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壓根不是對孩子說的

孩子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成年人因各自的原因決定生孩子,一個生命因此誕生。我們充滿喜悅地迎接這個新生命的到來,純真無邪的孩子指引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怎樣來愛和教育我們的孩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壓根不是對孩子說的

我想從以下四點來分享我的育兒體會:

1、無論孩子是否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都一樣愛他;

2、父母對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能否滿足他(她)的問題;

3、家長對孩子提要求的問題;

4、規矩規則的問題。

首先我想講講我在生活中怎樣實踐“無論孩子是否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都一樣愛他”。我的孩子也會有發起床火,某件事沒按她預想的秩序發展、和姐姐發生衝突等事而情緒波動,哭泣吵鬧的時候,我明白這個小小的人兒是遇到困難了,目前無力解決,產生了深深的無助感、委屈、憤怒等情緒,所以我會溫柔地看著她,陪伴她,她同意的情況下抱抱親親她,允許她哭泣。孩子感覺到任何狀態的自己都是被愛的,她內心那個小銀行裡存的愛越來越多,也就更有力量面對以後的挫折和失敗。而我溫和處理這類事情的方式本身就是最好的情商身教。

關於孩子提各種需求要求的情況,我一般是能做到的都會愉快爽快地同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配得到這些東西的。不用為了得到一個東西費盡周折,內心積聚無限多的不配擁有感。

當然,孩子提的要求我也有滿足不了的時候,比如想買的東西太貴或想去的地方太遠,而我覺得太累。我是這樣看待和處理的:首先我認為孩子的每個願望和要求都是重要的,美好的。有了這個心理基礎,加上“實事求是”這一原則,再來處理我不能滿足她的要求時就很輕鬆了。我會告訴孩子:小瑩想要這個玩具,這個願望真美好,也很重要,媽媽都看到了。但是現在因為媽媽(某個真實的原因)比如:媽媽現在沒有這麼多錢,或者媽媽自己有些捨不得花這麼大一筆錢,媽媽現在很累了,開車去那麼遠會很危險……滿足不了寶貝的這個美好的願望。這不是你的錯,是媽媽自己的原因,等媽媽有了這個能力時一定會滿足你的。因為小瑩平時被愉快滿足的多,被理解接納的多,所以到了我有困難時,她一般都很理解,繼續我們的路程或玩別的去了。

在她很小很小的時候,也會因為沒被滿足需求而有失落、懊惱、哭鬧打滾的情況,願望沒被滿足,有了失望和無力感,有情緒並沒有錯,孩子不會處理情緒也沒有錯。此時需要我們成年人幫助他們識別情緒、允許他們釋放情緒、以身作則平和處事。所以我會先用平和的語言幫助孩子陳述他現在的感受:現在你感覺很失望,有些憤怒,心裡有些難受,有些生氣,媽媽都看到了。然後溫和陪伴孩子釋放她的情緒,她哭鬧多久都等待著陪伴著,不講大道理,但會堅定我的決定。無論鬧多久,她看到父母愛的懷抱還是在那裡,自己鬧夠了,往往眼淚還掛在臉上,又笑著來拉我走了。得不到一個心儀的物品,但父母的愛一絲一毫都沒有減,孩子沒有得到物質滿足的匱乏感並不會太強。

對孩子有較多負面影響的情況是:家長給孩子買了用了,但給孩子很多評判,比如說:你整天就知道買買買,敗家子一樣,就知道攀比,學習又不見你這麼用心,你看那誰誰誰就不像你這樣。這些評判數落讓得到物質需求的孩子在精神上卻感覺極度匱乏,這些話會強化孩子的物質慾望(因為他在這個事上得到的滿足感太少太少了,所以會抓住一切機會買買買,以期望下一次能得到父母的認同,得到滿足感),這些話也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真實的存在,自己不能變成別人家的誰誰誰,也就永遠都有達不到的高度,甚至連學習也無辜中槍。難怪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家長做到管住嘴,就是在幫助孩子成長了。”

