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控制情緒,用情感教育感染孩子、耐心等待,給孩子成長的時間等等。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1

1、控制情緒,用情感教育感染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身教重於言傳,情感教育大於說服教育。有些家長天天教育孩子,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卻收效甚微。原因就在於單純的、枯燥的說教,無法在孩子心理上形成共鳴,孩子無法理解,甚至還會在心裡滋生逆反情緒。

這時候,就需要在情感上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當孩子犯錯時,嚴厲的訓斥可能比不上一個理解寬容的眼神。允許孩子犯錯,並正確引導他們努力改正;當孩子受了委屈時,暴跳如雷地評理可能不如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所有的委屈可能都會消散。

2、耐心等待,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生長髮育規律不盡相同。有的孩子發育早,思維敏捷,聽話懂事,記憶力超群;而有的孩子發育晚,思維遲鈍,乖張頑皮,記不住事情。這時候,就要求家長抱著寬容的心態,不能急於求成,要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對孩子的期望要適度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常常支配、指責孩子,希望孩子成為他們所期望的樣子。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支配過多,會讓孩子變得很脆弱,常常為了避免錯誤而放棄自己的創造性,放棄通過失敗來學習的機會。

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在這種強烈的壓抑環境下,會使孩子產生人格上的扭曲。因此,家長對孩子應持一種適度的期望。

4、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極其重要。因為,在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容易產生過分膽小、焦慮、冷漠、悲觀等特徵。所以要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1、能夠做到自尊、自愛、自信,無怪異惡俗的舉止,在平常生活中能夠保持積極向上、樂於助人、尊老愛幼等正常人格。

2、不出現過度恐懼、過多憂慮以及偏執傾向等,基本屬於心理健康的狀態。

3、與同學、朋友、家人等相處和諧,不出現暴力傾向等。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2

1、不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2、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3、不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2張
  

4、不對孩子喜怒無常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要保持情緒上的剋制。千萬不要高興時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應,可等到生氣時馬上就對孩子亂喊一通,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5、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6、不要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3

在日常生活中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幾條建議:

1、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鬆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

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父母要做到:

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2、以禮相待———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家庭內部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調查表明,民主協商型父母與獨斷專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養出來的孩子更通情達理,受同伴歡迎,能與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為了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禮待孩子,對孩子講文明禮貌,不打罵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父母都要表示祝賀,絕不吝嗇讚賞。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可能講錯了話、做錯了事之後,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這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會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親可敬。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3張
  

3、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為此,父母可採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

請父母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然後自己進行剪貼,也可自己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摺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使孩子能經常翻閱、觀賞,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性格特徵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和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剋制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遊戲來進行。

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鍊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獨自一人睡覺,

父母可在3歲孩子的臥室放一盞調光檯燈,而對4歲的孩子,父母則可關燈,讓孩子邊聽錄音磁帶裡的故事邊進入夢鄉。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後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

標籤:心理健康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