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享受生活 > 家居生活

小孩離開媽媽心理變化

小孩離開媽媽心理變化也是比較多的,比如會導致孩子心裡變得比較孤單,甚至還會出現哭鬧,嚴重者就有可能會出現心理疾病,比如會出現焦慮症或者是孤獨症

小孩離開媽媽心理變化1

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適應能力並不是特別強,如果過早的離開媽媽,對於孩子的生長髮育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給心理產生傷害,容易使孩子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心,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還不願意出門,對於孩子的心理打擊也是比較大的,如果沒有采取任何的心理開導或者是改善

很有可能會導致焦慮症或者是孤獨症疾病的發生,一旦患有以上疾病之後,就有可能會對孩子的日後學習或者是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則需要帶孩子及時到正規的醫院精神科做檢查,然後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給予心理開導或者是用藥的方法來治療,這樣才有利於不良症狀得到緩解和改善。

小孩在年齡生長的過程當中,需要有父母的陪伴,還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發育。

小孩離開媽媽心理變化
  

01、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為和父母分離而引發的焦慮不安或者不開心的情緒反應,又稱為離別焦慮。

當寶寶年齡大1歲左右時分離焦慮開始出現,1~3歲時的分離焦慮達到頂峰。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

02、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1、安全感缺失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分離焦慮,是因為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清楚的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但由於此時的孩子還停留在“母嬰共生”階段,他們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媽媽離開自己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安全感的缺失導致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

2、家長的過度保護

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掌中寶”,時時刻刻都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對孩子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味地滿足孩子任何要求,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更加強烈,當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時,自然會通過哭鬧來要挾。

3、環境發生變化導致不適應

孩子的適應能力有限,當週圍環境發生變化時,由於不能快速適應變化的環境,所以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尤其是到了陌生的環境,孩子會由一開始的恐懼,到情緒上的悲傷,再到行動上的掙扎哭鬧,這其實是孩子適應不了陌生環境的一種表現。

孩子對陌生的恐懼越深刻,分離焦慮就會越明顯。

若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焦慮聽之任之,不做任何處理,那麼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

03、分離焦慮有哪些危害?

☆ 影響心理健康

處於分離焦慮期的孩子內心處於極度恐懼之中,若這種心理狀態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而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內心安全感的極度缺失,對孩子心理健康發育有著不良影響。

☆ 出現生理上的一些病症反應

有的孩子由於分離焦慮的長期影響,甚至生理上會出現一些病症反應,比如:肚子疼、發燒等。還有的孩子會出現睡眠質量不好,容易受到驚嚇等狀況。

☆ 對智商造成一定影響

分離焦慮其實不利於孩子智力的發育,在孩子幼兒期,智力發育與外界環境的刺激有很大的關係,當孩子長期處於分離焦慮的情緒中,大腦也會受到不利刺激。

那麼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真的無計可施嗎?其實不然,家長完全可以通過平時對孩子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的調整,來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快的融入到新的環境中。

04、三個方法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雖然說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每天哭鬧對寶寶的身心健康不利,也會影響到大人的心情。所以媽媽們一定要狠心一點,學會這三個方法,幫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1、做好“分離緩衝”

琳琳是個兩歲的女孩,媽媽每次上班之前都會吩咐琳琳:“媽媽要去上班了,但媽媽就去一小會兒,你跟奶奶在樓下和鄰居小朋友玩會滑板車,等你玩完,媽媽就回來了。”

就在和琳琳溝通的過程中,奶奶找準時機就把琳琳帶走了,為了讓媽媽順利上班,琳琳奶奶會帶琳琳去陽臺上看外面小朋友玩耍的情景,以此吸引琳琳的注意力,這樣琳琳就會明白,等她和小朋友玩一會兒,媽媽就會準時回到自己身邊。

像上面案例中的琳琳媽媽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就做的很對,琳琳媽媽並沒有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選擇陪孩子一起哭,而是告訴孩子自己離開的.時間和理由,並清楚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回來。這會讓孩子心裡有譜,覺得媽媽不會離開自己太長的時間。

