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的10種精神追求,每個父母都該知道

第一種,爸爸媽媽表達出來的愛

孩子的10種精神追求,每個父母都該知道

愛就是要用語言說出來的,或者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比如,一句“我愛你”、一個睡前親吻、孩子難過時的一個擁抱、孩子犯錯誤後一個諒解的撫摸動作。

當然,貴在養成習慣。讓孩子感覺到和父母之間自由地表達愛,是件很輕鬆、也很愉悅的事情。這有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當然也有助於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建立。

很多中國父母都很含蓄,他們很少說“我愛你”。相反,他們常以“嚴厲”或者“打罵”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在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的愛,孩子常感受不到,甚至不覺得父母愛自己,並對此有所抱怨。

很多親子關係的不和諧就是這麼來的。而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

第二種,出門在外,請給我“面子”

有不少中國父母很謙虛,即使自己的孩子的確優秀,一旦外人誇了,就一定會自謙地說:“還好啦!”“哪裡,哪裡!”其實不妨當著外人的面,客觀地承認自己孩子的優點,甚至適當地誇誇孩子。你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將會成為一種持續下去的好習慣。

也有一類父母覺得“畢竟是孩子嘛,懂啥子”,所以孩子有一些小祕密,甚至是糗事,都會拿出去當笑話跟別人分享。甚至有些時候孩子已經告訴過大人,這是我的祕密,自己是鼓足了勇氣才告訴父母的。一些父母仍然有可能當做趣事與他人分享了。

這些做法都不恰當。是不尊重孩子的做法。會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而且會傷及讓親子間那點“信任”。

第三種,在下強制性命令之前,請聽聽我的想法

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都是為你好。”中國父母是最愛操心的一個群體,於是很容易替孩子做太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一旦孩子反抗,就會很容易對下最後“通牒”,“你再不,我就……”好像孩子們並非獨體的個體,而不過是自己的一個下屬、僕從、附屬,必須要聽自己的命令才行。

其實,這都是不信任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表現。何妨多聽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把本該屬於孩子的事情交還給他們自己呢?

小到吃飯、穿衣服,大到學習、興趣班選擇、交朋友,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做的,不過是旁邊設立簡單的規則,做到提醒和必要的保護就好了。

就我的親身體驗,我看到那些能夠有幸按照自己的想法存活,能夠得到父母支援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他們都過得不賴,而且也都更容易有一番出色的成就。

第四種,爸爸媽媽請給我做好榜樣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孩子們是天生的觀察者。那雙小眼睛,什麼都看得清楚。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們都記在心裡。

所以,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請自己能夠先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專心吃飯,那麼大人就不要一邊開著電視一邊就餐;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那麼大人就記得不要隨意橫穿馬路;要求孩子好好讀書,那麼先在家庭內部營造出讀書、學習的氛圍。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請不要一味批評。

第五種,告訴我必要的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我做錯的時候,不是批評我,而是理解我,並適當提醒我

孩子們一方面需要自由,另一方面也需要規則,和大人必要的引導。很多做事的技巧、做人的道理,孩子們都需要大人必要的提點。

不過,那些技巧、道理,孩子們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會的,這需要一個過程。他們仍然容易犯錯,或者因為挫敗感而陷入低落、傷心、甚至情緒失控的狀態。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不批評,而是對孩子表達理解、共情,然後再與孩子客觀聊聊問題在哪裡,並且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一定會很感激父母的做法。

情緒得到了安撫的孩子,他們自己就會有能量去搞定很多問題。

第六種,陪我一起玩

很多家庭中,即使父母也常常在家,但仍然缺少固定的親子活動時間。更別提那些不得不遠離孩子在外奔波的父母了。

其實不管距離有多遠,固定的親子互動時光都是可以實現的。如果你能夠做到每天回家陪在孩子身邊,那麼就每週抽出固定的世界,設定一些親子游戲專案,能夠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就很好。

如果父母遠在別處,那麼就採取一些通訊手段去實現親子互動。靜觀育兒分享過一篇這方面的文章,點選本文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即可查閱。

第七種,帶我出門去,看看外頭的世界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夠多帶孩子出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小的時候,多帶他們去親近大自然;孩子大一些了,還可以去更多富有人文氣息的地方。

別以為孩子小,就記不得。親子旅遊能夠教會孩子的東西,遠比我們想象得多。所有孩子走過的路,和父母一起看過的風景,都會融入孩子的血液裡,成為他們生命的滋養。

第八種,和我一起做一項運動,直至養成一種習慣

中國是個缺乏運動精神的民族。我們有句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實際上,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心智發展會得到有效促進。同時,一項能夠長期堅持的運動習慣,還能有效鍛鍊孩子的意志力,教會孩子協作、社會化技巧等很多內容。

跑步、快走、打羽毛球、乒乓球、爬山、游泳等,很多普及度高的運動專案都很好。父母和孩子一起堅持下來的這項運動,還會成為親子溝通的一個有效橋樑,有效促進親子關係。

第九種,不要跟我說太多你們大人之間的矛盾糾紛,或者哭窮,我還只是個孩子

中國父母有一種信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有認為“勤儉節約是種美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告訴他們:“賺錢不容易。”“我們家很困難。”“沒錢的話,有什麼什麼人都會看不起我們。”……

這種暗示,父母的原意是希望孩子能夠懂事、體諒大人。但其實真正的結果卻是給孩子的內心埋下一個不好的暗示:我對家裡的糟糕現狀負有責任;是我的錯;我不該得到/享有更好的東西;工作/生存是件痛苦的事情。

雖然孩子小時候看起來的確是會懂事一些,卻是以他們對自我的壓抑為代價的。這種壓抑,會極大限制孩子未來的成就和幸福感。

第十種,無論什麼樣的環境,讓我們一起學會微笑面對

人生路上,從來就不缺各種不如意。能夠用一種積極的狀態去面對,是每個人都需要修煉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微笑並不僅僅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它還有療愈功能,可以治病,甚至可以幫我們吸引到更好的事情過來。

所以,有了孩子以後,父母尤其需要向孩子傳達出這樣一種正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有勇氣去獨自面對、解決未來的人生路上各種困難、挑戰。

總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逆境、困難,請帶著孩子一起學會微笑面對。

標籤: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