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家長什麼樣的“愛”孩子可以接受?

從孩子懂事的時候開始,親子之間就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你最喜歡媽媽怎麼愛你呀?”“你什麼時候感覺媽媽最愛你呢?”“你覺得媽媽怎麼做才是愛你的呢?”甚至問:“你們同學的媽媽都怎麼愛他啊?你覺得呢?”

家長什麼樣的“愛”孩子可以接受?

這些問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夠因此展開對話和討論,並且進一步瞭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往往一個半大孩子的回答會讓我們驚訝得思考好久,也讓我們在他們的童言童語中,知道我們的愛是否已經順利地被接收、被悅納,並且足以織成安全而密實的保護網去護衛他們。

我和兒子之間的“媽媽摸摸手”,就是一種經過我們兩個討論之後達成協議的表達方式。初長成男孩的他,不允許我在公眾場合用親暱摟抱表露愛意(9歲的他說,這樣會很肉麻和幼稚),但是允許我用摸摸手的方式,很“成熟”地傳遞我的關心和愛。而他,除了欣然接受之外,也能夠明白媽媽會尊重他的價值觀,而且在不給他難堪和壓力的情況下,滿足他對親情的需求。

因此,這個“媽媽摸摸手”就從他9歲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我們之間心照不宣的“愛的表達”了。

“愛”是精神上的溫暖,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舒適

很多社會學家對中國獨生子女的情商充滿了擔憂,大家都很擔心獨生子女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會變得不堪一擊。事實也證明這些社會學家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確實有許多孩子已經表現出無法承受挫折的情緒症狀。這些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在愛的氛圍下成長所該有的自信,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擾。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這個問題也許就出在不盡完整的愛的表達上。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讀高中,書念得很好,心氣也很高。我這位朋友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媽媽,她包辦了女兒生活上的所有事務。夏天,女兒窗前讀書時,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備涼水;冬天,女兒燈下讀書時,她準備洗腳水、衝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兒身上,以女兒的喜為喜,以女兒的憂為憂。

但是,她很少放鬆下來和女兒說話,她給了女兒媽媽可以給的所有照顧,也做了媽媽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卻忽略了女兒可能還需要另外一件更能來自媽媽的東西――溫柔體己的話語和溫暖寬廣的胸懷。

女兒競選班幹部失敗時,她沒有摟著女兒輕聲安慰,而是像領導一般,幫助女兒檢討失敗的原因,找出下次改進的方法。她說:“沒關係,我們繼續努力,下次再來。這次沒做好的,我們下次改進。”這些話看似完全正確,也確實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態度,但對因競選失敗而心靈受創的女兒來說,此刻最需要的,只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和溫柔的話語,能讓她好好地哭一場、療一療傷。至於下次要不要選,這次有沒有錯誤,則是擦乾眼淚之後,才要嚴肅以對的事。(有關如何迴應孩子心靈的受創,我在《學會聊天》一節中有詳細的闡述。)

必須承認,這個現象確實是現在許多父母的通病。由於進入好大學的途徑越來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面對孩子將來勢必投身其中的嚴酷競爭,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腦子裡、心眼裡滿滿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競爭力”的念想,因此就漸漸忽略了作為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另一項責任――無條件的愛與包容。

可嘆的是,這個偏頗,會讓孩子誤以為爸爸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是和他的成績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愛。如果連續幾次他真的沒有考好,或下次又沒有如願當選班幹部,他可能就會因孤獨而先放棄自己,因為反正爸爸媽媽已經不會再愛他了。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長期缺乏柔軟潤澤的環境中長大,也會形成缺乏溫柔、過度防衛、一味討好取悅別人和不夠自信的人格特質。

愛是積極的動力,而不是消極的阻礙

在商場裡、遊樂園裡、街心公園裡,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牆面,媽媽大喊:“別摸,有細菌!”孩子爬上欄杆,媽媽大喊:“快下來,別磕著了!”

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媽媽大喊:“站起來,髒!”於是孩子體會不到物體表面觸覺的不同,鍛鍊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發展,觀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歷程,只因為我們太愛孩子,太害怕他受傷害,所以我們用愛圈住了他可能的發展,也用愛阻礙了需要他獨立去完成的探索。

我們在兒子10歲時就送他去英國念寄宿學校。因為這件事,我和先生不斷地被熟悉與不熟悉的朋友質疑,我們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是:“你們為什麼這麼狠心,孩子才這麼小,就把他一個人放在國外!”言外之意,我們倆是一對極不愛孩子、極不負任的殘忍父母。

最初,我們還會為自己的愛作辯護,但慢慢地,我們不再說話,只是用微笑面對質疑,因為我們心裡明白,我們選擇了一種讓自己寂寞,卻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方式來愛他,而他,也因為心裡滿載著父母的愛和信任,展翅高飛,成為今天如此優秀的年輕人。

當然,我並不是鼓吹所有的父母都因為愛而把孩子送到遠方,這畢竟牽涉到複雜的現實條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質。但我想強調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飽滿的愛,卻成為令孩子喘不過氣的桎梏,或成為阻礙孩子前進的繩索。好幾次,在面對焦慮的媽媽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時,我會小心地問:是他不願意獨立,還是你不願意放手讓他獨立?

別用愛來合理化我們的一切行為

不止一次,我在學校的輔導室裡聽見媽媽啜泣著對孩子說:“媽媽是因為愛你才這麼做的呀!”“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啊!”“媽媽為了你什麼苦都能吃!”而我看著孩子木然的臉,知道他心裡正在吶喊:“別為我了,媽媽!求求你放過我,我受不了啦!”

就像一對戀人之間的愛怨情仇一樣,許多戀人會用“因為我太愛你了”的大帽子來控制對方,並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許多非理性行為。例如:因為我太愛他了,所以需要時時刻刻都能看見他;因為我太愛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別人和她說話。而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也像對戀人一樣,變得佔有慾十分強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戀人可以因為被愛窒息而拂袖離去,孩子卻不能在被愛窒息之後,拂袖離開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媽媽――的愛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孩子,只有選擇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靈城堡裡,短暫地喘上一口氣。

那麼,什麼樣的愛會讓孩子窒息呢?

1.以愛之名,行佔有之實

孩子在書房看書,媽媽每隔15分鐘進來一次,一會兒給他弄弄被子,一會兒為他試試額頭溫度,一會兒端來熱水,一會兒給他披上外衣。在媽媽的眼裡,這是母親照顧孩子,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對孩子來說,這卻是不斷地被幹擾、被侵犯,尤其是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媽媽進屋來東翻西翻,是對他隱私的侵害。雖然我不完全同意他們的看法,卻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

2.以愛之名,行要挾之實

孩子在書桌前看書,媽媽趴在地上擦地,一會兒捶捶腰,一會兒嘆口氣。孩子請媽媽休息一會兒,別再擦地了。媽媽說:沒事兒,只要你好好唸書,媽媽怎麼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這話讓孩子的壓力有多大嗎?媽媽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嘴裡卻一直唸叨,只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她就滿足了。你說,這孩子還能喘氣嗎?

3.以愛之名,行霸道之實

“媽媽不讓你去,都是為了你好!”“媽媽讓你吃這個,都是為了你的健康!”“媽媽讓你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什麼時候媽媽們可以不再說“都是為了你”,而說“那麼,你喜歡什麼呢”?我們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讓孩子作決定,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放手,但我們能不能不要再扣上愛的帽子。我們只要彎下腰來,在作決定之前,花一點時間、一點耐心、一點尊重,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的愛就足以陪伴孩子走過風雨,也不會把他推出門外。

標籤: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