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有關大班數學教案範文集合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大班數學教案範文集合5篇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複習7的組成,理解7的第二、三組加減含義,會根據算式算出得數。

2.對加減運算感興趣,在遊戲情境中體驗快樂。

3.書寫和表達、動手操作相結合,積極參加數學加減活動。

活動準備:

背景小雞的家、7的二三組加減(活動的、書寫的、遊戲的.)、記號筆、抹布、花娃娃、夾子、數字1-7。

活動過程:

一、複習7的組成。

(情境--慶祝小雞搬家)遊戲:放氣球(歌曲問答:氣球上面有題目,我們大家來放氣球,7可以分成1和幾,1和幾組成7……)

二、集體學習7的第二組加減。

(情境新房子裡的小雞的顏色不一樣、小雞去玩)

1.根據顏色不同,幼兒理解2只紅小雞和5只黃小雞合起來是7只,引導列式計算 2+5=7。

2.把小雞位置進行交換,幼兒感知小雞總數不變的道理(鞏固理解加法交換律),引導列式5+2=7。

3.分別以2只小雞去玩和5只小雞去玩,引導孩子列式7-2=5和7-5=2,理解減法含義。

4.共同整理朗誦。

三、探索學習7的第三組加減。

(情境:看花,為小雞家門前的花娃娃打扮:用夾子扎辮子)

1.為花娃娃打扮;根據上面的算式,請你用夾子幫忙算出得數,既紮好了辮子又算出了得數。請大家試一試。

2.把花娃娃送到相應的花園裡。(如3+4= 送到7號花園)

3.孩子的經驗作一整理。引發:你為花娃娃紮了幾個辮子?為什麼?

得出:3+4=7、4+3=7、7-3=4、7-4=3。

4.看看花娃娃有沒有哭。(評價對錯)

5.小結:7的第三組加減。

四、操作活動。

練習編應用題,學做小博士。(幼兒學數學p9)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根據情景和相關數量,嘗試編加、減法應用題並進行計算,體驗其中的快樂。

2、初步瞭解應用題的三要素:兩個已知數和一個問題。

3、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重點:根據情境自編應用題。

難點:能夠清楚、準確的表達圖意並進行提問。

活動準備:

1、貼磁教具、掛圖。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遊戲。(複習10以內數的組成)小朋友,今天老師和大家玩一個遊戲,想不想玩?大家要遵守遊戲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字10,問:10可以分成4和幾?是幾就把你手中幾的卡片舉起來。違反遊戲規則就被開除遊戲。(進行遊戲)

二、講解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一)加法應用題。

小朋友真聰明,以前我們學了加法和減法,今天老師要用一些小故事來考考大家,小朋友可一定要認真聽清楚老師問的問題再回答,看誰拒收最積極!

1、情境:胖胖豬和貝貝羊去趕集,

(1):有一天胖胖豬和貝貝羊一起去趕集,胖胖豬先買了5個西瓜,又買了4個西瓜,一共買了多少個西瓜?用什麼方法計算?

請幼兒列式計算。5+4=?

(2):像這樣用問題來考大家的小故事叫應用題,應用題都是講述一件事情,告訴大家兩個數,提出一個問題。用加法來計算的叫加法應用題。

應用題的結構:講述一件事情,知道兩個數,有一個問題,

2、:貝貝羊先買了3個西紅柿,又買了4個,小朋友輕便一個加法應用題考考大家。

出示貝貝羊,按以上模式出示教具請幼兒觀察,提醒幼兒嘗試編加法應用題。(列式計算)

(二)減法應用題。

1、:胖胖豬把9個西瓜運回家,吃了2個西瓜,還剩幾個西瓜?用什麼方法算?請幼兒列式計算。

利用以上情境,胖胖豬有9個西瓜,吃了2個,還剩幾個西瓜?(列式計算)總結::這種用減法酸的應用題矯健法應用題。減法應用題和加法應用題一樣,要將一件事情,,知道兩個數字,提出一個問題。

