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被網癮"

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被網癮",當網際網路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平臺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青少年網癮便是一例,下面是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被網癮"。

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被網癮"1

近日,網路上盛傳“每週上網40小時以上即為網癮”。不少網友戲稱自己“被網癮”。IT工作者更是戲言,“按照這個網癮標準,我們都可以報工傷了!”對此,衛生部“網路成癮標準”課題負責人田成華醫師昨日向媒體澄清,“每週上網40小時即網癮”並非衛生部出臺的網癮診斷標準,目前該標準還處於課題研究階段,並沒有確切的成文標準予以出臺。

田成華醫師解釋說,衛生部確實委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研究、起草網癮、酒癮的界定標準和治療規範,但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只是該課題在全國多個臨床研究點中的一個,衛生部同時還委託了其他知名研究所共同研究。而這些研究點,只是負責相關病例資料的蒐集和研究,並非全程參與網癮標準的制訂。

田成華醫師表示,目前醫學界對於網路標準的制定和治療措施還處於課題研究階段,並沒有明確的成文標準出臺。課題研究小組成員也不會對外界釋出任何關於標準的內容。

因此,相關媒體報道:衛生部委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網癮、酒癮的界定標準和治療規範。

5名湖南專家組成員之一的高雪屏博士介紹,“初步認定,每週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純屬子虛烏有。該報道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目前承擔的網癮標準研究課題並無關係。田成華醫師表示,“這些報道是在冒用我們研究課題的名號”。

田成華還表示,關於網癮標準的研究,預計最快在今年年底才會有一個結論性的報告。屆時,課題組會將研究成果提交衛生部稽核,若稽核通過後,由衛生部統一發布,而釋出時間,爭取最快是在明年上半年

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
  

上網時間並非唯一標準

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2005年釋出的《中國青少年網癮資料報告》顯示,全國青少年網癮比例13.2%,北京為23.5%,位居雲南之後排名全國第二。

“網癮”的概念在1995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格登博格提出。“網路成癮症”或“病態網路使用”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具體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網際網路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去年11月,由北京軍區總醫院牽頭制定的《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將網路成癮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雖然很多網友戲稱自己“一夜之間成了精神病”,但主持該專案的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對此並不諱言:“社會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和我們在專業醫學上的理解不一樣。

精神疾病很平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都是精神疾病,網癮就怎麼不能是精神疾病?”陶然解釋稱:“並非喜歡上網、每天上網的時間很長,就是網路成癮了。

網路成癮需要具備幾大症狀。”陶然和同事從2005年開始立項研究網路成癮,歷經四年,耗資百萬,通過對1300餘例網路成癮患者的臨床觀察,制定了《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他這樣解釋自己的標準——首先,出於非工作學習目的每天上網6小時以上,這是網路成癮的.一個時間標準。

如果為了工作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這樣不能算是網路成癮;其次,這種上網狀態持續了三個月以上,才能構成網路成癮的病程標準。陶然說,暑假裡一些孩子連續上了兩個月的網,但是開學之後他能夠把心收回來、走了出來,這就不能算是網路成癮;第三,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長期上網而受損。

陶然說,長期沉迷於網路可能導致對自己的學業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觀、自我評價過低、情緒低落、做事情沒有興趣、愉快感下降、與人交流過少甚至害怕與人交往,這就是網路成癮;

而如果社會功能並沒有受損,就不能算是網路成癮。此外,對網路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者衝動感,對網路產生心理依賴;如果減少或者停止上網時就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這是診斷其為網路成癮的必備標準。

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被網癮"2

什麼是網路成癮?

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資訊及釋義(2018版)》,網路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路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國家衛健委日前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路的'發病率是6%,我國比例接近10%。目前,我國關於這一領域的治療規範仍在制定之中。

儘管網路成癮治療規範尚未釋出,但陸林表示,網路成癮現象的出現往往與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等有關,臨床治療過度依賴網路的青少年焦慮、抑鬱、多動症時,會按照相關治療規範進行。一般而言,這些心理疾病得到改善後,青少年過度依賴網路問題也會得到明顯改善。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範疇。對此,陸林指出,世衛組織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此舉使網路成癮問題受到社會更多關注,甚至在治療時能得到保險支援。

他表示,網路成癮不應被簡單定義為一種疾病,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往往伴隨著其他問題,涉及家庭、學校和孩子自身,問題的改善和解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長正確關注和教育、學校支援,以及同伴幫助,都可以減少青少年對網路的過度使用。

專家稱網癮標準不會
  

網癮高發人群有哪些?

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

《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佔比為25.4%。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雖然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但既往研究顯示,遊戲成癮的流行率約為0.7%—27.5%。

孩子沉迷網路6大徵兆

產生耐受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網會產生耐受性。最初,孩子可能玩10分鐘就滿足了,之後卻需要越來越長的時間時,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

對其他事情喪失興趣

如果一個孩子過去很喜歡踢足球、與小夥伴們一起玩或者喜歡爬樹,現在卻對諸如此類的事情喪失興趣,而只喜歡花上幾個小時玩上網,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

控制力下降

成癮者通常控制力下降。如果父母強行不讓他們玩上網,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表現,但不一定是成癮表現。

撒謊

撒謊稱自己沒玩上網,偷偷將上網帶進臥室或者在其他隱祕的地方玩,又或者通過欺瞞家人的方式讓自己多玩一會上網,所有這些都是成癮表現。

迴避負面情緒

成癮者往往藉助藥物或者某種活動和行為避免自己出現負面情緒。玩上網的孩子如果迴避悲痛、壓力或者負面情緒可能是成癮的一種表現。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人打架或者和父母爭吵之後便玩上網,說明他可能在用這種方式應對負面情緒。

成績下降,失去朋友

失去重要朋友和學習成績下降也是成癮的表現。如果過度沉湎於上網,孩子的人際關係可能出現問題,失去朋友,同時學習成績也會下降。上網成癮的孩子會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

標籤:網癮 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