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留守兒童要重視 自卑心理很嚴重

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成因:

留守兒童要重視 自卑心理很嚴重

1.家庭環境問題

從家庭環境方面看,留守兒童的父親或母親甚至父母雙方長期在外,他們忙於掙錢,很少與孩子有親子溝通,所以留守兒童普遍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甚至遺棄自己,特別是當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困擾或遭遇劣境時,無法向父母傾訴也得不到父母的支援和幫助,感到無助和失望。有些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撫養,這些撫養人本身沒受過高層次教育,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他們很少關心、尊重和理解孩子,常常用懲罰甚至體罰對待孩子的錯誤,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2.學校教育問題

從學校教育方面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全班幾十個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習指導,特別是情感上的關心和心理疏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不與學校老師聯絡與溝通,把孩子完全扔給了學校,老師會認為留守兒童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往往容易忽視甚至歧視留守兒童。雖然學校老師很負責,非常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但他們在瞭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法與孩子父母聯絡,得不到家長的配合與支援,難以形成教育合力,也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終的結果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失去信心,留守兒童對自己也喪失信心。

3.同伴交往問題

從同伴交往方面看,同齡的小夥伴一般看不起留守兒童,認為他們的父母沒出息才到外面去打工,是被自己的父母拋棄的孩子。遇到衝突時,同伴也會經常用“我爸爸媽媽給我買什麼了、我爸爸媽媽帶我吃什麼了、你爸爸媽媽怎麼不要你了”等言語刺激留守兒童,甚至肆無忌憚地合夥挑釁和欺負留守兒童,因為他們知道留守兒童背後沒有大人的保護。有些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與留守兒童一起玩,認為留守兒童缺少家長的管教,品行不好,還有些小夥伴會主動疏遠和排斥留守兒童。在這種消極否定的人際關係中,留守兒童感到孤獨、壓抑和自卑。

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表現:

1.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

由於自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沒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他們根據父母的經歷消極地看待自己的人生,認為成績不重要,努力學習不可能改變父母和自己的命運,自己註定了將來只能像父母一樣靠做苦力艱難生活,所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逃避、厭倦學習。他們對自己沒有學習的要求,從不制訂學習計劃,對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和任務也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在課堂上,他們不主動回答問題,也不和其他同學討論。當老師提問時,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不會,所以也不去思考,更不敢去發言;即使對一些簡單問題,他們知道答案,但也不舉手回答,因為害怕答錯而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譏笑。當老師點名提問自己時,他們會非常緊張和慌亂,說話結結巴巴,吞吞吐吐,甚至半天說不出一個字,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課後他們從不主動地看書學習,只是應付式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一般都空著不做,既不動腦筋思考,又不主動請教老師、同學或其他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笨,再怎麼思考也肯定做不出來,詢問別人又怕被恥笑。每次考試,由於自卑,他們會定勢地認為自己不行,肯定考不好,會被老師訓斥、同學嘲笑。考前不用功複習,考試過程中高度緊張,結果導致成績不理想,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往往都比較差。有關研究證實:留守兒童不管是由祖父母隔代撫養還是由親戚朋友撫養,其學業成績都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

由於自卑,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膽怯和自我封閉,不願也不敢與人接觸與交往。由於親情的缺失,他們對人際關係非常敏感,對周圍的人存在戒備甚至敵對心理,對別人的善意關心容易歪曲,對別人的主動親近加以牴觸與排斥,對別人的輕視與譏笑更是惡語相向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留守兒童不喜歡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不和同學們一起玩耍。他們常常一個人坐在一邊,默默地觀看,顯得非常孤獨。有關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

他們在班級裡從來不和同學說話,遇到問題也不向老師反映,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作任何解釋,只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承受,沒有親人和朋友可以傾訴。留守兒童在與老師及異性的夥伴面對面的接觸中自卑心理表現得尤其突出,他們顯得格外緊張、恐懼,低著頭不敢直視對方,臉色蒼白、心跳加快,伴隨出汗甚至顫抖,說話結巴且語無倫次。在無法迴避的人際接觸和群體活動中,他們往往表面上敷衍和應付,不願敞開心扉與人溝通,壓抑自己真實的情感,所以難以理解別人,也不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誼。他們比較容易與同伴產生矛盾衝突,一旦與同伴發生了矛盾與衝突,就比較容易背叛友誼。研究表明,不論是父母雙方還是一方外出打工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友誼質量的衝突背叛得分上都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

3.自卑心理在行為習慣中的表現

由於自卑,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方面對自己缺乏嚴格的要求和管理,沒有足夠的自制能力,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甚至表現出明顯的行為問題。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遠遠高於非留守兒童。

首先,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不能按時上學,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在學校常常違反校紀校規,無故遲到、早退、曠課甚至逃學,作業拖拉、抄襲、找人代做甚至不做,考試作弊,對於老師的教導不予理睬、不服從、惡語頂撞甚至惡意報復。其次,留守兒童難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沒有父母的管教,他們顯得懶散而且放任,晚上玩得很晚而早上不能按時起床,不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對於暫時行使撫養權的祖父母和其他監護人產生逆反,表現得不聽話。再次,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社會規範,他們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語言舉止不文明,對長輩不尊重、不禮貌,喜歡用惡作劇捉弄別人來引起親人的關注或者自娛自樂。他們容易沉溺於網路,容易受社會上不良團伙和大眾傳媒的影響,喪失道德規範和法律準則,部分留守兒童會出現打架鬥毆、聚眾鬧事、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最高人民法院的資料顯示,自20xx年以來,中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