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娛樂頭條 > 影視

搖滾巨星介紹 搖滾校園介紹頑強的D:終極大師之作介紹神祕列車介紹音樂救贖者介紹早死早投胎之地獄搖滾篇介紹天鵝絨金礦介紹給我庇護介紹席德與南茜介紹大門介紹最後的日子介紹控制介紹飛越美人谷介紹迷牆介紹魅影

影視1.11W

《搖滾巨星》由馬克·沃爾伯格、詹妮弗·安妮斯頓主演,故事講述SteelDragon(鋼龍)樂隊的狂熱迷弟克里斯組建了一支翻唱樂隊,在當地的livehouse裡天天演唱SteelDragon的歌曲,但因為克里斯太過狂熱和執拗的性格,導致自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甚至連樂隊其他成員也受不了,克里斯慘遭樂隊開除。誰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恰好SteelDragon的主唱離隊,鬼使神差之下,克里斯居然成為了他們的新任主唱,開始了自己的搖滾巨星之路……

搖滾巨星介紹 搖滾校園介紹頑強的D:終極大師之作介紹神祕列車介紹音樂救贖者介紹早死早投胎之地獄搖滾篇介紹天鵝絨金礦介紹給我庇護介紹席德與南茜介紹大門介紹最後的日子介紹控制介紹飛越美人谷介紹迷牆介紹魅影

如此勵志甚至雞湯的故事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假?但影片卻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故事的原型人物叫做TimOwens,如果你對搖滾、金屬樂足夠了解的話,肯定聽過他的大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重金屬樂隊JudasPriest(猶大聖徒)的前主唱。其貌不揚的他在1996年頂替了離隊的傳奇主唱RobHalford,成為樂隊歷史上第三任主唱。Tim的聲音條件出色,絲毫不遜於前任,無奈RobHalford有著金屬上帝的美譽,純草根出身的他資歷與之無相差甚遠,但他用一首一首歌,一場一場演出慢慢征服了挑剔的觀眾。

傑克·布萊克飾演的杜威·費恩是一個沒有工作的搖滾青年,陰差陽錯之下來到一所學校教書,迂腐的教學環境讓他無所適從,在偶然間發現了學生們身上的音樂天賦後,他把孩子們帶入了搖滾樂的世界……叛逆的故事加上孩子們的純真讓影片顯得格外可愛,傑克·布萊克的搞笑功夫也為影片增色不少,除了這些像冰激凌一樣甜膩的外,林克萊特還借角色之口表達了對商業音樂的不滿,是一份寫給純粹搖滾樂的情書。

相信這部影片的不少成本都花在音樂版權上了,因為片中可以聽到的樂隊都非常大牌,Black Sabbath、AC/DC、Deep Purple、LedZeppelin、Cream、The Who、TheDoors……當然,傑克·布萊克還為影片創作了多首不錯的歌曲,讓影片自始至終處於搖滾樂的包圍之中,如果你不瞭解搖滾樂,如果你想要去了解她,這部影片是個不錯的選擇。

或許是傑克·布萊克在《搖滾校園》裡還沒玩夠,他隨後又主演了一部更加惡趣味電影《頑強的D:終極大師之作》。影片區別於《搖滾校園》中的勵志溫情路線,《頑強的D:終極大師之作》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屎尿屁喜劇,片中隨處可見對搖滾樂的瘋狂崇拜。比如啟發傑克走向好萊塢之路的情節裡,前BlackSabbath主唱Dio從海報中走出,為他的前路指引方向,而影片中的情節點是找到傳說中的Van Halen使用過的惡魔撥片。

片中兩位主演傑克·布萊克、凱爾·加斯組成的樂隊TenaciousD(頑強的D)是真實存在的,樂隊成立於1997年,兩人的這支搞笑搖滾樂隊已經發行過三張專輯,所以在片中你聽到的大部分音樂都是這支樂隊的原創歌曲。電影在2006年推出後,樂隊人氣暴漲,甚至登上了世界最大音樂節之一Rockam Ring的舞臺。

影片由發生在貓王的故鄉孟菲斯的三段獨立又互有交叉的故事組成。其中一則講述一對日本情侶來到這個有些落魄的搖滾聖地膜拜,他們喜歡貓王、CarlPerkins,沉迷於音樂的世界中,參觀那些別人眼中毫無意義的景點,在孟菲斯破敗的小旅館裡,隨著音樂輕解羅裳,享受世界上最孤獨的浪漫……