另一方面,我們對孩子提的要求應基於兒童身心成長的基本規律,不要經常提超綱超常的要求。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說:“自然要兒童在成年以前先做兒童。若我們一心想改變這種程式,我們會弄出早熟的果實,不豐滿,欠味道,不過兩天也就爛了,我們弄到手的只是年幼的博士、年老的兒童。”

小瑩讀一年級前沒有在幼兒園提前學習寫字拼音之類的,所以上一年級後,寫的字或拼拼音都很有初學者的特點(歪歪扭扭或拼錯),我覺得這很正常,也很有童趣,我以輕鬆愉快的態度輔導她修改,(寶貝,這個字寶寶可能是餓扁了哦,你想餵它吃些點心嗎?那個字好像喝醉了酒,咱們去扶起它吧?這類活潑的提示,孩子很容易接受)。不帶情緒的“責備”,保護好她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點需要爸爸媽媽們注意的是:當我們沒有心理能量愉快地活潑地去引導孩子時,可以換個角度處理。孩子的作業中肯定有寫得好的字或筆畫,去發現它,用真實的語言去陳述你的發現和認同(這些字或筆畫很端正,很精神!)剋制一下想挑刺的語言。再退一步,如果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焦慮和懼怕孩子的一絲一毫不足會發展成大缺陷,情緒容易失控的爸爸媽媽,我建議暫時不要輔導孩子,把這個事交給性情平和的家人或時間,以免你的責罵和過多否定破壞孩子天然向上的成長力量。苛責於孩子的課業,孩子可能短期內學業進步了,但必然會出現其他的行為問題,因為負面能量終究會在某個點宣洩出來。

如果父母自己是比較熱衷於不斷挑戰更高更強,對自己就是要高求的,對孩子也提出高要求未嘗不可,但高要求的同時必須對孩子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保持敏銳的高迴應:細緻觀察孩子的接受程度,積極迴應孩子的感受,及時更改不利於孩子身心成長的要求,注意在孩子達不到要求時不責罵,允許孩子釋放情緒,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並給予理解和支援。高要求匹配高迴應,有了良性迴圈,孩子積累了來自愛的力量,才能有勇氣和底氣去挑戰更高更強。

說到要求,必然提及規則。很多爸爸媽媽生怕孩子被愛得太多而缺少了規則意識,推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關於規矩的話最早出自《孟子》裡的一篇文章,文章原意並不是針對咱們百姓或兒童教育立規矩的,而是對當時的當政者君王提出的,希望他們能對自己的施政或行事有一個規矩和準則。

但這句話輾轉流於民間基本上變成了父母們“單方面”要求孩子的準則。變成了成年人可以打罵孩子,而孩子不能罵人動粗;變成了成年人可以休閒娛樂,而孩子不能擁有更多時間空間自由支配;成年人不愛學習,而孩子必須頭懸樑、錐刺股……

育兒中規矩和規則有它的必要性,但它只有在當事雙方中明顯占強勢地位的成年人一方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真諦時,才能引導孩子看見規則之美,並自發遵守。

我們成年人自己做了良好的示範,孩子們超級強大的學習能力一定會給我們驚喜:我們處事溫和有度,孩子也會性情平和;我們愛學習、愛看書、愛思考,孩子也會愛學習不盲從;我們陪伴孩子愉快遊戲、親近大自然、旅行,孩子一定不會終日沉迷於不良嗜好無法自拔;我們是快樂灑脫的,孩子也會樂天陽光;我們常常自省不專制,孩子也會具備同理心不暴躁;我們平時不嘮嘮叨叨,孩子才能在關鍵時刻“聽到”我們的建議;我們做到真正與孩子平等不越界,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是怎樣的體驗,才能自信並真正尊重別人;我們自己遇事不畏困難全力以赴,孩子亦會堅韌勇敢……

家庭氛圍溫馨輕鬆,成年人對孩子沒有太多定性式的評判,我們家長以良好的行事風格和學習態度做示範,孩子必將超越我們,走出卓越多彩的人生體驗之路。

感恩孩子讓我們有機會以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世界,感恩孩子讓我們的人生之路有了更美好和特別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