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蒙臺梭利是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教養的?

蒙臺梭利認為,只有孩子成為自己的評價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為什麼很多父母或老人總是喋喋不休地跟在孩子後面糾正他的“小錯誤”?

蒙臺梭利是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教養的?

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就不稱職,就是對孩子的放縱,但結果卻常常不像他們預期那樣,他們越是這樣孩子越是不“聽話”。

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來了一位年輕老師,面對混亂的局面,她想辦法讓孩子保持次序和安靜,但卻沒有做到。

蒙臺梭利告訴她,開始時混亂是必然的,實在不行,她不要做任何事,只是看著孩子。然而,她卻認為這樣她不如辭職,因為她認為自己不稱職。

顯然,對於父母、老人或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想法:必須不斷制止兒童的“錯誤行為”,才是稱職的。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下面情況,你又如何做?

幼兒園裡,一個小女孩把小夥伴召集在身邊,她站在他們中間開始一邊講話,一邊打手勢,老師制止了她,其實她正在扮演別人老師的角色。

一個平時很調皮的小男孩,有一天,他非常小心地搬動桌子,但被老師要求站著別動,因為他弄出了太大的噪音,其實這一次他想好好表現。

當老師把用過的教具放回到盒子裡,一個孩子就會走近,拿起這個教具,想模仿老師,但老師讓他乖乖呆在座位上,其實孩子想表達他希望成為有益的人的慾望。

有一天,一群孩子又說又笑圍在一個玩具周圍,一個男孩想看看他們在幹什麼,可太小了,費了很勁也沒有擠進去,當他準備藉助椅子時,老師將他抱起,讓他能看到裡面的情況,但這樣的做法卻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克服困難的機會。

在蒙臺梭利眼裡,孩子們的這些行為都是被允許的,而且老師不應該去制止和干涉他們。

但有些行為卻是不允許的,比如,有的孩子把腳放在桌子上,把手指塞進鼻孔裡,去推搡其他小夥伴,等等,這些行為是絕對要阻止的,然而有些父母或老師卻對這些不良行為視而不見。

蒙臺梭利認為,為了能夠遵守紀律,孩子學會的第一思想就是能辨別好與壞,而教員的職責就是觀察孩子們有沒有混淆好與不好、壞與不壞。

她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積極的紀律、工作的紀律和有益的紀律,而不是一個不動的、被動的和順從的紀律。

在她看來,所有孩子在教室裡走來走去,做一些有益的、充滿智力的自覺活動,沒有任何的粗魯行為,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紀律的。

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遵守紀律,就應該先觀察孩子,告訴他們粗魯、不道德的行為是要絕對被禁止,而不是整日嘮嘮叨叨地讓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意願行事,這樣只會限制他們的自由發展,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標籤:蒙臺梭 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