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火把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的節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同樣傳統節日也會有著自己的歷史背景,現在分享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1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說火把節起源於“火燒松明樓”的故事。相傳在唐代,大理地區六詔之一的蒙舍詔首領皮邏閣企圖吞併其他無詔,於是在六月二十四日的這天,皮邏閣誘召各詔首領到松明樓喝酒,想要縱火將他們燒死,而鄧賧詔主的柏節夫人早已經看透了皮邏閣的野心,勸丈夫不要去,但是迫於祭祖和南詔的.威力,丈夫不得不去。

柏節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於是將一隻鐵釧戴在丈夫的受傷,後來柏節夫人依據此物認出了丈夫的遺體,而南詔王見到聰慧漂亮,於是便逼她為妾,柏節夫人假裝答應後,回去將丈夫掩埋,然後率眾和圍城的南詔並浴血奮戰,在彈盡糧絕之後於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而人們為了紀念柏節夫人,所以就有了火把節這個節日。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體拉巴比武,即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

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簡單來說,總體意思是:傳說中為了驅趕和殺死蝗蟲、螟蟲,保護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但是不止彝族過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不是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來歷都是這樣,不太清楚。

據說,凡人惹底毫星在一場摔跤比賽中將天神耿丁殺死。天神思梯古慈因此事投放大量的蝗蟲到人間糟蹋莊稼。最終,惹底毫星帶領眾人用竹子和麥稈紮成火把,驅散了蝗蟲,保護了莊稼。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活動。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2

一、火把節的傳說

1、紀念阿南夫人說

明談遷《談氏筆乘·緯候》:“雲南六月二十五日入夜,家家束松明為庭燎。雜以草花高丈餘,燃之,殺牲祭祖。老少圍坐火下,飲酒達旦。自官署都邑以及鄉村田野,無不皆然,謂之火把節,又謂星迴節。相傳漢夷酋阿南夫人為人所俘,誓不從賊,以是日赴火死。國人哀之,因為此會。”

2、火燒松明樓說(慈善夫人殉國說)

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五:“雲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為正火把節,雲是日南詔誘殺五詔於松明樓,故以是日為節。”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四《火把節》:“錢爾載按:‘袁懋功《滇記》雲:南詔皮邏雖滅五詔,得其土地,而遺裔尚存。乃於國中設一樓極其華麗,樓上陳設錦繡,戶牖板楯,悉用松明。

3、歡迎孔明平南迴轍說

明談遷《談氏筆乘·緯候》:“一雲孔明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父老歡呼,設庭燎迎之。(《滇程記》)”此說似不可信,高上桂《星迴節考》就提出了質疑(參下引)。

王士性《廣志繹》卷五:“或雲孟獲為武侯擒縱而歸,是日至滇,因舉火祓除。”清道光二年《西昌縣誌略》卷一《風俗》:“六月二十四日,家家晚上門前悉樹火炬,照耀如同白日,世俗訛傳以為土主為神,茲土鄉人迎之,遂成風俗,其說不經。聞之故老,乃武侯平南迴轍過此,土人喜之,因天色已晚,乃火炬迎送雲。”

又卷二《藝文》載《建昌竹枝詞·火把節》:“連鄉火把照天紅,六月為期問土風。一自平蠻回轍後,至今人念武侯功。”這一傳說是對諸葛亮為當地民族所做貢獻的肯定和褒揚。

4、樑王擒殺段功說

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五:“雲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為正火把節。……或又云是樑王擒殺段功之日,命其屬舉火以禳之也。二十後各傢俱燃巨燎於庭,人持一小炬,老幼皆然,互相焚燎為戲,燼鬚髮不顧。貧富鹹群飲於市,舉火相撲達旦,遇水則持火躍之。

黑鹽井則合各村分為二隊,火下鬥武,多所殺傷。自普安以達於雲南,一境皆然,至二十五乃止。”這一傳說流傳不廣,但文中對火把節活動情形的描寫,卻非常生動。

5、吊忠臣王忠文說

明江盈科《雪濤談叢·滇中火節》:“滇省風俗,每年於六月二十八日,各傢俱束葦為藁,高七八尺,凡兩樹置門首,遇夜炳燎,其光燭天。是日各傢俱用生肉,切為膾,調以醯蒜,不加烹飪,名曰吃生,總稱曰火節。問其故,謂吊忠臣王褘留此記。蓋褘受命入滇,說元樑王降,王反殺褘,醢其肉。

若爾,則炳藁可也,奚為食生為耶?夫楚人競舟吊屈子也,晉人禁菸傷介推也,皆有不忍之意焉。王公被醢,而滇俗斫膾食生,毋乃倒置乎?存炳火革食生可也。”這一說法,作者的疑惑不無道理。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四《火把節》:“今滇中以六月念八日為火把節。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第2張
  

二、火把節與星迴節

明正德《雲南志》卷二《雲南府·風俗》說:“星迴節,俗雲火把節。”意思是“星迴節”為通行的說法,或者雅稱,而“火把節”為俗稱,是同一民俗節日的雅俗稱謂的區別。

若果真如此,則先有“星迴節”,後有俗稱“火把節”。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和談遷《談氏筆乘》也都提到“火把節”又名“星迴節”,清雍正勅修《雲南通志》卷八有“星迴節俗謂之火把會”之說。

火把節歷史源遠流長,據說源於漢唐時期,較早的漢文文獻記載為五代時期的.《玉溪編事》,見於《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三《南詔》引述:“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謂之星迴節,日遊於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驃信與趙叔達均有詩作,《廣記》引錄,《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二收載:南詔酋驃信《星迴節遊避風臺與清平官賦》:“不覺歲雲暮,感極星迴節。”

題注:“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迴節。《唐書》:南詔官曰清平者,猶唐之宰相。”趙叔達《星迴節避風臺驃信命賦》:“法駕避星迴,波羅毘勇猜。河潤冰難合,地暖梅先開。”前蜀佚名《玉溪編事·震旦》:“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謂之星迴節,日遊於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驃信詩曰:‘自我居震旦,翊衛類夔契。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清平官趙叔達曰:‘下令俚柔洽,獻賝弄揀來。’其國謂天下為震旦,詞臣為清平官,謂朕曰元,卿曰昶,百姓俚柔也。”

三、火把節的影響及意義

早在明代,楊升庵貶謫雲南,途經西昌,正遇火把節,以《夜宿瀘山觀炬》詩讚這一盛況:“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猶未關。誰將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可見500多年前的明代,火把節已在涼山彝族地區盛行。實際上,火把節不只流行於彝族中,還對生活在彝族地區的漢族產生影響。

清雍正勅修《雲南通志》卷八:“星迴節俗謂之火把會,在廿四五兩日,斫鬆為燎,高丈餘,入夜,爭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佔歲之豐歉,街市兒童搗松脂末,互相燒灑為戲,比戶刴生飲酒,漢夷同之。”

宣統《寧州志抄本·風俗》上就有關於漢族效仿彝族過火把節的記載:“季夏月……二十五日,剁生,飲酒。雜生肉諸菜,以蒜劑之,謂之剁生;夜燎鬆炬,高丈餘,謂之火把,照屋與田。強力者,各持出郊外平曠相撲較勝負,是為星迴節,土人謂之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