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早期教育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嗎

一般不會有妨礙,還會有所補益。

早期教育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嗎1

一、有關理論

遺傳、環境和教育在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問題,也就是:人的認知發展水平是否是由遺傳決定的?環境能否改變智力與能力?教育能否提高智力與能力?如果可能,其作用有多大?這些問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有各種各樣的理論和學說,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遺傳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認為認知發展由先天的遺傳基因所決定,人的發展過程只不過是這些內在的遺傳因素的自我展開的過程,環境的作用僅在於引發、促進或延緩這種過程的實現。其創始人是高爾頓,他的典型論調是:“一個人的能力是由遺傳得來的,它受遺傳決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機體的形態及軀體組織受遺傳決定一樣。”

遺傳決定論過分強調先天的遺傳因素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而忽視環境和教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作用。

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原因在於後天,人的心理髮展的差異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決定的。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華生,他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如果讓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環境中培養他們,不論他們的前輩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情況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人訓練成我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盜賊。”

環境決定論由於過分強調外部行為及其強化和反饋,忽視內部的心理過程,已與遺傳決定論一樣漸漸為新的理論所批判和代替。

相互作用論

現代研究者已開始深入地研究遺傳和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最典型的是皮亞傑的兒童發展觀。他的相互作用論認為,兩種因素之間的關係並非各佔若干比例或簡單相加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關係。而且這種理論認識到兩種因素的動態的歷史的相互影響,即有機體當前的行為不僅受當前環境及遺傳物質的影響,而且可能受其遺傳基因和過去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響。

二、遺傳、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及相互關係

遺傳、環境和教育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前提。

良好的遺傳因素和生理髮育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這個條件認知將失去發展的自然前提。但無論多麼優良的遺傳因素都只提供了認知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和教育才能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許多事實和研究表明,沒有正常的生活環境和教育,人的遺傳特質便不會得到正常的發展。

1970年在美國加得福尼亞州發現了一名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女孩,儘管被人類養大,但由於被剝奪了與人類交往和受教育的機會(食物由人送入但不與其交流),當13歲被發現時,根本沒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髮展。可見,對人的發展影響較大的不是物質環境而是社會環境,尤其是有意識的教育活動。

遺傳與環境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

早期教育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嗎

現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以一種相互聯絡的、動態的態度去分析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之間的作用。認為任何一種因素都是在與另外的因素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關係中,並與另外的因素有機地形成一種合力而作用於人的發展。遺傳和環境因素只是人們為了研究的方便而界定的,在現實的作用中往往難以明確地分開。

因為從種系進化的`角度看,人的某些遺傳素質正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適應環境、改造自然的結果,人與自然界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機能,有的便以基因的形式鞏固下來構成遺傳基因,即人的遺傳帶有明顯的環境影響的痕跡。

而且,個體在發展中總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於自己周圍的環境,即以自己的遺傳特質對環境進行著選擇和改造,不論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無不留下人類活動的烙印。從這個意義上說,遺傳與環境是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

人的認知發展有不同的水平、不同的階段且各有其規律,不同個體的發展又表現出巨大的個別差異。遺傳和環境的作用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和不同個體身上,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

教育與兒童認知發展的一般關係

教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存在著比較複雜的相互依存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下面幾方面。

(1)教育對兒童心理髮展起著主導的作用。

教育作為一種決定性的條件制約著認知發展的過程和方向。科學的教育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沒有適當的教育措施就無法指導兒童的認知發展。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把兒童現有發展水平和其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它表現為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憑藉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看作認知發展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差異,它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潛力。教育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它一方面可以決定兒童發展的內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創造著最近發展區。因為兒童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是動態的,它取決於教育如何幫助兒童掌握知識並促進其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只是認知發展的主要條件,其作用並不是唯一的、無條件的。因為除了教育之外,對學生認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還有其它因素,如素質、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

(2)教育必須以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為依據。

綜上所述,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三個因素都是必要的,並且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它們有機地形成一種合力共同地作用於兒童的認知發展。教育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因素無法代替的。

早期教育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嗎2

該不該進行早期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問題是早期教育究竟該教些什麼。

寶寶智力的發展需要家長提供玩具和環境,巧妙地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還要不斷示範和引導,讓寶寶在努力嘗試和探索中獲得心智的發展。

寶寶的情緒也需要家長幫助調適,因為孩子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即使幾個月的嬰兒也會有痛苦、憤怒、恐懼和悲傷的時候,這些消極的情緒如果不能很快化解將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寶寶的行為習慣更需要家長長期一貫地進行培養,嬰幼兒時期養成的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而那些不良的壞習慣也將困擾孩子一輩子。

這麼小的孩子卻有這麼多的'東西要教,家長如何下手呢?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兒童發展的規律,現代兒童心理學眾多的研究讓我們對寶寶有了更豐富和深刻的理解,這裡面有一些是家長容易認識的

早期教育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嗎 第2張

比如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從上到下,所以先教抬頭,然後翻身、坐、爬、站,熟練後再練習走、跑、跳,但如果倒過來先走先爬然後再學坐,就違反了規律,就會令孩子的發展出現問題。動手、語言、認知、交往等等能力的發展也都有各自的規律,家長應該用心學習並按照規律辦事。

寶寶另外的一些能力相對比較抽象,它們更像一種種素質,比如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象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素質對孩子的發展同樣發揮著重要的和長期的影響,其中的規律對非專業人士來說,掌握起來相對較難一些,家長既可以多在一起切磋交流,也可以經常向專家請教,以免因為自己的失誤影響孩子發展。

早期教育除了遵循共同規律,還要特別重視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也就是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活動量高、運動能力強,有的則耳聰嘴巧天生的語言大師,他們的“教材”和教育方法就不能互相照搬。動作能力強的應注意動中求靜,先進帶動後進促進能力全面發展;語言能力強的則可以更多通過交流和提示的辦法引導寶寶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