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古代吃不吃蝗蟲

不吃。

古代吃不吃蝗蟲1

據史書記載,當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曾經吃過蝗蟲,而且吃完之後也沒有發生任何事情,這其實就說明了蝗蟲是沒有任何副作用,那百姓為什麼不吃蝗蟲呢?

一、天災迷信:古時認為天人感應,蝗災是上天對皇帝的警示,要讓皇帝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錯誤,是儒家控制皇權的一種手段。所以古代人迷信地認為蝗蟲是天災,是無法人力的抗拒的',更不敢說吃了。

古代吃不吃蝗蟲

二、捕捉工具:蝗蟲飛起來鋪天蓋地,好像龍泉風,古代沒有什麼好的捕捉工具網兜之類的,根本無法有效率地捕捉。你用手抓的話,根本無濟於事,沒有好的工具,古代人無法有效地消滅飛行動物。

三、食用方法:古代人沒有好的廉價的食用方法,認為是天災根本不敢吃,所以生吃先排除,水煮著吃也不敢,味道不好,燒烤的話直接燒焦了。現代人的吃法是炸著吃,問題古代沒有什麼植物油跟你烹飪用啊,古代油類一是做照明,二是做燒火(作戰),三是動物油脂肪食用了,誰沒事給你油炸蝗蟲?那是浪費油啊!

所以,以上種種,導致古代人不會把食用蝗蟲作為食物,而且餓到吃樹皮的時候,一般也不是蝗蟲的季節,或者是蝗蟲過境以後沒得吃了,只能去是樹皮!

古代吃不吃蝗蟲2

大家在上生物課的時候肯定有過這樣的教學經驗,如果我們只吃素食的話,也就是隻吃米麵糧食,可以養活很多很多的人。但是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度提升,老百姓們對自己日常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多方所求,就會發現只吃米麵糧食,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正常需求了。

往往人們會吃一些動物,那麼我們吃的這些動物又吃什麼呢?這些動物吃的是米麵糧食,而能量一旦經過這樣的傳遞之後,就會發現,原本能夠養活100個人的糧食,可能到最後變成動物的肉然後再讓人吃掉,就只能養活10個人甚至更少的人了。

這就是大自然的能量傳遞定律,常規情況下不會產生能量傳遞高於10%的物種,除非基因突變或者極其特殊情況,這樣的話我們用來解釋蝗災就更容易理解了。一旦蝗災發生,往往就意味著我們之前的時候100斤糧食夠10個老百姓吃,而現在糧食都被蝗蟲吃了,我們再吃蝗蟲可能就只能夠1個人吃了。

可是一個人真的能吃飽嗎?當然不能,因為這些蝗蟲大部分都飛走了,想要抓住它們,需要耗費更多的體力。這樣折騰來折騰去,原本能讓很多人吃飽飯的糧食,最終也就變成了飛跑的蝗蟲,根本沒有進老百姓的肚子裡面。

古代吃不吃蝗蟲 第2張

蝗蟲的捕捉和儲存是個麻煩事

我們捕捉蝗蟲,然後在關鍵時刻把蝗蟲吃掉,當然能夠填飽肚子。到現在為止,一些地區或者大家小時候也都多多少少炸過蝗蟲。當然,不建議大家去吃炸蝗蟲,畢竟有營養的物質多了去了,幹嘛非得跟蝗蟲過不去呢?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如果老百姓逮捕蝗蟲的時候,一共收集了100筐的蝗蟲,把這些蝗蟲堆在一個地方能長久儲存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古代的時候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把蝗蟲放在一個地方放不了多久,恐怕就全都爛透了。

既然全都爛透了,那還能吃嗎?也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提前儲存好蝗蟲,但是不久之後就腐敗了,根本就不能吃。而蝗蟲吃掉了原本可以長久儲存的糧食,照這樣算下來的話,就相當於是一個車軲轆,車軲轆轉過來我們沒有了糧食,也沒有了蝗蟲,最後只能餓肚子。

古代的資訊不暢,往往會耽誤大事

我們再來說最最重要的一點因素,其實絕大多數的天災往往都會有人禍參與其中。沒錯,蝗蟲也是這個樣子,大家要知道一個地方發生問題之後,如果把這個問題馬上傳遞的話,現階段好像能夠用0.01秒的時間就能夠傳遞過來。

發簡訊,拍張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沒有手機電話,也沒有高等級的通訊設施,那麼只能夠通過快馬傳遞,而一個人帶著指令從南方地區傳遞到北方可能需要3~5天,我們按照最短時間三天來算,這一來一回可能就需要6天。如果有一個人說話說的不清不楚,然後皇帝那邊給的命令也是不清不楚,再一來一回可能就半個月過去了。

我們按照最短時間6天來算,6天的時間足以發生很多事情了,常規情況下2~3天不吃飯就會餓瘋,然後就會有極其可怕的事情發生,就更不用說6天了。

所以一旦超過一段時間沒有糧食,而這個時間段內容引發了極大的.恐慌之後,就會引發極其可怕的事情,而這一部分事情哪怕朝廷都無法預估。

資訊傳遞不暢,往往導致更深層次悲劇發生

其實古代不單單是資訊傳遞不暢,多方運輸的傳遞都不暢,這也是為什麼隋唐時期皇帝拼了老命也要把京杭大運河給鑿開,後期的時候水路要遠超過陸路在當朝者心中的地位。原因很簡單,因為水路能夠利用合理優勢,極大的減少運輸之間的時間差。

當然這個極大的減少運輸時間差,並不能夠絕對意義減少時間差,只能在原有基礎之上相對減少而已。正因也正因為如此,增添了很多煩惱,舉個簡單例子,如果皇帝準備把相鄰省份的糧食運到這個省份裡去,那需要多長時間呢?