影片中充滿了搖滾樂獨立、不羈的氣質,又用外來者的眼光對這座破敗的城市進行空間化的展示。貓王是串聯起三個獨立故事的關鍵線索,甚至以靈魂的方式降臨到他們居住的這座廉價旅館裡。《神祕列車》由著名導演、搖滾樂迷吉姆·賈木許執導,在結構上啟發了昆汀·塔倫蒂諾的名作《低俗小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獨立佳作,曾經入圍戛納電影節角逐金棕櫚大獎,在評論界也廣受好評。

這部公路喜劇對搖滾樂的分支金屬樂進行了解構性的善意嘲諷。故事講述法國黑金屬樂隊DeadMaKabés必須去參加歐洲大陸的一系列音樂節,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吊絲四人開著一輛舊車,開始了一段搞笑的音樂之旅……片中對金屬樂中一些中二的外在表現進行了解構,諸如在閣樓裡舉行地下宗教儀式時被媽媽敲門,頗有反差萌的效果,但核心是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生活達成和解,觀眾一邊嘲笑他們一舉一動,一邊會有淚珠在眼前劃過。

《音樂救贖者》中音樂節裡的場景是在法國著名金屬音樂節Hellfest實景拍攝的,片中很多音樂梗只有真的瞭解這些音樂才能體會更深,也有不少樂迷表示影片(自)黑的太過分而讓人無法接受,最後與現實生活妥協的結局也多少有些洩氣。此外,片中還有多處致敬TheBeatles的地方,無論你喜歡搖滾還是金屬,在這部影片中都能找到有共鳴的地方。

當搖滾樂的中二遭遇漫畫式中二的設定,這部《早死早投胎之地獄搖滾篇》堪稱中二值MAX。畢業旅行的客車遭遇車禍,全班同學都上了天堂,唯獨神木隆之介飾演的大助下了地獄,這讓他非常不甘心。為了能夠上天堂(聽起來怪怪的),他必須在搖滾樂對決中戰勝地獄搖滾樂隊的惡鬼,才有機會在六道輪迴中進入天堂道,而此前從未有人做到過……

影片的佈景十分亮眼,用漫畫式的美學渲染出地獄裡的恐怖情景。影片雖然有著奇觀化的外表與搖滾樂的格調,故事核心其實是日式的親情與勵志,最終的故事發展也難免套路,不過在地獄裡開演唱會的大腦洞場景還是值得一看。

或許是史上最華麗最墮落的搖滾電影,嗑藥般的視覺營造和曖昧的故事再現了最瘋狂的20世紀70年代搖滾圈,你很容易就可以將片中的角色與Lou Reed、IggyPop、David Bowie等等這些搖滾巨星一一對應起來。當然影片在故事層面也沒有完全照搬Iggy Pop與DavidBowie的現實羈絆,更多從戲劇角度出發對故事進行再加工,讓影片故事更加打動人心,但無論如何,對於喜歡藝術搖滾的朋友這部影片是必修課。

影片的兩位主演克里斯蒂安·貝爾與伊萬·麥克格雷格在片中有一段激情纏綿戲,在拍攝這段戲份時兩人十分投入,以至於沒有聽到導演喊停,繼續在眾目睽睽之下乾柴烈火,當發現事情不太對勁停下來後,看到全劇組一言不發的盯著兩人,氣氛有些微妙……據說後來克里斯蒂安·貝爾再也沒有理過伊萬,也許是兩人入戲太深吧。

當偉大的樂隊遇到偉大的導演,再加上一點點偶然,促成了一部偉大的搖滾電影——《給我庇護》。美國直接電影的代表導演梅索斯兄弟原本只是想簡簡單單的紀錄下RollingStones(滾石)樂隊的壯舉——在加州奧特蒙特的高速公路附近舉辦一場完全免費的演出。鏡頭跟隨導演的腳步,深入到了樂隊、樂迷、主辦方三者之間,紀錄下了這場搖滾史上最瘋狂的演出背後的隱患。