而琳琳奶奶的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分離焦慮,孩子的情緒波動得到緩衝,所以減輕了琳琳哭鬧情緒的心理震盪。

在這裡,媽媽們一定要學會,在和寶寶分離時千萬不要流露出留戀、依依不捨的狀態,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分離的場面很痛苦,決定出門就要頭也不回的離開,寶寶察覺不到媽媽的內心變化,便會更相信媽媽說的話,慢慢就會養成在家裡等媽媽回來的好習慣。

2、給寶寶內心足夠的安全感

面對和媽媽的分離,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大哭大鬧的現象,有的寶寶只是稍微哭了一會兒,媽媽多解釋一下,孩子狀態就會恢復良好。這型別的寶寶平時也不太粘媽媽,媽媽不在的時候也能獨立進行玩耍。

這種型別的寶寶是因為內心安全感的建立比較好。發展心理學認為:兩歲以下的寶寶需要有規律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若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信任,相反,安全感極度缺失的孩子,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形成消極的品質。

所以在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家長更應該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必須要不斷的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僅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要多照顧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在和父母分離時,孩子才不會太焦慮。

3、多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

若家中一直是媽媽在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對媽媽產生很嚴重的心理依賴,她媽媽離開時,孩子就會出現不適應。

所以平時媽媽可以多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適當的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到孩子的照顧中,當孩子逐漸習慣於其他人的照顧,就會減少對媽媽的依賴。

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對父母是一種考驗,對孩子更是一種成長。在應對孩子哭鬧的問題上,父母一定要耐下心來,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及時幫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孩子這朵“花蕾”才能更好地綻放。

小孩離開媽媽心理變化2

第一個心態歷練 可能會反抗和掙扎

從寶寶出生,就跟媽媽有著獨一無二的親密連線,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媽媽雖有萬般不捨,為了孩子,理智告訴自己,必須要跟孩子分離。而孩子的反應可能會更加強烈,因為沒有自制力,因為缺乏安全感,他內心會面臨一次崩塌,所以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掙扎和反抗,會哭鬧,還會打人,這是一種痛苦的剝離。、

第二個心態歷練 孩子會失望

當媽媽真的離開了自己,孩子的掙扎會明顯降低,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孩子在妥協,他在內心會對媽媽有一個失望的心態,你怎麼可以離開我?不是說好最疼我的嗎?此時的他對母愛有了第一次質疑,媽媽到底還愛不愛我?

小孩離開媽媽心理變化 第2張
  

第三個心態歷練 達到和解

孩子開始接受這種狀態,在和媽媽以後的相處中,明白了媽媽只是暫時離開,生活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這個階段,孩子跟照顧她的人產生了依賴感,在沒有媽媽的地方,也能夠自由地玩耍,不再那麼黏著媽媽,實現了心理上的“斷奶”。

這三個心態變化,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名詞,叫做分離焦慮的心理緩衝期,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第二個階段,當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質疑的時候,就需要媽媽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加強對愛的'強調,告訴孩子,媽媽一直是愛你的,讓孩子放下心來。

而在孩子的第一個心態出現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出現對比,你看人家誰誰誰都比你強,這反而更加激怒孩子,心態上更加擺正不過來。媽媽也不要不捨,於是很多媽媽受不了孩子的哭鬧,讓這種分離回到零點,這其實是不對的,既然想好了,也是為了孩子好,就要立場堅定,邁出的第一步如果不成功,第二次的時候,就會更受不了。

孩子到了第三個心態,說明孩子的心態已經趨於成熟,在他的接受範圍內,他完成了一次蛻變,當他度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更加有安全感,內心也會更有力量,其實,在母子的短暫相處的十幾年中,要面臨很多次分離,媽媽千萬不要打斷這個蛻變,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一切,這才會讓他更有信心面對後面的每一次分離,心態上更加成熟和強大。

有時候,母子的分離,更多時候是媽媽接受不了,這其實也需要心理建設,要好好配合孩子,龍應臺的那句話還沒說完,“你站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標籤:小孩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