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心理小知識科普

心理小知識科普,如今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所重視,心理小知識的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心理小知識科普。

心理小知識科普1

心理煩惱

心理煩惱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導致出現暫時的情緒煩惱,但是自己可以識別、調節,身邊人可能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完全能夠理解並提供有效幫助。

一般不會持續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種超出正常的情緒煩惱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等等,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就不會出現情緒煩惱。這種明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煩惱治療效果好,損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週以內緩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續的.心理問題,這種型別是心理諮詢的最佳選擇,一般不使用藥物治療,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當然如果當事人有良好的社會支援系統,不一定需要專業幫助。

心理小知識科普
  

一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區域性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於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也許不會馬上出問題,但以後仍然可能出現。在區域性輕度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中樞神經系統或許功能性異常、治療效果較好,損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內緩解,也有可能長期遺留少許症狀,這種型別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藥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現持久的、較大範圍的情緒障礙,自己可以識別但是無法擺脫,因此主動求助,普通人難以提供幫助,一般需要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經常可以發現異樣但是難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處境下不會出現類似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當事人也會出現情緒煩惱。部分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一般不影響其他人,有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障礙,治療效果尚可,部分損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較輕,這種型別可以叫神經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出現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心理過程的障礙,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影響嚴重、廣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無法識別和調節,也拒絕治療,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並且會影響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識別這種異常,但是非專業的幫助可能無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會學、心理學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遺傳變異、神經生化以及腦結構異常等關係密切。在社會干預下治療效果尚可,損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長期治療和社會監護,藥物治療是主要的,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援在康復期是有效的,這種型別一般叫精神病。

心理小知識科普2

1、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種心理與行為異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即能夠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動減少問題行為和解決心理困擾。

2、心理健康“灰色區”示意圖

如果將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域。我們絕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處在中間的灰色區域,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

3、心理健康的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心理小知識科普 第2張
  

4、關於心理的糾正

(1.做心理諮詢的人不等於有精神疾病

(2.心理諮詢不是無所不能

(3.心理治療不等於“催眠術”。催眠術是一種治療技術,適合特定的症狀,人群中約有15%的人並不適用。

(4.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例如心理問題,焦慮症、恐懼症等神經症,以及急性精神分裂症等都可以治癒

(5.心理學不是騙人的東西,它有賴於求助者的主動意願和積極參與,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5、什麼時候你需要心理諮詢

當你覺得自己心理的負面情緒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或者你心中的負面情緒已經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了,這時,你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了。

什麼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個體的心理的活動處於正常狀態下,那認識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與發展需要。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判斷個體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標準:

1、心理活動與環境的協調性

個體的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故應該和環境保持一致性和協調性,如果這種一致性和協調性遭到破壞,如對客觀世界的歪曲或虛構,均提示異常心理可能發生。

2、心理活動內部協調性

個體心理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應是協調一致的,心理活動與行為也應協調一致,這種統一的心理活動保證了個體具有良好的社會功能,並能進行有效的活動。如果個體的心理活動出現內部相互不協調,甚至出現分裂,即意味著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心理活動的穩定性

個體心理活動是遺傳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心理髮展及其表現有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和內在穩定性,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均有著內在和必然的聯絡,隨著個體的發展,心理活動的變化是穩定和有規律的,突然的、不符合規律的變化均預示著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

(三)心理問題的診斷

當出現心理不健康時,通常從以下方面綜合判斷心理是否出了問題:

1、與大多數人是否一樣

心理專業人員一般會以生活中人們的普遍情況作為依據,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否存在異常。例如,一個人在接受心理測試後被告知焦慮水平過高,那意味著他比與他年齡相當,生活環境相似的大多數人在這項測試上所得的分數更高。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就意味著心理的健康、正常。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2、社會規範是否接納

一般來說,異常行為大多是為社會規範所不接納的,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了偏離社會規範的行為,則可推斷其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試想你漫步在公園中,看到在公園的草坪上,一個青年女子衣著豔麗,在旁若無人的又跳又唱。面對此情景,你會想到什麼呢?或許,你會在心理默:她心理是否有問題?可如果她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你還會認為她的心理有問題嗎?

不過,運用社會規範這一標準來判斷人的心理健康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社會規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習俗準則,在每種文化之中,社會規範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例如,倒退30年,男生戴項鍊或許會被看作“另類”,但是今天,人們已經見怪不怪啦!要注意的第二點是,違背社會規範的行為並不一定都意味著異常或不健康。

3、個人的生活適應如何

可通過一個人目前的生活適應狀況推斷其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如,一個剛剛經歷母親去世的人,可能表現出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脆弱易哭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之後他又恢復以前的狀態,我們就認為很正常:但如果他遲遲不能從失去母親的痛苦中走出來,長期失眠,那可能他的問題已不是普通的困擾,而發展成為難以通過自我調適解決的心理障礙了。

4、個人的主觀感受如何

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其主觀感受如何?——焦慮、憂鬱、痛苦、失落、煩躁、恐懼……大概你能想到的詞語都是消極負面的吧?是啊,為心理問題所困擾時,誰的內心世界不是陰沉沉、灰濛濛的呢?所以,瞭解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出現問題的重要依據。

不過,這一判斷標準也不是萬能的。許多重度的精神病患者,雖然其心理出現了嚴重問題,但他本人並不感到痛苦。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對於躁狂症患者來說,每天都可謂是過節般的快樂。

當然,判斷心理問題的任何一個標準都不是絕對的,必須綜合考慮。正常與異常,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也是相對的,其間無明確的分界線。

標籤: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