梅索斯兄弟的鏡頭不僅紀錄下了這次騷亂,還有那個年代裡搖滾樂迷的神態,他們舉止奔放,神情迷醉,16mm的攝影機用鏡頭紀錄下了他們最真實的狀態,而不是後來電影中的再演繹。影片的音樂部分十分出彩,你可以聽到最棒的RollingStones現場,Jumpin’Jack Flash、Street Fighting Man、Love in Vain、GimmeShelter等等名曲肯定會滿足你的搖滾胃口。

如果你不瞭解朋克音樂,不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不瞭解SexPistols(性手槍)樂隊的話,可能很難理解席德與南茜的作死意味著什麼。《席德與南茜》講述了傳奇朋克樂隊SexPistols的貝斯手席德與女友南茜從相識、相知,再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他們沉溺於毒品與性愛,質疑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切,用暴力而非理性對待問題,滿腦子無政府主義思想,無可救藥的走上浪漫與自毀的道路。席

影片用非常現實的視角講述了他們的傳奇故事,加里·奧德曼演繹生涯中首次挑大樑,飾演了席德,稍顯青澀的演技與席德的氣質還有幾分契合。在音樂方面,也許是因為版權問題,樂隊並未大範圍使用SexPistols樂隊的歌曲,不過你依然可以聽到許多英國味十足的搖滾歌曲,I wanna Be Your Dog、My Way、Love Kills等等。

TheDoors是美國迷幻搖滾傑出的代表樂隊,主唱吉姆·莫里森憂鬱的詩人氣質、反主流文化的姿態,讓他成為最早被人崇敬的搖滾英雄,這部樂隊同名影片就為我展現了TheDoors從組建到主唱莫里森的自殺的過程。左派導演奧利弗·斯通絲毫不避諱用鏡頭展示莫里森對毒品和酒精的痴迷,拒絕對他的形象進行美化,自始至終暗示他的生活與死亡之間的聯絡,因此這也是一部讓歌迷心碎的影片。

影片籌備多年,湯姆·克魯斯、約翰尼·德普、約翰·特拉沃爾塔、李察·基爾等曾傳出將出演吉姆·莫里森,最後由著名影星方·基默出演了這位傳奇主唱,導演把他在片中的表演與TheDoors樂隊的原始錄音混合在一起,再加上逼真的化妝效果,真的會讓人誤以為是吉姆·莫里森親自出演了這部電影。歌單方面,TheDoors的歌曲自然必不可少:Break on Through、The End、Ghost Song、When the Music’s Over、LightMy Fire等經典名曲都在片中出現。

片如其名,講述的一位疲憊的搖滾音樂人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不用懷疑,這位音樂人的原型正是Nirvana樂隊的傳奇主唱柯特·科本。柯特·科本的自殺原因至今還不為人所知,影片中他成為物慾橫飛的商業社會的犧牲品,人們只需要作為鎂光燈下的搖滾巨星,無人知曉他內心的掙扎和孤獨,個體的情感無處存放,只有以極端的方式最後一次證明自我的存在,雖然導演沒有明確展示他的自殺,但每個觀眾心中都已知道這個答案。

雖然有些觀眾覺得本片空乏的劇情讓人難以忍受,但你不可忽視導演格斯·範·桑特利用出色的剪輯營造出極具感染力的聲畫空間,讓觀眾從情感上靠近並體味這顆瀕死的絕望之心。Nirvana創造的音樂神話至今影響著世界,不久前國內某部影片還惡搞了《Nevermind》的專輯封面來營銷。影片中有兩首音樂人邁克爾·皮特的原創歌曲,Deathto Birth、That Day,以影片主題緊密扣合。

太多搖滾音樂人迷惘在時代的洪流中,選擇用自毀尋求某種出路,《控制》講述的就是另一位走上這條毀滅之路的天才歌手伊恩·柯蒂斯,著名後朋克樂隊JoyDivision(歡樂分裂)的主唱。影片遵循了傳記片的技法,表現他如何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如何在搖滾樂中釋放自我,如何成為一代搖滾巨星。在影片的最後,他與不久前去世的LinkinPark主唱查斯特·貝南頓一樣,選擇用自縊的方式離開了這個該死的世界,年僅23歲。

