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為什麼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說話算數?

中國小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佔436%,排在第一位。這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xx年全國調查中的一個意外發現。

為什麼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說話算數?

細想一下,其實也不奇怪。在我收到過幾萬封中國小生的來信中,很多是談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封信這樣說:

我爸爸、媽媽說話一點兒也不算數。我爸說,只要我考了前5名,他就帶我去坐過山車。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時,他卻說沒時間,下次吧。我媽媽也一樣,她說我寫完作業就讓我下樓和小夥伴玩,可是我寫完了她又讓我彈一個小時的鋼琴。每到這時候,我都會想起電影《麥兜的故事》,麥兜的媽媽讓他吃藥,說吃了藥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帶他去馬爾地夫。結果麥兜吃了藥,病好了以後,媽媽卻再也不提去馬爾地夫的事了,麥兜再問,媽媽就說,發了財再說吧。我理解麥兜,覺得他和我一樣可憐。以後爸爸、媽媽再怎麼向我許諾,我都不相信他們了,全是騙人的!

一、“哄逗”和“哄騙”

我發現,對孩子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很少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成年人,因為他們知道“言而無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但是對待孩子,說話算不算數似乎無關緊要。所以,“哄孩子”一詞在中國很流行,幾乎成了父母們的共識。在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哄”字的第一個定義,即為“哄騙:你這是哄我,我不信。”第二個定義叫“哄逗”。本來,“哄逗”才是帶孩子的意思,可在許多父母的實踐中,“哄騙”與“哄逗”往往混為一談。

父母對孩子言而無信,最本質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沒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因而也沒有把對孩子的承諾看成承諾,沒有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我們在1999年的全國調查中發現,對於“現代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父母的回答是“責任”,而中國小生的回答是“平等”。把“平等”當成最重要的品質這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因為孩子常被父母不平等地對待,因此特別渴望平等。

可惜很多父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曾收到一位中學生的來信,信中媽媽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父母的觀點:

我媽媽常年在外工作,我就住在姑姑家。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了姑姑在背後說我媽媽的“壞話”。暑假到了,我去媽媽工作的地方玩,就把姑姑說她的“壞話”全盤照搬地告訴了她。暑假過去了,我又回到姑姑家。有一天,媽媽打來電話,正巧姑姑接的,沒想到媽媽和姑姑聊著聊著就把我“告密”的事給說了出來。當時我很生氣,因為當時我告訴媽媽時,媽媽答應我不告訴任何人,也不告訴姑姑。結果,那天姑姑掛了電話就很生氣。我當時很難受。後來,我就埋怨媽媽,問她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可媽媽說:“小孩子,沒關係,這樣說了,你姑姑下次就不會說我了!”聽了這話,我感覺媽媽不僅說話不算數,而且很自私,只想著自己心裡舒服,就不考慮我的感受。從那以後,我就不把心裡話告訴她了,因為我擔心告訴她什麼,她都會向別人說。後來我又聽見姑姑說她壞話,我就沒有告訴她,她問我,我就說沒有。我已經不信任她了,沒必要和她說實話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自然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也就不會和父母說心裡話,相互間的溝通會因此受阻,親子關係也會被嚴重影響。

二、兒童不可欺

父母失信於孩子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從淺層意義上說,父母失信會讓孩子因心願沒滿足而失望。成年人滿足自己的機會很多,而且願望一旦落空,他能通過自我調節化解失望的心情。孩子卻不同,他們的目標唯一而單純,如果付出努力後仍達不到心願,會非常失望甚至於絕望。

從更深層意義上說,父母失信會讓孩子對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從心底裡崇拜和依賴,特別是在10歲以前,父母的每句話對孩子來說如同聖旨一般。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承諾只不過是一種哄騙,就會大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說話不算數,這個世界上還能相信誰呢?這種恐慌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危機,而且由此引發的對父母權威性的挑戰幾乎是具有顛覆性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這個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參的教子故事讓我們回味良多:

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買東西,小兒子鬧著也要跟媽媽一同去,曾參的妻子便隨口哄孩子說:“你留在家裡,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到妻子回家後,曾參便要捉豬殺了。他的妻子趕快制止他說:“我剛才只不過和孩子說著玩罷了,你怎麼真的要殺獵?”曾參對妻子說:“小孩是不能欺騙的。小孩年幼無知,只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誨。如今你說話不算數,哄騙孩子,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說謊。當媽媽的欺騙了孩子,孩子便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媽媽再對他進行教育就不會有效果了。”於是曾參還是把豬殺了。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學習模仿的物件。若父母言而無信,那孩子日後也就很難有信守諾言的美德。因此哪怕承諾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認真去做,不能認為事小而忽略不做,“不以善小而不為”嘛!

標籤:說話算數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