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

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網癮少年的說法大家肯定不陌生,容易沉溺於遊戲中的孩子多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這一時期,他們的學習壓力大,還處於叛逆的青春期,染上網癮的可能性尤其大,接下來我們看下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

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1

一項調查表明,當子女超越父母規定的上網時限時,部分家長會採用“立即切斷電源”、“有一段時間不允許子女再上網”、“責罵”等處理手法。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採用打罵的處理手法,最容易令親子關係受損,畢竟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青春反抗期”,自我意識增強,自覺已經是大人,渴望來自大人的理解、尊重,希望與大人平等溝通,而此時父母的打罵很容易激起孩子強烈的.逆反。臨床心理諮詢經常可以見到由於父母對上網時間過長的孩子打罵訓斥,導致孩子厭學、離家出走的個案,家長禁止或限制孩子上網本意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客觀效果卻可能適得其反,把孩子“推”得更遠。

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
  

為什麼很多孩子迷戀網路?

作為家長,你真的瞭解自己孩子上網的原因嗎?除了一般性的獲取知識、資訊以外,很多迷戀網路的青少年其實是在網路中滿足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心理需要,體驗到被家長、老師過分控制、否定、責罰的孩子會在網路遊戲中享受指揮千軍萬馬的控制感、強大感、自我價值感,而在現實生活中與父母缺乏溝通、在學校也朋友不多的孤獨的孩子,會在網路聊天中去滿足交往的需要。

孩子的心理需求如同洪水,僅僅“築堤”是不解決真正問題的,還是要靠“疏浚”來引導,而引導需要從溝通開始。

有的家長把網路成癮的孩子強行送去看心理醫生,會驚奇地發現心理醫生竟然和孩子侃起了網路遊戲,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其實,面對缺乏改變動機、對心理醫生懷疑和敵對的孩子,心理醫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也在聊網路遊戲的過程中觀察和了解孩子內心深層的衝突和心理需求,從而為下一步更好地幫助孩子打好基礎。

作為家長,常常和孩子聊聊網路,既有助於獲得孩子的信任,成為孩子的“大朋友”,也有助於以此為契機走進孩子的內心,真正地瞭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

能和孩子聊網路,家長自身掌握電腦知識就很重要了,家長是否掌握足夠的電腦知識對於親子關係非常重要。看來家長朋友們為了幫助孩子,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了。

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2

★帶來身心疾患

報告指出,網路成癮不僅影響人的心理,還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引起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病,緊張性頭疼,焦慮,憂鬱等,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同時,由於玩遊戲時全神貫注,身體始終處於一種姿態,眼睛長時間注視顯示屏,會導致視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適應能力降低,脖子痠痛,頭暈眼花等。同時,沉迷於網路遊戲,容易使未成年人減少人際間交流,產生自閉傾向,甚至會患上“電腦自閉症”。

家長跟“網癮孩子”聊聊上網 第2張
  

★使學習成績下降

目前,在校生因迷戀網路遊戲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曠課、逃學的現象日益普遍。調查資料顯示:認為容易上癮,很難控制自己的佔65%;玩起來就沒完,自己控制不了的佔18.1%;總想玩遊戲,不想上學也不願做作業的佔5%;認為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玩遊戲會使學習成績受影響的佔73.4%。

★引發社會難題

電子遊戲一般以“攻擊、戰鬥、競爭”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長期玩飛車、砍殺、爆破、槍戰等遊戲,會使他們模糊道德認知,淡化遊戲虛擬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誤認為這種通過傷害他人而達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為玩電子遊戲而引發的道德失範、行為越軌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正逐漸增多。這次調查的資料顯示:認為因玩遊戲性情變暴躁的佔27%;認為玩遊戲與校園暴力相關的達29%。

調查報告提出了減少未成年人網路成癮的建議,包括:規範電子遊戲市場,建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發展我國自己的電子遊戲業;開展對未成年人網路成癮的預防和救助行動。此外,還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體系;增加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擴大未成年人的課餘活動空間等。(《中國教育報》)

日本一家電視臺曾播放過這樣一個節目:一位名叫柴田的25歲男青年,從小愛玩電子遊戲,從15歲開始每天閉門“練功”長達十幾個小時。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去工作時,他說與人打交道麻煩。他回答問題很費勁,很長時間不見張口,只是一個勁地搖頭,說出來的話又常常詞不達意。

這種因沉溺於電子遊戲而影響智商、情商發育的現象,被專家們稱為“遊戲腦”。據悉,目前在日本有“遊戲腦”的青少年已為數不少。有關人士呼籲,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努力,讓孩子遠離“遊戲腦”。

在一次研討會上,日本大學教授森昭雄讓一名13歲的女生和一名14歲的男生用手機發電子郵件,同時測量他們的大腦貝塔波。女生髮郵件時,貝塔波曲線的數值直線下降,中止發郵件後,貝塔波曲線數值又自動回升。而那名男生髮郵件時貝塔波曲線的數值卻沒有變化。

森昭雄教授解釋說,貝塔波顯示大腦前頭葉前部的活動情況,前頭葉前部對人的創造性、理性和道德起支配作用。貝塔波數值低下,說明智商情商均有問題。上述那名女生經常用手機發郵件、玩遊戲,已經出現了“遊戲腦”的初期症狀。

“遊戲腦”青少年的特徵是沒有表情,非常健忘,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每天玩7小時遊戲的人,幾乎100%有過記性不好而爽約的`經歷;其次,他們感情控制能力差,玩遊戲時突然發怒破壞遊戲機者有之,隨手往牆壁上砸東西者有之,而且全然不顧周圍人的反應;再次是大腦發育遲緩,說出來的話全是遊戲語言,有的學生到國小四年級還分不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區別。

森雄昭教授對365名青少年的檢測結果表明,20%的人玩遊戲時大腦基本不出現貝塔波;40%的人玩遊戲時只有微弱的貝塔波;平時腦波正常,玩遊戲時下降,出現“遊戲腦”初期症狀的佔30%;大腦完全正常的只有10%。

專家指出,青少年偶爾玩一下電子遊戲可以益智愉情,但若沉溺於虛擬的遊戲世界將貽害無窮。日本青少年“遊戲腦”的問題,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在我國,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密切配合,採取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遠離“遊戲腦”。

標籤:網癮 家長 上網