2、出示掛圖,請幼兒觀察並嘗試編應用題,最後列式計算。

貝貝羊買了7個西紅柿,送給寶寶兔2個,請小朋友來編一個應用題。

三、多種形式聯絡編應用題。

1、結合掛圖編應用題出示掛圖,誰最先能編出來。(幻燈片)

2、生活例項編應用題小朋友,有十角錢,買尺子花了5角錢,還剩多少錢?這就是一道應用題,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編應用題,大家可以來試一試。

我們生活中的'事情變成有趣的應用題,大家就能很快的計算出來,知道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又快又方便。

活動延伸:情景數學幼兒用書p150頁,利用多媒體引導幼兒觀察,自編應用題並進行口述,然後列式計算。

活動反思:

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素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深深地體驗到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敢於嘗試和探索,學習分類和統計,能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2.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分類統計生活中物品的數量,從中體驗數學的有趣及重要。

活動重點:瞭解簡單的.統計方法,並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活動難點:在實踐活動中,幼兒體驗數學的有趣及重要。

活動準備:課件、掛圖、記錄表、數字卡、各種水果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索慾望1.幼兒隨音樂《摘果子》進入活動室。

2.在進入教室時,每位幼兒從樹上摘一個自己喜歡的水果。

並回到座位上。

3.讓幼兒給水果分類,並排列在黑板上。

二、播放課件,幼兒學習分類統計1.出示課件,水果統計表。

2.教師講解統計概念。

3.學習條形統計,通過圖表感知數量多少。

三、遊戲《猜拳》

遊戲規則:男女小朋友各十人,教師出示統計表,找一名幼兒進行統計,其餘幼兒猜拳遊戲。

四、幼兒操作幫助小熊在超市物品進行分類並統計。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遊戲活動中,學習9的分解和組成,知道9分成兩份有8種不同的分法。

2.能根據9的分合法,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交換規律。

活動準備:

棋子若干、彩筆、記錄紙、課件、灰太狼頭飾、沙包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聽音樂《大家一起喜羊羊》做手指律動,通過談話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複習8的組成。

小朋友,剛才的歌裡都唱到了誰?你喜歡喜羊羊嗎?為什麼喜歡他?(因為喜羊羊很聰明)

知道我是誰嗎?今天,我是羊村的村長慢羊羊,你們想當聰明勇敢的喜羊羊嗎?那我慢羊羊就先考考你們,看看你們是不是很聰明:前段時間我們喜羊羊已把八捆青草分別送給了費羊羊和美羊羊,當時有幾種分法分給他倆的?(七種分法)分別是幾捆和幾捆?(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 7和1)

二、幼兒嘗試9的分解。

每位幼兒一盒棋子、一張大圖片。

今天,我慢羊羊想請喜羊羊幫忙,請你們幫我把這些禮物分別分給美羊羊和費羊羊,願意幫忙嗎? 幼兒第一次進行9的自由分配。提醒幼兒注意合作。

幼兒進行第二次自由分配,提出要求:不能和上次分的一樣。

依此類推,一直到第八次自由分配。

三、教師出示分解結果,幼兒對比、驗證。

請幼兒觀看課件,帶領幼兒驗證自己分配和記錄的結果。

討論:9還能不能再分?得出結論:9一共有8種不同的分法。

引導幼兒觀察自己分的和老師分的有什麼不一樣。

四、引導幼兒學習9的組成,並能根據9的分合法,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

觀看課件,引導幼兒理解9可以分成l和8,1和8合起來是9,合起來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用一個數學符號"+"來表示,教師列出加法算式1+8=9。

通過課件演示,請幼兒仿照老師剛才的例子,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

2+7=9;3+6=9;4+5=9;5+4=9;6+3=9;7+2=9;8+1=9。

五、引導幼兒理解交換規律。

感知交換"+"號兩邊數字的位置得數不變的事實,找出存在互換關係的幾組加法算式

請小朋友看1+8=9,8+1=9這兩道加法算式,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

請你從剩下的加法算式中,也找出存在這種互換關係的加法算式:

2+7=9,7+2=9;3+6=9,6+3=9;4+5=9,5+4=9。

六、遊戲,複習9的組成和加法

1.遊戲"拔草"。

目的: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任務意識,複習9的組成。

規則: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孩子能夠儘量完成自己的任務。

玩法:

(1)教師準備好綠色的大泡沫板,在上面插上很多的小草。在遊戲進行前老師會告訴每個小朋友一個數字密碼,數字密碼是幾就拔幾棵草,請幼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2)提問:誰拔了8棵草,那8和幾可以組成9?(拔了1棵草的小朋友起立)幼兒一起說:8和l組成9。

(3)依次提問。

2.遊戲"打倒灰太狼"

目的: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複習存在互換關係的幾道加法算式,體驗成功的快樂心情!

玩法:

羊村的警報響了,灰太狼來了,怎們來了這麼多的灰太狼?原來灰太狼新發明了克隆機器,克隆出好多的灰太狼。

(1)請幼兒點數灰太狼的個數。(9只)

(2)喜羊羊們把準備好的武器——沙包拿出來當石頭砸向灰太狼。

(3)打倒了幾個?請幼兒列算式,如l+8=9或8+1=9等。

(4)帶幼兒到室外慶祝戰勝了灰太狼,活動結束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設計背景

我園很多幼兒都很喜歡玩“擲貓眼”的遊戲,所以,我把他們的這個遊戲,搬到數學課《比較遠近》裡。

活動目標

1、培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2、學習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遠近。

教學重點、難點

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遠近。

活動準備

紅、黃、藍、綠珠子各一個。紅、黃、藍、綠繩子各一條。

活動過程

一、戶外活動:擲“貓眼”(一種球形的珠子)。

1、每組選一位代表玩“擲貓眼”遊戲,看哪 個小組擲得最遠。

2、看一看,哪組嬴?(目測出最遠的.那珠子。)

3、用自然步行的方法找出擲得最遠和最近的珠子。

4、故意找出不相上下的黃、藍兩個珠子讓幼兒比較。目測不出遠近時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測量?

5、師推薦用繩子測量。

每組派兩位同學拉繩子,紅繩子量紅色的珠子的距離……(依次類推)。從起點開始,與珠子對齊的位置做好記號。

6、四條繩子一頭對齊,比一比,哪條繩子最長?最長的那條就是擲得最遠的珠子的,最短的那條就是得最近的。

7、找出黃、藍兩條繩子重疊在一起,比比看哪長哪 條短。也就是找出黃、藍

兩球那條遠那個近。

結論:用起點量起,用繩子越長,距離越遠;反之,用繩子越短,距離越近。

教學反思

1、《比較遠近》是教材裡的一個課目,目的是要培養幼兒對“遠”和“近”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考慮教學目標,根據幼兒的認知能力和他們的喜好,考慮活動 內容。

2、在教學的過程中,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非常高,老師讓他們參與自己喜愛熟悉的遊戲,能夠直觀地比較“遠”“近”,因些很容易讓知識從生活化轉化成知識化的過程,讓他們在玩中獲得知識。

3、在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對教材內容是理解的,對教學目標明確,採用的教學方法能夠適合學前兒童的認知特點,因此不花很大的力氣,學生卻學得很積極。

4、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剌激學生躍躍欲試,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求知的過程,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調整教學活動。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習方法適合幼兒特點。但在設計遊戲環節的時候由於考慮不周到,在第3個遊戲環節“用自然步行法”來比較遠近時,由於對“自然步行法”沒有講得到位,對“小選手”的要求沒有針對性的要求,高個的和矮個的走子有明顯的距離,以至起了爭議,這個遊戲環節得重新來過。第3和第4環節分別是“自然步行測量”和“繩子測量”,中間沒有連結,有點脫節了。通過這節課,我瞭解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多考慮幼兒的實際,做到每節課都能讓幼兒紮紮實實的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