安東·寇班毫無疑問是最適合這部影片的導演,他以攝影師的身份為JoyDivision工作多年,而影片的劇本來自伊恩·柯蒂斯的遺孀德博拉·柯蒂斯,她也是這部影片的製片人之一,JoyDivision對於影片的支援體現在音樂方面,Dead Souls、Love Will Tear UsApart、Atmosphere這樣的名曲都可以在片中聽到,其他樂隊的歌曲包括David Bowie的Drive-In Saturday、IggyPop的Sister Midnight、Supersister的She Was Naked等等。

這部極具邪典氣質的搖滾音樂片近來常被人提起,影片導演是擅長拍攝情色電影的羅斯·梅爾,而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這是“大拇指”首次以編劇身份投入到影片的創作環節,而故事的尺度讓人瞠目結舌:三位豐乳肥臀的美女想要成為搖滾明星,她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步步犧牲掉了原本自己擁有的一切,在她們獲得成功之時,厄運也隨之降臨……

影片中將搖滾圈描繪成酒池肉林,墮落之極的世界,在這裡你想要獲得成功必須出賣自己的肉體和靈魂,拍攝情色片出身的羅斯·梅爾用快節奏的剪輯、鋪天蓋地的疊印、剝削般的肢體展示來表現紙醉金迷的搖滾圈,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親自用畫外音對影片故事進行補充和總結。

《迷牆》是一部難以超越的電影,不僅僅因為導演艾倫·帕克將影像與音樂結合的如此完美,更因為偉大的搖滾樂隊PinkFloyd!影片將他們的專輯《Wall》完完整整的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故事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破碎的家庭,填鴨的教育,不圓滿的愛情,慾望的溝壑,反戰的情緒,整部影片是對70年代西方世界年輕人精神世界的抽象化總結,即使現在看來,每個人都能從這堵迷牆裡找到到屬於自己的角落,落腳之後再次起飛尋求自我的解脫。

與其是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這是一部超長版MV,PinkFloyd的同名專輯時長81分鐘,而這部95分鐘的影片將整張專輯囊括其中。在視覺層面,導演也完全以音樂的故事與主題為主導,取代了傳統電影中的線性敘事,用象徵性的視覺元素配合音樂中的唱詞,將原專輯中存在主義的時代命題完美呈現。事實上,在錄製這張專輯之前,PinkFloyd已經有了將專輯拍成電影的打算,而當導演艾倫·帕克找到他們時雙方不謀而合。實際開始工作後,兩種藝術的碰撞使得樂隊與導演之間摩擦不斷,但最終,這部偉大傑作順利問世。

這是一部真正的邪典搖滾電影,影片根據《歌劇魅影》改編,用搖滾樂取代了歌劇舞臺。著名音樂人保羅·威廉姆斯在片中飾演了邪惡的音樂製作人,他不僅剽竊了男主角原創的音樂,還將他毀容,在痛苦的深淵裡掙扎的男主角展開了自己的瘋狂的復仇。

影片的導演是“希區柯克的門徒”布萊恩·德·帕爾瑪,在敘事上這是一部扣人心絃的驚悚電影,在視覺上將搖滾元素與暖色的大色塊結合,視聽語言上又融入了帕爾瑪獨特的個人風格,最終他把影片打磨成了一部好看又好聽的搖滾歌劇。高潮戲在一場類似DaftPunk視覺風格的演出中上演,激烈的搖滾,迷幻的視覺衝擊,扣人心絃的復仇故事同時刺激著觀眾的各個感官。影片在上映初始並不被大眾認可,但隨著評論家們對影片藝術價值的堅持,影片逐漸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

或許是最出名的一部關於金屬樂的紀錄片,鏡頭跟隨導演山姆·鄧恩的步伐走遍世界各地,探尋金屬樂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惡之花。人類學出身的導演幾乎探訪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金屬音樂人,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Slipknot或RobZombie對著鏡頭講述自己成長的環境如何影響了音樂的品味,聽Motorhead的Lemmy為你講述自己巡演路上的趣事,BruceDickinson告訴你為何他是最偉大的重金屬主唱,Alice Cooper和BlackSabbath會爭奪誰是第一支金屬樂隊,在影片末尾導演還會來到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探訪北歐黑金屬怎樣利用謀殺、縱火等事件擴張自己的影響力…

