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

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麼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

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1

過程

節日在當日白天做準備,在太陽落山後開始啟動。主要有如下內容:

豎火把

節日前夕 ,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 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薰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燃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
  

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

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徹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

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在工業時代,化纖織物普及。化纖織物不耐熱,所以遇上火把節是很慘的。

尾聲

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歷史

火把節最早的記載見於南詔時期(迄今1000多年前)白族創作的漢詩中。當時火把節的時間在冬天。而今天的火把節則移到夏天,原因待考。

時間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相比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火把節的時間在三大民系內高度一致。火把節是白民族內部唯一共同的節日。見於白族民家,拉瑪和勒墨三大民系內。是白族全年節日中除去漢源節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節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火把節被簡單地認定為彝族民族節也因此導致白族民間的很多怨言和不理解。

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2

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為“夫汪舞”,意為“六月狂歡”。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

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佳餚美食、各種節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孃家團聚。火把節前,遍街賣的都是火把節的標誌物——用竹篾彩紙糊扎的`小升鬥、小火把、紙火香袋以及專供婦女用來染紅指甲的鳳仙花根等等,節日氣氛非常濃郁。

關於火把節的緣由,白族人認為主要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傳說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詔王皮羅閣為吞併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小王國),設計以祭祖為名火燒松明樓,燒死五詔詔主。其中鄧賧詔主夫人柏潔遠見卓識,事先已預計不測,事後又忠貞不屈,為刨丈夫屍骨,十指皆刨出鮮血。

故火把節時白族青年婦女都要染紅指甲以示紀念。有的地區火把節當天小夥子們還要舉行跑馬活動,海東一帶還舉行賽船,都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頑強的抗爭精神。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一切生產勞作,男女老少都著節日盛裝,紛紛彙集到豎大火把的地點,在熱鬧的嗩吶鼓樂聲中忙著扎制大火把,老爺爺們演奏洞經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唸誦經文。當家婦女便要帶著孩子備上鹽、米、酒、茶到田間焚香祝禱,祝願五穀豐登。

白族火把節是幹什麼的 第2張
  

每個村寨或片區都要共豎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樹,通體用柴禾或竹子捆紮,插滿五顏六色的小三角旗、紅香,再掛上梨串、蘋果、海棠等,稱之為“火把果”。頂端還要飾以火把節的大型標誌物——“連升三級”的“升斗”,上書“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升斗”頂端彩旗飄飄,拱托著一支振翅欲飛的白鶴。

火把豎好後,暮色降臨時,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嗩吶鼓樂隊的護送下從本主廟取來火種將火把點燃。當熊熊烈焰升起之時,男女老少便載歌載舞繞著火把樹轉,孩子們爭搶著燒落下來的火把果,意為迎祥納福,青少年們個個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斷撲灑松香,飛出團團烈焰,互相追逐噴灑以示祝福,然後高舉火把巡遊田間。

按民俗學的觀點,認為火把節是一種農事節日。白族自古為稻作民族,火把節乃稻穀抽穗時的慶祝活動。以火炬燒滅害蟲,祝禱豐收。

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記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佔農。”此外,白族火把節也包含著一些具有生育觀念的民族文化。如火把樹要由當年生男孩的年輕父親提供,豎火把的坑要由當年生女孩的父親挖掘,大火把上掛滿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節是一個源於白族先民生產和生育觀念的古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