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想說話,使用怪力把提問的人打到神志不清”

12、“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已經被我打的沒有以後了”

13、“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只要其中有一個我,戰力相當於一個師!”

1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需要經常活動活動,即使是打同一人,也能每次有新的體會,能夠一個人當一個師用”

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學我的武功不學我的思想就會迷惘,你學我的思想不學我的武功就會被人打死”

1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個人才配讓我站起來打,要是四十個人,我衝上去打一點也不猶豫,要是五十個人,會被我打得以為他們遇到了他們的天命,要六十個人在我耳邊說好話,才能讓我消氣,要是七十個人圍攻我,我就能隨心所欲的亂殺了“

標籤:語錄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