作為紀錄片,導演紀錄下了許多珍貴的一手資料,共採訪了36位各個年代、各個國家、各個金屬風格的音樂人,涉及的層面包括金屬音樂的產生、社會影響、與傳統宗教的關係、文化形態、意識形態、舞臺風格等等,是一部瞭解金屬音樂較為詳實的百科全書。片中的配樂也全部來自著名的金屬樂隊,包括Accept、Metallica、ArchEnemy、Enslaved、Emperor、Iron Maiden、Cannibal Corpse、Motorhead、Slayer等等。

上文中提到北歐的黑金屬音樂藉著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事件壯大了其聲勢,《直到光芒把我帶走》就更加細緻的向你展示挪威黑金屬音樂的前前後後。這些樂手們在鏡頭前並不想談論音樂創作的話題,而是向你表達對文化霸權、消費社會的不滿,以及對本民族古老文化的崇拜,對音樂絲毫不妥協的態度,當然,他們還不可迴避的提到了黑金屬歷史那些殺人縱火的案件,甚至有些被訪人的採訪是在獄中完成的。但是我都得面對現實生活不是嗎?鏡頭也紀錄下了這些神祕樂手們在現實中的身影。

略微有點諷刺的是,儘管樂手們在銀幕上痛斥對音樂商業化的不滿,但這部影片在北美上映時,單銀幕均票房達到7246美元,成為當時首映電影中的票房第二高的影片。正如著名電影雜誌《TheVillage Voice》所言,影片製作者臣服在影片主題之下。這是一部拍給亞文化的粉絲電影,無論他們在銀幕上說什麼,都會得到受眾的頂禮膜拜。

這是一部拿獎無數的紀錄片,甚至一度有望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影片的另一個譯名《金屬大叔要成名》直接說出了影片的故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風靡一時的搖滾樂隊Anvil突然消聲滅跡了,幾十年後導演在加拿大最不起眼的角落裡找到了他們,主唱Lips已經50歲了,開著餐車為幼兒園送配餐,誰都無法將他與搖滾明星四個字聯絡在一起,但Lips心中依然懷揣著自己的音樂夢想,他找到樂隊的老鼓手Reiner,兩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再次啟程去追尋自己的搖滾夢想……

一部真誠的感人至深的作品,無論你是否喜歡搖滾樂,都會被他們的執著和熱枕打動。他們背起吉他以Anvil的名義,在歐洲大陸上開啟了一輪新的巡演。巡演路上註定不會太順利,雖然有時可以在音樂節上演出,但也會遭遇被主辦方臨時取消白跑一趟,有時甚至只有五個觀眾來看他們演出,但他們依然為這五個樂迷奉上最棒的演出。最後,他們在日本的露天音樂節上演出,幾萬觀眾來到現場欣賞他們的表演,他們的夢想似乎終於達成。

上文提到的多部電影中多多少少都會有Lemmy的影子,這個看似不苟言談的醜陋的英國鄉巴佬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搖滾明星之一,他對酒精、性的狂熱世人皆知,他和他的Motorhead樂隊讓人肅然起敬。影片紀錄了Motorhead主唱Lemmy的傳奇故事,在這裡沒有像《金屬精神》裡那樣辛酸又勵志的故事,而是純粹對於搖滾巨星生活狀態的全景展示。

或者說,Lemmy的生活方式定義了搖滾巨星的生活方式,就如他在各種所唱:“你知道我是天生的失敗者,賭局上的傻子,但寶貝,我就是喜歡這樣。”他的歌聲中處處是對主流價值觀的反叛,只有享樂主義才能從他口中得到褒獎。

英國紅極一時的搖滾樂隊SpinalTap來到了美國,著名導演羅伯·萊納(《怦然心動》、《危情十日》)紀錄下了他們首次北美巡演幕後的故事,他們的每任鼓手對會神祕死亡,每場演出都會有讓人啼笑皆非的狀況發生,成員們開始互相拆臺……這支偉大樂隊最真實的一面被導演紀錄了下來,原來搖滾明星們個個是小人!

什麼?你在網上查不到這支樂隊?這就對了!因為這支SpinalTap樂隊是導演虛構的!羅伯·萊納用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了這部喜劇電影,諷刺了樂隊之間複雜的關係和明星光環下卑鄙的一面。影片上映於1984年,那個年代還沒有網際網路,許多美國觀眾都被導演耍的團團轉,這也難怪,影片擁有逼真的舞臺演出、專輯內頁、樂隊周邊、紀實的影像風格,任何人第一時間肯定都以為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