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家長別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和寄宿學校

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建立相關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那麼,從孩子進入學校的那一天開始,他就隨時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在孩子7歲以前,不要讓孩子進入所謂的“寄宿制”學校――如果父母讓孩子1至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國小,那麼,這個孩子在學校很可能會成為“問題兒童”――如果父母都選擇了事業,則可以考慮付出較高的代價,為孩子尋找受過專業訓練的“家庭教師”,而不是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保姆”。

家長別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和寄宿學校

孩子之所以不適應學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沒有陪伴孩子的成長,把孩子交給了祖父母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獲得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愛,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既有愛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麼因為只有愛而沒有安全感,要麼因為只有安全感而沒有愛。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

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他的家。在這個地方,“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皮特語)“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伏爾泰語)

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忙,於是,越來越多的父母放棄了對孩子的陪伴,他們以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為孩子將來入學籌集“學費”。他們的設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長身體就行,還沒有到學習的年齡。等孩子長大一些,長到了要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接回來。他們不知道,孩子從0歲開始,就已經進入“非正式學習”的年齡。孩子在入學之前,家長必須為他們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讓他們為入學做足夠的準備。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建立相關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那麼,從孩子進入學校的那一天開始,他就隨時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

並非祖父母就一定不能教育孩子,在中外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祖父母成功地教育孩子的案例。年輕的父母如果自己太忙而孩子的祖父母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教育孩子,當然也可以讓祖父母來教育孩子。如果由祖父母來教育,就應該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這對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輕的父母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感到不滿,祖父母又傲慢地堅持自己的意見,那麼,年輕的父母可以考慮全面接管自己的孩子。如果年輕的父母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感到滿意,只在一些細節上有分歧,那麼,年輕的父母可以試著和祖父母商談。如果祖父母堅持自己的意見,年輕的父母應該學會容忍和妥協。世界上不少成功的名人在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時,常常會提到一個溫暖的祖父或祖母,或者一個外婆、外公。他的祖母或者外婆曾經對他的成長髮生了影響。

可是,時代發生了變化,環境發生了變化。祖父母教育孩子時,遇到了新的難題。

過去的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他的周圍是一個田園式的環境。現在,田園沒了,變成了工廠,變成了擁擠的、有大量流動人口的社群。工廠和流動人口並不是壞事,但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凶險。社群裡到處都是“網咖”,甚至在某個角落有人在販賣毒品或各種淫穢的盜版光碟。當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變得祖父母根本無法理解的時候,祖父母竟然還認為他們能夠教育好孫子,就不太可能。

過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孫子的時候,他是知識和經驗的權威。現在,在電視、電腦、手機簡訊時代,孩子比祖父母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更快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長輩需要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文化”時代,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需要向孩子學習。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曾以詩歌的方式感嘆“兒童是人類之父”。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也濃縮在華茲華斯的詩句之中。晚輩向長輩學習的田園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長輩不得不向晚輩請教有關電視、電腦、手機使用的知識。如果祖父母依然堅持自己的經驗而拒絕向晚輩學習,晚輩就會抵制祖父母的教育。

過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孫子的時候,孩子不僅生活在祖父母的家裡,他同時還生活在整個家族和宗法之中。孩子身邊所有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都在有意無意地教育這個孩子。家族的價值觀和宗法制度讓這個孩子不敢胡鬧。現在,中國的家族觀念在逐漸減弱,“宗法”制度逐漸消失,家族對孩子的影響幾乎降落到零點。家族和宗法制度的影響減弱,增加了祖父母教育孫子的難度。

在農業社會,在手工業時代,“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是常見的家庭生活。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環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保持著某種對立統一的平衡。如果孩子的父母過於嚴厲,孩子的祖父母就會比較寬鬆;如果孩子的父母過於溺愛,孩子的祖父母就會比較嚴格。又由於祖父母有豐富的經驗和比較高階的家庭地位,孩子從祖父母那裡獲得的影響就可能超過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影響。“祖母語錄比許多導師指示更有價值。很多人格芳菲的人,都有祖母語錄作為人生指南。”也就是說,以往祖父母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教育小孩,並不是因為孩子的祖父母比孩子的父母更懂教育,而是因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的同時也接受祖父母的教育。祖父母的教育是父母教育的延續和補充。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逐漸消失,家庭結構變得越來越簡單。既然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年輕的父母也就沒有必要期望孩子的祖父母能夠獨立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到萬不得已,父母不可以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託付給祖父母。即使外出打工,也最好把孩子帶在身邊。祖父母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環境中可以有效地教育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單獨由祖父母來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就比較危險。

這就是為什麼新父母學校建議父母親自教育孩子的原因。不要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祖父母,更不能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保姆,這樣會讓孩子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應該尊重保姆的勞動,但不應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卸給保姆。管吃管睡適合馴養寵物,不適合教育孩子。

父母最好親自教育孩子,並與孩子一起成長。如果父母指望孩子學習鋼琴,那麼,有效的學習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鋼琴。否則,孩子學習鋼琴會艱難。雖不能說,凡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鋼琴,孩子就一定能夠學會彈鋼琴,但至少可以說,如果父母沒有和孩子一起學鋼琴,那麼,孩子學會彈鋼琴的可能性就會小。我們並不想建議所有中國家長都和孩子一起學鋼琴,我們的建議只是:父母不僅需要親自教育孩子,而且最好和孩子一起學習,成為孩子的學習夥伴。在“獨生子女”的環境中,孩子成長過程中嚴重的問題就是缺少學習的夥伴。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母親或父親“迴歸家庭”的原因。

不僅不要輕易把孩子交給祖父母,而且,在孩子7歲以前,不要讓孩子進入所謂的“寄宿制”學校,除非某個“寄宿制”學校能夠為孩子提供“家的感覺”。即便讓孩子進入寄宿制學校,最好選擇那些有“小週末”的學校,即週三、週五、週六、週日在家裡和父母在一起,只有週一、週二、週四、週五的上午在學校。即使殘忍如斯巴達教育,他們的孩子(男孩)在7歲以前,也是由母親親自教養的。孩子(男孩)7歲之後才離開母親,由社團負責教育和訓練。

不讓孩子早產,也不讓孩子過早地入學。孩子不能早產,因為孩子需要在母親的子宮裡獲得足夠的保護,有了足夠的抵抗力之後,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孩子不能過早地入學,因為孩子需要在家庭獲得足夠的保護,讓孩子有了足夠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之後,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中醫的說法是:“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家庭教育是為孩子的成長墊底和奠基的教育。在沒有墊底和奠基之前,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如果孩子在孃胎裡沒有形成足夠的抵抗力,孩子就貿然進入了學校、進入了社會,這就會讓孩子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