糧食的排程,古代是以月來計算的,比如大軍打仗之前,可能提前10個月要準備糧食,那古代的時候糧食緊急排程,最起碼也是一個月或者半個月。我們按照最簡單的資料,半個月以及前面的居中排程等等合在一起整30天。也就是說30天之後把這些糧食運送到受災之地,那麼這30天的時間裡面發生了什麼,誰敢保證?誰又能夠保證?

歷史啟示錄

相對而言,蝗災並不是最嚴重的災難,一旦發生瘟疫,一旦發生洪災或者發生戰爭,對古代老百姓來說更是極其可怕的災難。因為洪災之後就極有可能形成瘟疫,而古代一旦發生了瘟疫,在沒有足夠多的優秀大夫的背景下,老百姓們好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死去。

而古代一旦發生戰爭,那動輒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老百姓們更是遭殃萬分,相對而言,蝗災好像只是小打小鬧,可即便是個小打小鬧,也給老百姓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不便。

古代吃不吃蝗蟲3

迷信思想:認為是老天爺的懲罰

我國古代,因為迷信非常相信天道輪迴,因果迴圈,如果發生天災人禍就求神拜佛。比如發生了水災旱災,就會到龍王廟祭祀龍王爺,或者請神甚至以人祭祀。

面對蝗蟲的時候,還稱之為“蝗神”。蝗災導致農民顆粒無收,百姓們就會潛意識認為是不是平時哪裡惹怒了蝗神,才會有這麼多的蝗蟲被派來懲罰人類,當發生蝗災時,人們會在田間設案給“蝗神”磕頭上香,祈求“蝗神”能給百姓留條活路。還有的地方還建立了“蝗神廟”來祈求原諒。

因為覺得蝗蟲是蝗神的使者,心中充滿敬畏,自然而然就不敢吃了。

還有不少人覺得蝗蟲是魚蝦互相演變來的;

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

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古代吃不吃蝗蟲 第3張

古代環境因素:觀念與捕捉技術落後

古代治理蝗災的相關技術的落後,對於蝗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旱災後就爆發蝗災是常見的“規律”,其實歷史上多次發生蝗災,僅僅是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有史記載的蝗災就有796次,幾乎每三年就發生一次。

面對觀念封建的百姓,為了鼓勵他們捕捉蝗蟲,朝廷也是煞費苦心:

唐太宗時期,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蝗災。唐太宗不但下令開倉救災,還抓了幾隻蝗蟲,在大臣面前吃了,說:“賑災糧食不夠,就讓這些蝗蟲吃我的心吧,別去吃糧食了。”

影視中的唐太宗憂心蝗災

此話一出,深得民心,大家也踴躍對付蝗災。可惜的是,繁殖能力極強的蝗蟲,形成了龐大數量的時候,人們也會產生恐懼心理。躲起來都來不及哪還敢去捕殺蝗蟲?再加上蝗蟲過境速度很快,古代生產力還差,完全沒有足夠工具和時間去捕蝗蟲。

蝗災過後還有瘟疫隨之而來:在水裡淹死的蝗蟲會大面積汙染水源,瘟疫由此產生;而嚴重的蝗災還會導致很多難民逃亡,同樣加快了瘟疫的傳播......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蝗災一旦發生,數百公里範圍內的莊稼被啃食一空,受災人數難以想象。就算捕食蝗蟲,也只能維持很短時間,靠吃蝗蟲是無法度過饑荒之年的。

烹飪技術不到位,口感不佳曾有位大廚專門研究過蝗蟲的`菜譜,羅列了十道蝗蟲菜,還起了高雅的名字:天雞蝦排、滬上醉螞蚱、香辣螞蚱……儘管名字很好聽,但是味道一般人接受不了。

由於對未知事物懷著敬畏之心,古人一般不敢嘗試新東西。而且,蝗蟲的翅膀味道聞了令人難以下嚥,肉少質輕,實在是沒人願意花心思去烹飪成美味。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在面對蝗災咱們也不用慌張了。什麼藥劑噴殺、培育蝗蟲天敵等等,但是目前我們人類也該反思,為什麼現在的天災越來越多?如果用老一輩迷信的說法“上天的懲罰”那是這種懲罰似乎很合理,因為我們沒有注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也算是一種“因果迴圈”。

標籤:蝗蟲 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